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3)

1. 辨脈法下篇第十四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白話文:

問:什麼是脈有陰陽之分?

答:凡是脈搏大、浮、數(次數多)、動、滑,這些都是陽脈。脈搏沉、澀、弱、弦(硬而緊)、微,這些都是陰脈。

凡是陰性病症,若出現陽脈,則表示病人會生還。凡是陽性病症,若出現陰脈,則表示病人會死亡。

陰陽者。通臟腑血氣表裡虛實風寒寒熱而總言之也。大。浮。數。動。滑。皆陽之性能。故見則為陽氣至。可知也。沉。澀。弱。弦。微。皆陰之體段。故見則為陰氣至。可診也。陰病。三陰之屬也。見陽脈。則陰消而陽長。陽主生。故有生之兆先見可明也。

白話文:

陰陽,是指通達臟腑、血氣、表裡、虛實、風寒、寒熱等的總稱。大、浮、數、動、滑,這些都是陽的特性,所以見到這些徵兆就說明陽氣充盛,這是可以瞭解的。沉、澀、弱、弦、微,這些都是陰的特性,所以見到這些徵兆就說明陰氣充盛,這是可以診斷的。陰病,就是三陰(少陰、厥陰、太陰)的病症。如果見到陽脈,說明陰氣衰減,陽氣增長。陽主生長,所以有生長徵兆首先出現,這是可以瞭解的。

陽病三陽之類也。見陰脈則陽退而陰進。陰主殺。故應死之機已著可審也。夫道不外乎陰陽。萬物生於陽氣至而死於陰令行者。造化之樞機。固如是也。人亦化中之一物。焉能外陰陽而逃其生死乎。聖賢為道之先覺。故闡明生死。神道以設教。眾人囿於道。昧而不能察。故但醉生夢死於形器之中。

而不可與言神聖工巧之妙矣。學者誠能竭心思以盡力乎此。則脈道之大微。雖千緒萬端。大要此其推也。

白話文:

陽性疾病屬於三陽的類型,遇到陰脈,陽氣就會退縮,陰氣就會乘虛而入。陰氣主管死亡,所以應該死的徵兆已經很明顯,可以檢查出來了。道的法則不外乎陰陽。萬物生於陽氣盛行,死於陰令運行,造化的關鍵機制。本來就是這樣。人也一樣,是化育萬物中的一員,哪裡能超出陰陽而逃避生死呢?聖賢是道的先知先覺者,所以闡明生死之道,設立神道以進行教導。眾人囿於道,昏昧而不懂得考察,所以只沉醉於形體器物中,做著生生死死的夢。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白話文:

提問:中醫有談到「脈有陽結陰結」,請問要如何分辨?

回答:若脈搏浮沉、次數多且能吃、不大便的話,代表氣機或血脈不通暢,在實證裡面叫做「陽結」。通常在十七天後會達到最嚴重的狀態。

而脈搏沉緩、不能吃、身體沉重,大便反而變硬結的情況,稱為「陰結」,通常在十四天後病情最嚴重。

浮數能食皆陽也。實謂胃家實。陽以風言。謂由中風而結為實硬也。沉遲不能食。身體重。陰也。硬實互文。陰以寒言。謂由傷寒而結為胃實也。十七十四未詳。

白話文:

浮脈且能吃東西都屬於陽證。實是指胃中有實邪。陽證以風氣來說,是指由中風導致胃中結塊凝固成實邪。沉脈且遲緩且不能吃東西,身體沉重,屬於陰證。所謂的硬和實互為解釋。陰證以寒氣來說,是指由傷寒導致胃中結塊凝固成實邪。十七、十四脈象尚未詳盡。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白話文:

問題:有些人生病時會發冷,後來又發熱,這是什麼原因呢?

回答:這是因為陰脈不足,陽氣去依附陰脈;陽脈不足,陰氣去侵犯陽脈。

問:什麼叫做陽脈不足?

答:如果寸口脈微弱,就叫做陽脈不足。這時陰氣上升進入陽脈之中,就會發冷。

問:什麼叫做陰脈不足?

答:如果尺脈微弱,就叫做陰脈不足。這時陽氣下降陷入陰脈之中,就會發熱。

陽先乎陰。以陷入也。故曰從。諱之也。陰隨於陽。以上入也。故曰乘。傷之也。惡寒者。陽不足以勝陰而與陰俱化也。發熱者。陰不足以勝陽而從陽之化也。上條明陽明內實。此明太陽發熱惡寒。蓋申二脈而詳言之也。

白話文:

陽氣先於陰氣,因為它能侵入人體。因此說「從」,是對它的忌諱。陰氣順從陽氣,因為它向上進入人體。因此說「乘」,是對它的傷害。怕冷的人,是陽氣不足以勝過陰氣,並與陰氣一起變化。發熱的人,是陰氣不足以勝過陽氣,並順從陽氣變化。上文解釋了陽明內實。這一條解釋了太陽發熱惡寒。這是詳細說明申、二脈。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筋賴血以榮。血虛則筋失其所榮潤。故拘攣而急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白話文:

當陽性的脈象浮動,而陰性的脈象細弱時,這表示身體有血虛的情況,進而造成筋脈緊張。因為筋脈需要充足的血液來滋養,一旦血液不足,筋脈就會失去濡養而變得收縮、緊繃。

若是脈象沉緩,這顯示身體的營氣(營養物質與生命力)較為衰微。假如脈象浮動且伴有大量出汗,汗水如同流動的水珠般,這意味著衛氣(防禦外邪的能力)正在衰退。在營氣已經衰弱的情況下,如果再使用燒針療法(一種古老的治療手段),可能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不僅無法改善現狀,反而會使體溫升高,並引發心煩和焦躁等不適症狀。

沉以候里。榮行脈中。故衰微可知。浮以侯表。衛行脈外。汗出如流珠。則表不固。故衰憊可診。榮氣微者以下。申上文而言其失治之變。流與從流下而亡反謂之流之流同。行即循行周行之行也。言榮本衰微。則陰虛而有熱。加以燒針。則反助陽而損陰。故血趨於流而不能循環。陽得加助。則益作熱而煩悗躁擾也。

白話文:

沉脈浮脈來觀察裡表。榮衛在脈中脈外運行。所以衰微可以知道。浮脈來觀察表,衛氣在脈外運行。汗出如流珠。那麼表不衛固。所以衰憊可以診斷出來。榮氣衰微的人,以下文來說他們治療失當引發的變化。流汗與從流亡下反稱之為流之流相同。行就是循行周行的意思。說榮氣本來衰微。那麼陰虛而有熱。加上灸針,那麼反而幫助陽熱而損害陰力。所以血液趨於流散而不能循環。陽氣得到幫助,那麼就會更加熱而煩躁。

脈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靄靄。團聚貌。如車蓋。言浮旋於上也。累累聯絡貌。如循長竿。言沉直於下也。

白話文:

脈象如果像雲霧般濃厚、聚集,就如同車蓋一般浮現在上方的,這被稱為「陽結」。 脈象如果表現出一節一節、緊密相連的樣子,如同用手沿著一根長杆滑下來那樣,感覺沉穩且直行於下方的,這就被稱為「陰結」。

這裡的「靄靄」形容脈象宛如雲集般濃密、聚集的外觀;而「如車蓋」則是形容這種脈象浮現且在較表層的位置,就如同古時車子上的遮蔽物那樣覆蓋著。 至於「累累」是指脈搏摸起來像一串串連接的珠子,感覺緊密而不間斷;「如循長竿」則是說這種脈象在更深層的位置,觸摸時感覺它沿著一條直線向下延伸,就像手順著一根長杆滑動一樣。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白話文:

瞥。字音同「撆」。指一瞥,輕輕一掃而過的暫時看到。而羹上的肥油,之所以說「輕浮而若有若無」,是由於它浮在湯水上面,若隱若現。縈縈猶如纏繞,而蜘蛛絲之所以說「柔弱而極細」,是因其柔弱柔軟、纖細之極。成氏說:「綿綿」連續不斷且柔軟,就好似傾瀉的漆汁,前面粗大、後面纖細。「陽氣前至,陰氣後至」,脈搏的前段屬陽氣,後段屬陰氣;因此,脈搏的前段粗大而後段細小,即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是知道這是血虛證。

瞥。音撆。瞥。過目暫見也。羹上肥。言輕浮而若有若無也。縈縈猶繞繞也。蜘蛛絲言柔弱而極細也。成氏曰。綿綿者。連綿而軟也。如瀉漆之絕者。前大而後細也。又曰。陽氣前至。陰氣後至。則脈前為陽氣。後為陰氣。脈來前大後細為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是知亡血也。

緩者。遲於平而快於遲。舒徐之謂也。促。催速也。與短促不同。陽行健。故盛則促。陰行鈍。故盛則結。病脈者。言結促雖陰陽之劇盛。猶為可治之意。雖然。退則吉。進則主凶矣。讀者不可不察。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白話文:

緩脈:脈搏跳動速度比正常偏慢,但比遲脈快。形容脈搏跳動舒緩、徐緩。

促脈:脈搏跳動速度快於正常。與短促脈不同。陽氣運行健旺,所以盛則促脈。陰氣運行遲鈍,所以盛則結脈。

病脈:指結脈和促脈,雖然是陰陽的劇烈盛衰,但仍然可以治療。但是,如果脈搏繼續衰退,則吉兆;如果脈搏繼續亢進,則主兇。讀者不可不仔細觀察。

搏。圜捏而攢聚也。動見下。陰陽相搏之陰陽。以二氣言。陽動陰動之陰陽。以部位言。陽動則陰隨。故汗出。陰動則陽應。故發熱。末二句不相蒙。疑有脫誤。

白話文:

