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八 (2)
卷之八 (2)
1.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發汗。
此叔和推法外意。舉大概以揭言之。春夏宜發汗者。順陽事也。然傷寒。冬病也。可以此拘乎。不可以此拘仲景肯言哉。
凡似此者。後學皆當別識。誠如此。則進道方為有益。
白話文:
叔和的推論方法脫離了仲景的原意。我舉出一個大體的例子來說明這點。春天夏天應該發汗的。這是順應陽氣的作法。然而傷寒是冬天出現的疾病。如果拘泥於這個原則,能說仲景會贊同嗎?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以漐漐然一時間許。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白話文:
凡是發汗,希望手腳四肢都能遍及汗液,要有一定的時間並且達到汗水淋漓的狀態纔好,不可讓汗水像流水一樣流淌不止。如果病情沒有解除,應該再次發汗。汗出過多,必然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的人不能再發汗。
此叮嚀發汗之節度。
凡服湯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
此叮嚀進湯之節度。
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驗。
此示人用湯丸經權應變之宜。以上五條。疑皆叔和語。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爾。設利者為大逆。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
此言便雖硬。若脈見浮。猶當從汗解。蓋互下不宜早。而曲致叮嚀之意。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
此互太陽中篇第二十三條末節。而曲致叮嚀之意。
白話文:
這是在強調發汗治療時的控制要點。
凡是使用湯藥來使人發汗,一旦症狀有所好轉就應停止用藥,不一定要把整帖藥都喝完。
這裡是在強調給予湯藥時的控制原則。
一般來說,如果可以發汗,即便沒有湯藥,使用丸藥或散劑也是可以的,關鍵是要達到出汗以解除病情的效果,但這些方法的效果都不如湯藥來得直接且效果顯著。這是告訴人們在使用湯藥、丸藥時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的適當做法。以上這五條,可能是叔和的建議。
如果患者的脈象浮大,詢問病情時,患者只說大便困難而已。如果這時進行瀉下治療會非常不恰當。因為大便困難實際上是體內有實熱的表現,通過出汗可以得到緩解。為什麼呢?因為脈象浮表明應該通過發汗來解決問題。
這裡的意思是,即便大便困難,但如果脈象呈現浮象,還是應該優先考慮通過發汗來治療,主要是為了強調不應過早使用瀉下法,並重複提醒注意這點。
在腹瀉之後,如果出現身體疼痛,但小便正常,這種情況應迅速治療表證,適合使用桂枝湯來發汗治療。
這裡是引用《傷寒論》太陽病中篇第二十三條後段的內容,進一步強調了在特定情況下需要及時處理表證的重要性。
2.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此互誤汗亡陽。而曲致其輕者之救法。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證。前有詳說。
白話文:
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耗散,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此時不宜使用瀉下之法。應選用柴胡桂枝湯,調和榮衛,通暢津液,之後即可自行痊癒。
這是指在治療過程中誤用發汗方法,導致陽氣損失的情況。接下來要詳細說明對於那些病情較輕的患者,應採取何種補救措施。
這是第十七篇的內容,總共包含了三十一種症狀。前面部分已經對這些內容有詳細的解釋。
所述的四種症狀,已經在太陽病篇中有詳細的記載。
3. 辨不可吐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合四證。已具太陽篇中。
