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

1.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旨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此叔和自揭其編述以下諸篇之由。

白話文:

醫師認為疾病來得很緊急,倉促地尋找和診斷,要點很難掌握。因此,特別蒐集了各種可用的和不可用的治療方法。與三陰三陽篇中的內容相比,這裏更易於理解。有時,疾病不僅是三陰三陽引起的,也可能出自各種可用的和不可用的治療方法。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白話文:

脈搏浮緩而無力。脈搏無力的情況反映在關脈上,脈搏浮緩的情況反映在寸脈上,脈搏微弱的情況反映在尺脈上,脈搏澀滯的情況反映在寸脈上。脈搏微弱意味著陽氣虛弱。脈搏澀滯意味著血虛。陽氣虛弱與脈搏微弱,中風或患上傷寒症而大量出汗,又煩躁不安。脈搏澀滯與血虛,四肢厥冷而且寒冷。陽氣微弱時應發汗,煩躁不安時難以入睡。

此疑太陽下篇首條末節之互意。叔和以不可汗類此。倫序鉏鋙難曉。似此者皆當缺疑可也。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白話文:

這個問題可能與《太陽下篇》首條末節的意思互相矛盾。叔和認為不應該發汗,類似於這種情況。倫序、鉏鋙等字很難理解。像這種情況,都應該存疑,可以不確定。

如果身體動氣在右側,就不要發汗。發汗會導致流鼻血和口渴,心裡會感到苦悶煩躁,喝水就會吐出來。

五臟皆有動氣。詳見難經。在右。以肺言也。不可發汗。內證也。衄渴煩吐。皆見太陽上篇。蓋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腰內。行少陰心主之前。而其臟通竅於鼻。所以有諸證之變見如此。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白話文:

五臟皆有動氣的現象。詳見難經,在《五臟別論》篇裡。以肺來說,不可發汗,這是內證的緣故。鼻出血、口渴、煩躁、嘔吐,這都見於太陽篇。因為手太陰肺經的脈絡,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再循行到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向下循行腰內,經過少陰心主之前,而肺臟的竅通於鼻,所以有這些證候的變化表現。

在左。肝之內證也。肝屬少陽。其脈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主風。故頭眩也。汗不止者。肝納血。血之液為汗。迫汗則肝不納血。血不歸經。故液有出而無斂也。筋惕肉瞤者。筋賴血以榮。血虛則榮衰。汗多則亡陽而亡津液。所以然也。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白話文:

在左側。肝臟的內證。肝臟屬於少陽經。它的脈絡連接膽。向上貫穿膈肌,分佈在脅肋部。沿著喉嚨後面,向上進入耳後。連接眼球系統,向上出額頭,與督脈會合在頭頂。它的主要功能是主風,所以會頭暈。汗不止是因為肝臟儲藏血液,血液的液體是汗。如果汗出太多,就會導致肝臟不能儲藏血液,血液不能歸經。所以液體會流出而不能收斂。筋惕肉瞤是因為筋脈依靠血液的滋潤才能強健。血虛則會導致滋潤不足。汗多則會導致陽氣和津液不足。這就是原因。動氣在上,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則氣會向上衝,衝到心端,就會危及生命。

在上。心之內證也。氣上衝正在心端者。心屬火而主血。腎屬水而主氣。逼汗則心虛。水能剋火。故腎乘心之虛欲上凌之也。而心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腹。腎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然則上衝之氣。亦當正在心端也。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

白話文:

在上。心臟內部的病症。氣向上衝擊,正好在心臟的中央。而心臟屬火,主宰血液;腎臟屬水,主宰氣。逼迫出汗,就會使心臟虛弱。水能夠剋制火,所以腎臟乘虛想凌駕於心臟之上。而心臟的脈絡起源於心臟的中央,流出屬於心臟的系統,向下經過膈肌,聯繫小腹。腎臟足少陰的別脈,名叫大鐘,位於腳踝後面繞著腳跟。別脈沿著太陽經脈行走,其別出來的那條經絡沿著太陽經脈向上行走,到達心包絡。所以,向上衝擊的氣,也應該正好在心臟的中央。