搏:指筋肉收縮的動作。揉捏而攢聚在一起是搏。

動見下:指活動時會出現下部的症狀。

陰陽相搏之陰陽:指陰陽互相搏擊的陰陽。

以二氣言:從二氣的觀點來說。

陽動陰動之陰陽:指陽性病邪和陰性病邪互相搏擊的陰陽。

以部位言:從部位的觀點來說。

陽動則陰隨:指陽性病邪活動時,陰性病邪隨之活動。

故汗出:因此會出汗。

陰動則陽應:指陰性病邪活動時,陽性病邪隨之活動。

故發熱:因此會發熱。

末二句不相蒙:指最後兩句話彼此不相關。

疑有脫誤:懷疑有遺漏或錯誤。

若脈數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此言動有定位。與其形狀。厥厥。舉發貌。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緩有二義。此以相兼言。蓋謂氣血平和。與前節之緩不同。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此明弦緊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張於弓。一定而不可動移也。轉索無常。言左右旋轉而不可拘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在關位頻繁出現,並且沒有固定的起始和結束點,形如豆粒般大小,並且急速跳動不安的,這就稱為「動脈」。

這裡所說的「動脈」特指脈搏有特定的位置以及特殊的形態,「厥厥」形容脈搏像是突然出現的樣子。

當陽性的脈象呈現浮大而柔軟,陰性的脈象也同樣浮大而柔軟,表示陰陽兩方的脈象特徵相同,這種情況就稱為「緩脈」。

「緩脈」有兩層含義,在這裡是指脈象反映出氣血和諧的狀態,與前文所提的「緩」有所不同。

脈象如果浮現且緊繃的,就稱為「弦脈」。弦脈的特點就像弓弦一樣,按下去感覺固定不動。而「緊脈」則如同扭動的繩索,沒有固定的形態。

這裡是為了區分「弦脈」與「緊脈」的不同。「按之不移」是指脈象像弓弦拉滿時那樣穩定而不易變動;「如轉索無常」則是形容脈搏像繩索般左右扭動,沒有固定模式。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白話文:

脈搏細長而有力。細長是減退的徵兆,有力是虛弱的徵兆。減退是寒證,虛弱是虛證。寒證和虛證相互作用,這種情況稱為革。婦女則會出現半產漏下的情況,男子則會出現亡血失精的情況。

寒。言陽氣減損而不足。芤。言陰血衰竭而空。革。言革易常度也。婦人陰血充足而能化。則得坤順之常。半產漏下。則不足以言坤之資生矣。男子陽精充盛而能施。則得乾健之常。亡血失精。則不足以言乾之資始矣。天地之大德曰生。男不足以言資始。女不足以言資生。則人道大壞。故曰革也。一說革讀亟。變而促迫也。亦通。

白話文:

寒。是指陽氣減少而不足。芤。是指陰血衰竭而空虛。革。是指改變常態。婦女陰血充足,能化生,則能得到坤順的常態。一半生孩子,一半漏下,則不足以談論坤的資生了。男子陽精充盛,能施予,則能得到乾健的常態。失血失精,則不足以談論乾的資始了。天地的最大德行是生。男的不足以談論資始,女的不足以談論資生,則人倫關係大壞。所以說“革”。另一種說法是革讀為“亟”,意思是變而緊促。也通。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問:生病時打仗,汗水就會流出,因此而解除疾病。這是為什麼呢?

答:脈搏浮滑而緊繃,按壓後卻反彈起來。這種情況是身體虛弱造成的,所以戰鬥時就會出汗。這個人本來就虛弱,所以很容易發戰。而脈搏浮滑,所以出汗時就能解除疾病。

病久而脈浮者。邪見還表而外向也。緊為寒。陰也。戰。邪爭也。言邪雖還表而欲退。以陰寒所持。而人又本虛。故邪得以與正爭。惟爭。所以戰也。然脈浮矣。邪外向矣。故正卒勝。邪卒散。汗所以出而病解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時間已經很久,但脈象浮起。這是因為邪氣又跑到體表,並且向外發散。脈象緊固是寒證,屬於陰證。脈象出現搏動(戰脈),這是邪氣與正氣在爭鬥。說明邪氣雖然又跑到體表,但想要退卻。可是由於陰寒邪氣纏綿,而人體正氣又比較虛弱。所以邪氣能夠與正氣抗爭。正因為抗爭,所以脈象才會搏動。但脈象浮起,邪氣向外發散,所以最終正氣戰勝,邪氣消散。因此汗液排出,疾病就能夠解除。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白話文:

問題:有些病人,在沒有受到外在刺激的情況下,會出現汗出而解病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如果這個人的脈象是浮而數的,按壓下去沒有緊實感,那麼這個人本身沒有虛症,如果他要自己排解病症,就會出現汗出,但不會有外感症狀的發作。

此與上節是反對。數為熱。陽也。陽熱勝而人又不虛。則邪不能與正爭。汗出。邪退也。不發戰。正勝也。此舊本皆二節。而顛倒差錯。各不相同。今得蜀僧來本如此。故從而訂之。

白話文:

這和上一節是相反的。數是熱的,陽也是熱的。陽熱盛,人的體質又沒有虛弱,那麼邪氣就不能與正氣爭鬥,汗液排出,邪氣就退卻了。不發戰,正氣就勝利了。過去的版本都是分兩節的,但卻顛倒錯亂,彼此各不相同。現在得到了蜀僧帶來的版本就像這樣。因此依據這個版本來訂正。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問題:有的病不需要治療,不發汗就能好,這是什麼原因?