以上二條。乃叔和類具篇目。指經中條冊之不能分出者而言。勉人當精詳經旨。務為通貫其義。以期盡道之意。讀者自會。則書之全求可言矣。
白話文:
上面兩條是叔和根據篇目的種類所羅列的。是指經中那些不能分開的條文,勉勵人們應該精通經文的宗旨,務必貫通其中的意義,來期許闡述完備經文的含義。讀者自己就會領悟,那麼書的全部內容就可以言傳了。
4. 辨可吐病脈證並治第十九
大法。春宜吐。
春氣上行。萬物伏藏者。皆冒土而上出。故病之發於春者。大率宜宣而吐以出之。法天道也。
凡用吐湯。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白話文:
基本原則是:春天適合使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
春季時,自然界中的氣息向上運行,使得原先隱藏在地下的一切生物紛紛破土而出。因此,在春天時發生的疾病,大多數情況下適宜使用宣發和催吐的方式,把病邪排出體外,這是遵循大自然的運行規律。
使用催吐藥湯的時候,一旦症狀得到緩解或者達到治療效果就應立即停止服用,不必要一定把藥喝完。
此與第十六篇第三條。汗吐不同而意同。並上條亦皆叔和語。然中之為言。注的也。知注的之為中。則知中病之節度矣。
白話文:
這和第十六篇的第三條一樣,汗吐的方法不同但目的卻相同。而上一條也都出自《靈樞·四時氣》。但是,"中"字的意思就是,集中也。知道了集中就是中,那麼就知道中病的節度了。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上脘。謂胃腑之口也。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
白話文:
如果食物滯留在上脘部位,應該通過催吐的方式來處理。
這裡所說的上脘,指的是胃的上部,大致相對於胃的入口位置。
當病人手腳冰冷,脈象時有凝結感,並且因為有外來的病氣停留在胸部,造成心下部位感到脹滿且煩躁,想吃東西卻又無法進食的情況,這表示病狀位於胸部,此時也應當使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
第九篇第六條。言脈乍緊。邪氣在胸中。此言乍結。客氣在胸中。緊者結之漸。結者緊之劇。客氣即邪氣。彼則互相發而兩見輕重之意。
白話文:
第九篇的第六條說到,如果脈象忽然變得緊,說明邪氣在胸中。所謂「乍結」,是指客氣在胸中開始凝結。緊是結的開始,結是緊的加重。客氣就是邪氣,它們互相影響,互相發作,因此在脈象上可以看到輕重之分。
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則利止。
諸實。總上文宿食邪氣客氣而概言之。
白話文:
病人胸部有結塊,胸口鬱悶疼痛,吃不下東西,想要別人按壓,反而會流口水。每天拉肚子十幾次,但脈搏卻很慢,寸口脈搏微弱滑利。這種情況可以用吐法治療。吐了之後,腹瀉就會停止。
「諸實」是指上文提到的宿食、邪氣、客氣等所有導致病症的因素,用一個總稱概括說明。
5.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白話文:
脈搏細弱無力,弱脈在關脈處(腕部橈動脈),濡脈在巔脈處(腕部寸口處),微脈在上脈處(腕部尺脈處),澀脈在下脈處(腕部尺脈處)。脈搏微弱,是因為陽氣不足。脈搏澀滯,是因為沒有血。陽氣不足,反而見微脈,這是中風出汗,反而煩躁不安的緣故。脈搏澀滯,是因為沒有血,這是厥逆且寒的緣故。陽氣不足,不能往下進行治療。往下治療,會引起心下痞塊堅硬。
澀。與澀同。此下六條。即前十五篇第二條以下之六條。又以不可下再出。痞硬。即結胸痞氣。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白話文:
「澀」的意思和「與澀同」是指某種不通暢或乾燥的狀況。以下是六條描述,這些描述與前面第十五篇中的第二條之後的六條內容相呼應,並且再次強調了不適合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
其中提到的「痞硬」,就是指像結胸那樣的痞滿堅硬感,是由於氣機阻滯所造成。
當動氣(一種不和諧或紊亂的氣機)位於身體的右側時,不可以使用瀉下的治療手段。如果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療法,會導致體內的津液被過度消耗,進而出現咽喉乾燥、鼻子乾燥、頭暈以及心悸等不適症狀。