在下。腎之內證也。無汗者。腎水臟。在時為冬。陰沉在下。其主閉藏。其經少血也。大煩者。強發其汗則水乾。火無制也。骨節苦疼。目暈者。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水乾則骨枯。而瞳子無榮養也。惡寒者。腎合太陽也。食則反吐谷不得前者。王冰曰。病嘔而吐。食久反出。

白話文:

積在下焦的,就是腎的內熱徵象。不汗的,是腎中水臟。腎在下焦時歸藏冬季,陰氣沉降在下,主持閉藏,其經脈血少。煩躁不安的,是強制發汗,導致腎水乾涸。陰虛火旺無制。骨節疼痛,頭暈眼花的,是腎主骨,骨之精華為瞳孔。腎水乾涸,骨頭枯萎,瞳孔得不到滋養。怕冷的,是腎與太陽經相合。吃東西後立即吐出,食物不能前行的。王冰說:嘔吐疾病,食物積在胃裏很久才吐出來。

是無水也。此之謂也。難經動氣有五。此言四臟而無脾。豈以脾不與四臟同禁邪。抑欲人與四臟同推也。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白話文:

這是因為身體缺水所致。也就是說,這裡所指的情況正是這樣。在《難經》中提到有五種動氣的情況,這裡談到了心、肝、肺、腎四個臟器,卻沒有提及脾胃。這並非意味著脾胃不會和其他四臟一樣受到同樣的禁忌或影響,而是希望人們能夠將脾胃與其他四臟一併考慮和分析。

當咽喉部位感到阻塞時,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強行發汗,可能會導致吐血,氣息微弱,甚至接近昏厥的狀態,手腳也會變得冰冷,病人會想要蜷縮起來躺著,並且無法自行恢復體溫。

咽門乃胃之系。而脾之脈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然則咽中閉塞者。脾胃之邪。上客於咽而作逆阻也。吐血者。脾統血而胃為之合。脾傷不能統血。故妄行上溢而從胃道出也。氣欲絕者。亡陽也。手足為四肢。乃諸陽之本。陽欲外絕。則陰亦不能內守。陰陽不相順接而厥冷。故畏寒而欲得踡臥也。夫如此。溫之且未得。豈能自得其溫乎。

諸脈得動數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白話文:

咽喉是胃和脾的相關部位,脾的經脈通過胃,向上經過橫膈膜,緊貼著咽喉,連通舌根。因此,咽喉中閉塞不通暢,是脾胃的邪氣侵入咽喉而引起逆阻。吐血的原因是脾統攝血液,而胃與脾相配合。脾受傷無法統攝血液,所以血液任意溢出,從胃道中吐出。氣息將要斷絕,這是陽氣將要絕滅。手足是四肢,是諸陽的根本。陽氣將要向外絕滅,則陰氣也無法在內部守住,陰陽不能相互順暢連接,就會感到寒冷而想蜷縮著身體躺下來。在這種情況下,溫暖身體都還來不及,怎麼能夠依靠自身得到溫暖呢?

此條三節。脈經只作通長一條。不分截。今按文意。此疑是末節。其形至末。乃總全條之結句。蓋謂寒慄不能自還。後節苦滿腹中堅。與此大便難。腹中乾。三者之變雖相似。其本源則不同之意也。不如此。則上下皆不相蒙。

白話文:

這條經文分為三節。脈經只作為一條通長,不分截斷。現在按照文意,這疑似是最後一節。它的意思到最後,纔是總括全條的結語。大意是說,寒慄不能自然恢復。後一節說的是腹中堅滿,與這一節講的大便難、腹中乾的變化相似,但是它們的根源卻不同。如果不這樣,那麼上下經文就沒有關聯。

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白話文:

脈搏微弱無力。脈搏微弱反覆出現在關脈位置。脈搏濡弱反覆出現在寸脈位置。脈搏弦緊反覆出現在尺脈位置。脈搏微弱反覆出現在寸脈位置。弦脈為陽氣運行,微弱是陰寒。上面實,下面虛。想要得到溫暖。微弱的弦脈是虛症,不能發汗。發汗後會畏寒戰慄,不能自愈。

此疑是上節。陽以風言。運。動也。故曰上實。謂邪氣實也。陰以裡言。寒。虛也。故曰下虛。謂裡氣虛也。微弦為虛承上起下之詞。寒慄不能自還。陽亡而陰獨治也。

白話文:

這疑難似是上一節提到的。陽氣用風來形容。運,是運動的意思。所以說上實,就是邪氣實的意思。陰氣用裡來形容。寒,就是虛的意思。所以說下虛,就是裡氣虛的意思。微弱而緊澀的脈象是虛弱,承上啟下之語。得了風寒就不能自愈,是陽氣消亡而陰氣獨勝。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復堅。

白話文:

咳嗽症狀嚴重,經常吐出涎沫。咽喉一定乾燥。小便不通暢。內心飢餓煩躁。病症在下午發作,就如同瘧疾一樣。有寒氣但沒有發燒。體質虛弱而畏寒。咳嗽的時候會發汗。彎腰時會感到胸悶。腹部又堅硬。

此當是中節。首句是承上而言咳為病加劇之詞也。數吐以下。言劇之狀也。有寒無熱二句。申似瘧也。咳而發汗亦承上起下之詞。踡。謂咳屬肺。肺金寒。病則脹滿。所以反堅也。

白話文:

這應該是一個中醫的古方。第一句是承接上文,說咳嗽是疾病加重的表現。接著幾句是說劇烈的咳嗽症狀。所謂的「有寒無熱」兩句,是指像瘧疾那樣的症狀。而「咳而發汗」也是承接上文,引出下文。說到「踡」,是指咳嗽是肺部的疾病。肺屬金,有寒氣。當肺部生病時,就會脹滿,所以會表現出堅硬的症狀。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小便利。失小便。肺腎二經俱病也。不可發汗。二經少血也。四肢厥冷。金水傷而土亦同敗也。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白話文:

當咳嗽並且小便順暢時,如果出現小便失禁的情況,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因為如果強行出汗,可能會導致四肢冰冷,甚至引發逆冷的狀況。

這裡所說的小便利和失小便,意味著肺和腎這兩個臟腑都處於病態。之所以不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是因為這兩個臟腑的血液已經相對不足。而四肢感到冰冷,不僅表示金(肺)和水(腎)兩行受到了傷害,連帶屬於土行的脾胃功能也可能跟著受損。

當患者的脈象呈現緊張的狀態時,同樣不宜使用發汗的療法。因為如果強行發汗,可能會導致聲音混亂、咽喉乾燥嘶啞、舌頭萎縮,以及說話困難等後果。

厥欲溫。緊則寒勝。不可發汗。陰陽不相順接也。聲亂咽嘶舌萎。病至少陰厥陰則厥。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而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外也。聲不得前者。聲出於肺而生於氣。氣生於腎。然則少陰腎者。聲之本。太陰肺者。聲之標。標本俱病。此又上敗而金水亦衰。合上條反覆示教之意。

白話文:

厥證需要溫熱治療。如果緊束則寒氣勝,不可發汗。這是因為陰陽不相順接。聲音混亂,咽喉嘶啞,舌頭萎縮。病至少陰,厥陰則厥。少陰之脈循喉嚨,夾舌本;而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外。聲音不得傳出,是因為聲出於肺而生於氣,氣生於腎。所以,少陰腎是聲音的根本,太陰肺是聲音的標誌。標本俱病,這是上面受到損傷,金水也衰敗了。合上條反覆示教的意思。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命將難全。

逆。亦厥也。言亂。少陰衰而志喪也。目眩。厥陰衰而風亂也。蓋厥逆。無非少陰厥陰之證故也。

(一)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闕。

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則血虛而舍空。亂。舍空則神紛散也。陰。宗筋也。疼。液竭而失其所榮養也。