回答:這種疾病的脈象微弱,是因為曾經發汗、嘔吐、腹瀉或失血,導致體內津液不足,陰陽自動恢復平衡,所以不需要治療,就能夠自行痊癒,無需發汗就能好。

曾經多治。則邪已誤衰。故脈微無津液。言無作汗之邪也。陰陽自和。言血氣平復也。風寒病解。大率不外如此三者。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解矣。

白話文:

在治療中也曾經治癒了很多人,這表示邪氣已經錯亂衰弱了,所以脈搏很弱、沒有津液。這句話說明沒有造成汗液的邪氣,陰陽自然和諧。這句話說明血氣已經恢復平復,風寒病的解除,大體上不外乎這三點。瞭解這三點,就知道治療的方法了。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意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白話文:

問題:傷寒第三天,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這是即將要好的徵兆。

如果是半夜好起來,脈浮而解,則會出汗。

如果是白天好起來,脈數而解,則一定能吃飯。

如果是白天好起來,脈微而解,則一定會大汗淋漓。

三日。言遍三陽也。浮數。不傳陰也。微。邪氣衰也。夜半。陰盡陽生之時也。濈然。和而汗出貌。能食。胃回也。大汗者。其人虛多。虛多則受邪多。受邪多。故汗大也。

白話文:

三天。是說三陽經都遍佈得很周到。浮脈,數脈。邪氣沒有傳到陰經上去。微脈。邪氣衰弱了。夜半。是陰氣盡,陽氣生的時候。出汗的樣子,是和緩而汗出的樣子。能吃飯。是胃氣恢復了。大汗的人。都是虛證多。虛證多。那麼感受的邪氣也就多。感受邪氣多。所以汗出就多。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此以大概言。不獨謂風寒也。

白話文:

問道: 脈象想要知道病情是好還是沒有好,該如何區分?

答道: 寸口、關上、尺中這三處的脈象,大、小、浮、沉、遲、數的比例都相同,即使有寒熱沒有消退的症狀,這種脈象說明陰陽平衡,即使病情嚴重也應該會痊癒。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此言脈得應時而王。則病有當解之自然。舉夏以例其餘。式人推仿之意。

白話文:

立夏時節,洪大脈當令。若此時身體有病的人疼痛加重,就要用汗法治療。如果第二天症狀減輕,就不用再發汗。如果汗出淋漓,第二天就會痊癒。這是因為立夏時節,洪大脈當令,所以用汗法治療效果好。四季皆可仿此推論。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白話文:

有人問到,想要知道生病的人什麼時候得病,什麼時候康復。回答說,假設在半夜發病。患者在第二天中午痊癒。在中午發病,在半夜痊癒。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在中午發病而於半夜痊癒,是因為「陽氣得到陰氣則會解除」。在半夜發病而在第二天中午痊癒,是因為「陰氣得到陽氣則會解除」。

凡以大概言。陽得陰。陰得陽。則陰陽相際。血氣平復。所以自然當解。日中夜半以大意言。余時仿此同推。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此總大意言。

白話文:

大致來說,當陽性與陰性元素相互調和時,也就是陰陽相濟,體內的血液和氣息就能恢復平衡,這樣疾病自然就會緩解。以一天中的時間來比喻,就像是中午對應陽盛,半夜對應陰盛,其他時段的情況可以類推理解。

在把脈時,如果寸口脈象浮動,表示病在肌表;如果脈象沉澱,則表示病在體內深層。數脈代表病位可能在六腑之一,而遲脈則指向病位可能在五臟之內。舉例來說,如果脈象呈現遲緩,這就意味著問題出在臟腑之中。

以上是概括性的主要意思。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白話文: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像經過的樣子。這類病症在於脾臟。法當攻下泄利。為何會知道這樣呢?如果脈搏大的人。氣血虛弱。現在趺陽脈浮而澀。因此知道脾氣不足。胃氣也虛弱。由於少陰脈弦而浮動。剛剛見到這種情況為調脈。因此稱作像經過的樣子。若脈搏反覆滑動且頻繁。因此知道應當有膿。

見。音現。少。當作太。故曰在脾。經。常也。滑為食。數為熱。屎膿。謂膿血利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此舉太陽下篇首條。申其脈而詳明其義。

白話文:

見,這裡讀作“現”,意思是出現。少,這裡應該理解為“太”。因此,這裡是在說“太”的概念。經,指的是經常、常態。滑脈象代表飲食正常。數脈象則表示有熱象存在。所謂“屎膿”,是指排出的糞便中帶有膿血的情況。

寸口脈象如果表現為浮且緊,浮脈通常與風邪相關,意味著可能受到風的侵襲;緊脈則與寒邪有關,表示身體可能遭受寒氣影響。風邪會損傷衛氣(身體的防禦系統),寒邪則會傷害榮氣(身體的營養系統)。當榮氣和衛氣都受到影響時,就會出現骨節疼痛等不適症狀,這種情況下,應該通過發汗的方式來治療。

以上內容是對《黃帝內經》中太陽病下篇首條的解釋,進一步闡述了脈象的特徵,並詳細說明瞭其含義。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知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

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除。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白話文:

跌陽脈搏遲緩。胃氣就像經脈一樣。跌陽脈浮動而數次。浮動就會傷胃,數次就會動脾。這不是本來的病,而是醫生過度導泄所引起的。榮衛內陷,它(脈搏)的數次先微弱。脈搏反而只浮動,這個人一定是大便堅硬。打嗝後就好轉。怎麼知道呢?原本是用數脈震動脾,其數先微弱。所以知道脾氣不能調治。大便堅硬,打嗝後就好轉。現在脈搏反而浮動,它的數次變成微弱。邪氣獨留,心中就會饑餓。

前條太陰以脾言。此言胃。對舉而兩見貫意。惡瘡與屎膿雖不同。其為血熱則皆然也。瘡者。如素問所謂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與夫多病癰疽之類是也。

白話文:

上文所述的太陰,是從脾臟的角度來說。此處所述的,是胃。把脾、胃相對地提到,是貫通意思的。惡瘡與屎膿雖然不同,但由於血熱而引起的卻都是如此。瘡,像《素問》中所說的由於膏粱而變的疾病,足生大疔,以及患多種癰疽之類的疾病都是。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

白話文:

老師說:病人的脈搏又微弱又澀滯,這是因為醫生所致。醫生大量發汗,又多次劇烈瀉下,導致病人亡失血氣,因而應該畏寒,後來反而發熱,而且沒有休止的時候。夏天盛熱的時候,病人卻想穿著厚衣;冬天盛寒的時候,病人卻想裸露身體。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微弱,就會畏寒;陰氣虛弱,就會發熱。這是醫生發汗,使陽氣微弱;又劇烈瀉下,使陰氣虛弱所致。在五月的時候,陽氣在外表,胃中虛寒。

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數。音速。令。勝。皆平聲。此以醫誤致惡寒發熱者言。所以然者以下。申明上文之詞。復。夾衣也。

白話文:

陽氣虛弱,所以畏寒,想要多穿衣服。到了十一月,陽氣在體內,胃中就會煩熱。因為陰氣虛弱,所以無法抵抗燥熱,所以想要裸露身體。又因為陰脈遲澀,所以知道是缺血。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白話文:

脈搏浮大,心部反而堅硬,熱邪屬於臟腑的。攻下法無效,不可發汗。屬於腑的。不能使小便次數增加。小便次數增加,大便就堅硬。汗多,則熱邪更盛。汗少,則大便難解。脈搏遲緩,還不能攻下。

此舉結胸痞氣胃實等之當下者。概致叮嚀戒慎之意。屬臟。主結胸痞氣也。故曰。攻之不令發熱。屬腑。指胃實等也。故曰。不令溲數。謂不可利小便也。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治療結胸痞氣胃實等疾病時,要特別叮囑病人注意戒慎,不要讓病情加重。其中,「屬臟」是指結胸痞氣,主要由臟腑引起的;「主結胸痞氣也」是指這種疾病主要表現為胸悶、痞滿、氣滯等症狀;「故曰」是指治療時要特別注意,不要讓病情加重,不要引起發熱;「屬腑」是指胃實等疾病,主要由腑氣引起的;「指胃實等也」是指這種疾病主要表現為胃部脹滿、疼痛等症狀;「故曰」是指治療時要特別注意,不要讓病情加重,不要引起小便次數增多,也就是不要利尿太多。

此節乃此條之總。下五節乃五目。末節。乃總結上文之詞。蓋指第九篇第四條。而以其不可治者。詳言之之意也。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白話文:

這一節是這條法則的總括。下面的五節是五個細項。最後一節是總結上記的文字。大體上是指第九篇第四條,而詳細說明那些不能治好的意思。

首句乃承上文重起設問之詞。若汗出以下。至此為腎絕也。乃五答詞。汗出發潤。即身汗如油。變文之互詞。喘而不休同。然上節曰命絕。此曰肺絕。何也。曰。人以氣在則生。氣絕則死。肺主氣。氣主命。故以總一身而概言之。則曰命絕。及以通下文析五臟而詳言之。則又曰肺先絕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心絕也。

白話文:

開頭這句話是承接上文重新設問的說法。像「若汗出以下。至此為腎絕也。」,這就是五個問題的回答。汗水發散潤澤肌膚,也就是身體流汗像油一樣。變文中的互換意思相同。呼吸急促而且沒有停止也一樣。然而,上一節說的是命絕,這一節說的是肺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有氣息在就會活著,氣息斷絕了就會死亡。肺主氣,氣主導著命運。因此,概括一個人全身的情況來說,就說命絕。等到詳細探討五個臟腑的時候,就又說肺最先絕。