(二)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伏皮為血。出則為汗。陰也。陰不自出。出之者。陽也。亡血。陰虛矣。寒慄而振。反汗復亡其陽也。

(三)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衄。鼻血也。額上。通乎鼻也。不能眴。謂目上瞪。不能開闔而動搖也。所以不得瞑而眠也。

(四)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膀胱蓄熱而血妄。則淋。復發汗以迫其血。則血愈不循經而愈妄。便出者。其道順故也。

(五)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痓。

痓。通作痙。病瘡。身疼痛。血熱表虛。非實也。發汗則表益虛。而易得重感。痙病出於重感。故禁。

(六)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白話文:

各種不當的出汗治療方法,對於病情較輕的人,痊癒會變得困難;對於病情嚴重的人,可能會出現言語錯亂的狀況;倘若伴有視物旋轉的症狀,則預後不良,生命難以保全。

這裡所說的「逆」,也就是「厥」的狀態。言語錯亂,是因為少陰心腎之氣衰弱導致精神混亂;視物旋轉,則是由於厥陰風木之氣衰敗引起風氣擾亂。總的來說,厥逆的表現,主要與少陰和厥陰的病症相關。

(一)原本就容易出汗的人再次強行發汗,必定會感到心神恍惚混亂,小便之後會感到下體疼痛,應該給予「禹餘糧丸」治療,但這裡的藥方遺漏了。

心負責管理血液並藏納精神。大量出汗會導致血虛而心神失去依託,進而產生心神散亂的現象。下體的「陰」,這裡指的是男性的生殖器,疼痛是因為體液枯竭,無法得到充分滋養所致。

(二)身體失血的人不可再進行發汗治療,否則會出現寒戰顫抖的症狀。

血液潛藏於體內,出汗過多等同於耗損血液。陰分本不輕易外泄,若已失血,即陰分已虛。若再發汗,則會進一步損傷陽氣,導致寒戰顫抖。

(三)經常鼻出血的人不應發汗,一旦強行發汗,將導致額頭凹陷、脈搏急促緊繃、眼睛凝視無法閃爍,並且失眠。

鼻血稱為「衄」。額頭與鼻子相通。不能閃爍,意味著眼睛向上瞪視,無法正常開合移動,因此難以閉眼入睡。

(四)患有淋病(尿路感染)的人不應發汗,發汗後可能引起排尿時帶血。

膀胱積熱,血行失常導致淋病。若再發汗加劇對身體的逼迫,血行將更加紊亂,沿尿道排出是因徑路相對直接。

(五)身上有傷口或患瘡病的人,即使感到全身疼痛,也不應發汗。發汗會使身體更加虛弱,容易再次受寒感染,痙攣之病往往源於多次感寒,因此應嚴禁發汗。

(六)咽喉乾燥的人,不宜進行發汗治療。

咽喉乾燥者。胃中無津液。腎水亦耗衰。少陰之脈循喉嚨也。發汗則津液愈亡。而腎水益衰。故致戒如此。末後無發汗之變。疑有漏落。以上六條。舊本太陽中篇。今移。

白話文:

喉嚨乾燥的人,原因是胃中沒有津液,腎水也衰竭了。少陰的經脈循行喉嚨,發汗的話,津液就會喪失得更多,腎水也會更加衰竭,因此要特別注意。最後沒有發汗的禁忌,懷疑是有遺漏。以上六條,原本在《太陽中篇》,現在移到這裡。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咳唾。

此互第九篇第四條。曲致其不可誤治之詳。以重致叮嚀戒謹之意。

白話文:

傷寒導致頭痛,並伴有發燒,像中風的症狀。病人總是不停的出汗,自己嘔吐。此時如果瀉下,會更加煩躁。心中懊惱煩悶,好像飢餓一樣。如果發汗,就會引起抽搐。身體僵硬,難以屈伸。給予薰蒸,就會出現黃疸。小便不通。灸則發咳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