此下當有為字。陽反獨留。乃承上接下之詞。人之有生。氣血焉耳。氣在則生。氣去則死。死道之常。氣先絕也。然血氣之交。亦有偏勝而不可以常論者。故曰。陽反獨留。言上節之證。若不先見。則是肺不先絕。陽氣反獨遲留。陽反獨留。則陰先絕。陰。血也。心主血。故次言之。

白話文:

這句文字接下來應有「為」字。「陽氣」獨自存在。這是承接上一段順勢連接下一段的話語。人的生命是由氣血構成。有氣就有生命,沒有氣就會死亡。死亡是自然規律,氣最先結束。然而,氣血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有偏勝的一方,不能以常理評論。所以說,陽氣獨自存在。這是說上面一段的證候,如果觀察不到,那麼肺就不會首先結束,陽氣單獨滯留。陽氣獨自滯留,那麼陰氣就會先結束。陰,指的是血。心臟主宰血,所以接下來就談到它。

煙燻。火欲燼而昏暗先形也。直視者。少陰之脈。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也。搖頭者。頭為諸陽之會。陰去則陽無所依附。故不寧也。

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

白話文:

煙燻:這是火將要燃燼時,先產生昏暗的現象。直視:少陰經脈。其支:少陰經脈的分支,從心繫向上,夾挾咽喉系統,至眼睛。搖頭:頭為諸陽經脈匯集之處。陰氣消失,則陽氣沒有依靠,所以不安寧。

吻。微袞切。口唇邊曰吻。肝之脈。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口裡。青。肝之色也。四肢手足也。漐。汗出焉。習。鳥數飛也。頭搖。如鳥之習飛奮振而不已。蓋肝屬木而主風。脾屬土而主四肢。土受木賊。木欲折而風不息。土受傷而欲崩壞也。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

白話文:

吻:嘴的邊緣部位,屬於肝脈的延伸,跟眼睛相連,經過臉頰內側,環繞著嘴巴。青色是肝臟的顏色。四肢指的是手腳。汗是從汗孔中流出來的。鳥兒不斷地展翅飛翔。肝屬於木,主導風;脾屬於土,主導四肢。土受到木的侵害,就像木頭被折斷一樣,而風卻不止息;土受到傷害,就像將要崩塌一樣。

黧。音黎。口為脾之竅。黧黑。熏黃黑暗。土敗之色也。柔汗。俗謂冷汗是也。蓋汗者。血之液。血雖陰。行之者陽。脾敗。不統血。則陰不守陽不固也。發黃者。脾屬土而主肌肉。土欲敗而色外奪也。

溲便遺矢。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白話文:

黧,讀音同「黎」,嘴巴是脾臟的出口。黧黑、燻黃黑暗,是土地敗壞的色澤。柔汗,俗稱冷汗。汗可是血液的液體,雖然血液屬於陰,但運行血液的是陽氣。脾臟敗壞,無法統攝血液,因此陰氣無法守住,陽氣無法固守。變黃的,脾臟屬土,主導肌肉。土地即將敗壞,色澤因此外露。

矢。與屎同。溲便。遺溺也。腎司闔闢。闔闢廢。故二便皆無禁約也。腎藏志。經曰。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目反直視者。骨之精不上榮於瞳子。瞳子背而不能轉也。

白話文:

又不知道是哪一個臟腑的陰陽先絕。如果陽氣先絕,陰氣後竭,那麼這個人死了,身體的顏色一定發青。陰氣先絕,陽氣後竭,那麼這個人死了,身體的顏色一定發紅,腋下溫暖,心窩熱。

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首句又承上文重起設問之詞。下乃答詞也。蓋五臟絕之先後。不可以上文之次第為拘。故復言臟氣之陰陽前後絕竭。有以驗之於既死之後。則臟有勝負。絕有遲速。大率可見矣。腋。左右肘脅之間也。成氏曰。陽主熱而色赤。陰主寒而色青。其人死也。身色青。則陰未離乎體。故知陰氣後竭也。身色赤。腋下溫。心下熱。則陽未離乎體。故知陽氣後竭也。

白話文:

這句話又承接上文,再次提出疑問。下面是對這個疑問的回答。因為五臟喪失功能的先後順序,不能用上文所說的順序來約束。所以這裡再次強調臟氣的陰陽先後喪失殆盡(喪失機能)的情形。有證據可以驗證人死後的狀況,那麼就可以知道臟腑有強弱之別,喪失機能也有快慢之分。腋下,是指左右肘和脅骨之間的地方。成氏說:陽主熱而色赤,陰主寒而色青。人死的時候,如果身體發青,就表示陰氣還沒有離開身體,所以知道陰氣是最後喪失殆盡的。如果身體發紅,腋下溫暖,心下發熱,就表示陽氣還沒有離開身體,所以知道陽氣是最後喪失殆盡的。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氣寒。冷必相搏。其人即䭇。

䭇。與噎通。飲。去聲。令。平聲。浮為氣。故曰無血。大為虛。故曰寒。䭇。俗謂之𩚚。義見下條。

白話文:

寸口脈浮而大。而醫生卻反過來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大大的違背了常理。脈浮,代表血不足。脈大,代表著身體裡有寒氣。寒氣互相碰撞,就會引起腸鳴。醫生不知道這個道理,反而喝冷水。這使得汗液大量流失。水遇到寒氣,必然會互相碰撞。這個人就會死亡。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䭇。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白話文:

趺陽脈浮。脈浮起來了。浮就表示虛。浮虛相搏擊。所以令氣䭇。這表示胃氣虛竭。脈滑就表示噦。這是醫生的過錯。責備虛而取實。守著空虛迫血。脈浮鼻中燥的,必定衄。

此承上條。又出趺陽而以噦與衄言。皆逼汗而不得汗之所致也。咎過愆也。責虛。言求病於虛。虛與上條寒互文。取實。言反以虛為實。而攻取之也。血屬陰而為內守。故曰空。迫血。言劫汗也。

白話文:

這條是接著上一條的,又從足陽明經轉到肺經,用“噦”和“衄”來談。都是因為逼迫汗液,汗液出不來所引起的。咎音同“交”,過錯。責,指責。虛,指沒有實證。說是在虛症上尋找病因。虛與上一條的寒是互相解釋的。取實,說的是反把虛症當成實證。攻取,指用藥物治療。血屬於陰而起內守的作用。所以說“空”。迫血,是指劫汗。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此與第十三條互意。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此與太陽下篇第七條互意。

白話文:

各種脈象呈現浮動且跳動快速的特點時,病人應該會有發燒並且伴隨著陣陣寒顫的症狀。如果在身體某個部位感到疼痛,但飲食狀況一如往常,這表示體內可能有蓄積的膿液。

這段話與第十三條的內容是相互呼應的。

若脈象呈現浮動而緩慢,面部潮紅且伴有戰慄感,這種情況下,大約在六、七日之內會透過出汗的方式得到緩解。但如果反而發燒更加嚴重,那麼病情康復的速度就會較慢。脈象緩慢代表著體內陽氣不足,無法順利發汗。這樣的情形下,病人往往會感到皮膚瘙癢。

這段描述與《傷寒論》太陽病下篇的第七條內容相對應。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

白話文:

寸口脈的陰脈和陽脈都緊者,法則應該是清邪在身體上焦、濁邪在身體下焦。清邪在身體上,叫做「潔」;濁邪在身體下,叫做「渾」。陰脈受到邪氣影響,必定會導致內心恐懼不安。表氣略有虧虛,裡氣無法固護,所以邪氣才會影響陰脈。陽脈受到邪氣影響,必定會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的陽脈中霧露之氣,所以說清邪在身體上焦、濁邪在身體下焦、陰氣受到邪氣影響,就會導致恐懼不安。

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齦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

白話文:

腳部和膝蓋容易感到寒冷,大小便失禁。表氣微微虛弱,裡氣微微急躁。三焦之氣混雜在一起,內外不通暢。上焦氣機鬱悶,臟腑之氣互相燻蒸,會導致口腔潰爛、牙齦出血。中焦不通,胃氣上逆不降,脾氣運化不暢,胃中停積濁氣。血脈不通暢,血液凝固不流動。如果衛氣首先暢通,小便會發紅發黃,與熱氣相搏擊。因為熱氣的作用,在經絡中運行,出入臟腑。熱氣所到之處,則會形成膿瘡。如果陰氣首先暢通,

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寒。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白話文:

陽氣極度微弱。陰氣無所歸使。客氣侵入體內。打噴嚏把它們排出。聲音嘶啞,咽喉發寒。寒症和厥症相互追逐。被熱症擁住。血液凝結自下而上,形狀像豬肝。陰陽兩虛。脾氣孤弱。五液向下注。下焦不閉合。小便清白沉重。大便多而困難。臍部和下腹部疼痛。命難以保全。

齦。音銀。嗢。音殟。清便之清。讀圊。令。平聲。數。音朔。清指風。濁指寒。曰潔。曰渾。以天地之偏氣言也。陰中於邪以下。至濁邪中上一節。是釋上文陰即下焦。陽即上焦也。陰氣為慄以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證。若衛氣前通以下。言變癰膿之故。

白話文:

  • 齦。發音同「銀」。嗢。發音同「殟」。清便之清。讀作「圊」。令。平聲。數。讀音同「朔」。清指風。濁指寒。說成潔淨。說成混濁。用天地兩氣的偏頗來解釋。陰中於邪以下。直到濁邪中上的一節。是解釋上文陰即下焦。陽即上焦。陰氣為慄以下。直到血凝不流。是說證狀。若衛氣前通以下。說癰膿發生的原因。

若陰氣前通以下。言變膿血利之故。衛氣即陽氣。榮氣亦陰氣。乃承上文榮衛不通而言清濁之所以為病在其中矣。陰陽俱厥以下。言證並於里而加重。故曰。命難全也。下重。後重也。湫。以水臟言也。

白話文:

如果陰氣向上通於下,這句話說的是膿血排出的原因。衛氣就是陽氣。榮氣也是陰氣。自然承接上文榮衛不通而言說清濁之氣所以成為疾病的原因就在其中。陰陽都閉塞,這是說症狀並且在裡面增重。所以說,生命難以保全。後重。是排便困難。湫。用以形容水臟。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此以上條同感而異變者言。微發熱。邪退也。大發熱。邪勝也。惡寒。表在也。腹內痛。入陰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陰陽都緊,口中呼出氣,嘴脣和口腔乾燥,蜷縮著躺著,腳冰冷,鼻子流涕,舌苔滑膩,不要隨便治療。到了第七天以後,病人微微發熱,手腳溫暖,這是要好的徵兆。或者到了第八天以上,反而發高燒,這就難治了。如果惡寒,必定想嘔吐;腹內疼痛,必定想瀉肚子。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白話文:

脈搏的陰陽兩方面都緊。到了嘔吐和腹瀉。脈搏獨獨沒有鬆懈。緊的脈搏一去人就安。這就是即將鬆懈。如果脈搏遲緩,到六七天不想吃飯。這屬於晚期發作。是水停滯的原因。是還沒有鬆懈。能自己吃東西的,是即將鬆懈。

至於吐利。乃承上條欲嘔欲利。而又以其變成者言。獨不解。言證變而脈獨在也。晚發。言後來更又發也。以上三條。一證而三變耳。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白話文:

至於嘔吐腹瀉。是繼接上一條有嘔吐腹瀉的症狀出現。而嘔吐腹瀉的症狀變成了別的脈象。不能解釋明白。是指症狀發生變化,而脈象卻獨自存在。晚上出現。是指後來又再次出現。以上三條都是一種症狀經歷三個階段

六指傷寒。七指中風。蓋詳其欲解之狀而總言之也。然手足三部脈皆至。則是以十二經之病皆退言。傷寒不獨傳足經明矣。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白話文:

六指有傷寒。七指中風。是因為詳細地觀察了他們想要康復的表現而做出的總體判斷。然而,手、足三部的脈象都正常。因此,這是說十二經的疾病都已經痊癒了。傷寒不僅傳播於足經,這一點很明顯。

上節以脈但皆至而未和。故有口噤躁擾。此以和也。故惟大煩。目重。而瞼內際見黃。與太陽上篇第十一條互意。但此以大概言耳。

白話文:

上一節提到脈象雖然都已到位,但還沒調和。所以會有口不能說話、躁動不安的症狀。這一節就講述脈象調和後的情況。所以症狀只有大煩熱、眼睛發沉,而且眼瞼內緣發黃。與《太陽篇》第十一條的內容相互印證。不過這一節只是概述大概。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此概出惡寒之所以然。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滑與前第十六條洪是互文。與第九篇第四條皆一意。但詳略不同耳。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咳逆上氣。肺衰也。脈散。血衰也。肺主氣而衛外。血為陰而榮內。兩者俱衰。故曰形損。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白話文:

脈象浮且數。浮代表有風邪存在。數則意味著體虛。風通常伴隨著熱症。虛則指向寒性問題。當風邪與體虛交織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寒戰、發冷的症狀。

這就是為何會感到寒戰的原因概述。

脈象浮且滑。浮是陽氣偏盛的表現。滑則反映實證。陽氣過盛與實證相互作用下,脈搏會變得既快又急。這是因為衛氣失去了正常調節。如果浮滑的脈象伴隨著快速脈搏、發燒和出汗,這通常是較難治療的情況。

這裡的“滑”與前文第十六條所提的“洪”相互補充說明,與第九篇第四條的內容基本一致,只是詳細程度有所不同。

患傷寒後,若伴有咳嗽、喘息、氣上沖,且脈象散亂無力,這預示著死亡,這是因為身體機能嚴重受損所致。

咳嗽、喘息、氣上沖表明肺功能衰退。脈象散亂則反映血液或營養狀況不佳。肺負責調節氣體並保護身體外部,而血液作為陰分,滋養內部器官。二者同時衰弱,可謂身形損傷嚴重。

少陰經的脈象若薄弱且滯澀,薄弱可能引起輕微煩躁,滯澀則可能導致手足逆冷。

弱為虛損而不足。陰虛生內熱所以煩。然屬少陰。故雖煩亦微也。澀為少血而不滑。不能上與陽相順接。所以厥而逆冷也。

此一條乃補脈法上篇中之缺。

白話文:

身子虛弱,氣血不足。陰虛導致內熱,因此煩躁。但是屬於少陰,所以即使煩躁也是輕微的。澀是因為血少而不流暢,不能上行與陽氣相順接,因此手腳冰冷,而且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