頭眩者。肺屬金。金衰不能制木。木甚則風生也。然木甚火必熾。而肺太陰之脈。行手少陰心主之前。心為火臟。所以悸也。
白話文:
頭暈目眩的人。肺臟五行屬金。金衰弱,不能約束肝木。肝木旺盛,就會產生風氣。然而肝木旺盛,必定會導致心火旺盛。而肺臟的太陰經脈,流經手少陰心主之前。心臟五行屬火。因此,頭暈目眩的人往往會伴隨心悸。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踡。
腹內拘急。食不下者。厥陰肝脈挾胃。絡肝也。身熱。胃合於脾。脾主肌肉而統四肢。然則欲踡者。裡寒也。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白話文:
動氣如果出現在身體的左側,不應該使用下法治療(如瀉下藥物)。如果誤用了下法,腹部會感到收縮緊張,食物難以下嚥,並且原本的動氣症狀會更加嚴重。即使病人有身體發熱的狀況,躺下時卻會想蜷曲身體。
腹部緊張、無法進食的原因,是因為厥陰肝脈環繞並連接著胃,同時又與肝臟相繫。而身體發熱的情況,是因為胃與脾相配合,脾主宰肌肉並且掌管四肢的運動。因此,想要蜷曲身體的現象,表示是體內有寒氣。
當動氣出現在上半身時,不應用下法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了下法,會導致手掌發熱、心煩不安,身體表面感覺到浮動的寒冷,不由自主地冒出熱汗,病人會渴望用水來沖洗或灌溉自己以求舒緩。
掌握熱煩者。手少陰心之脈。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後廉。手心主之脈入掌中也。身上浮冷者。火敗而土無氣也。熱汗已下。汗生於血而主於心。心屬火。敗則液不斂。劇則自求救也。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白話文:
掌握著熱煩的人。手少陰是心的脈絡。抵達手掌內側後兌骨的邊緣。進入手掌內後面的邊緣。手掌心主要經脈進入手掌的中央。身上浮冷的人。是火敗壞了,而土沒有能量。熱汗已經流出來了。汗是由血液產生的,而由心臟控制。心臟屬火。火敗壞了,液體就不能凝聚。嚴重了,就自行求救。
卒。清勿切。腹脹滿。腎痹也。頭眩者。腎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肝主風也。食則下清穀者。水橫溢也。心下痞者。腎主氣。其脈之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也。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踡。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
白話文:
突然昏厥,應當用清熱瀉火的藥治療。腹部脹滿,是腎臟氣血不通所引起的。頭暈目眩,是由於腎臟陰虛,使得肝臟風氣太盛所引起。吃東西便拉,是水氣橫流所引起的。心部痞悶,是由於腎臟藏氣的功能失常,使得心氣不順所引起的。
上輕。以咽言。下重。以胃言。水漿不下以下。詳下重之狀也。臥則欲踡身急痛者。胃主肌肉而統四肢也。下利。土敗而水無制也。蓋咽門小腸。太倉胃腑之傳送也。故應病如此。夫汗下者。法之對比也。兩比以示教。前哲之心亦甚深切矣。後學當仰體。
諸外實者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厥者當臍握熱。
白話文:
上輕。以咽喉而言。下重。以胃部而言。水和食物不下流到胃部中。正是詳表下重的癥狀。生病躺臥時,想要彎曲身體,感到急痛,是因為胃主司肌肉而統御四肢。腹瀉。是脾胃虛弱而水液不能約束。蓋咽門、小腸是太倉、胃腑的傳送通道。所以應病如此。出汗和腹瀉,是治療方法的對比。兩種方法對比來加以說明。前賢的用意也很深切啊。後學之人理應仰體前賢的用心。
諸外實。指凡一切邪在表而言也。發微熱。邪入里也。亡脈。陽內陷也。握。持也。謂當臍有熱。持而不散。蓋以熱入深者言也。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欲愈。惡水者劇。
白話文:
諸外實。是指凡一切邪在表而言也。發微熱。邪入裏也。亡脈。陽內陷也。握。持也。謂當臍有熱。持而不散。蓋以熱入深者言也。
諸外實。是指凡一切邪氣在表而言。發微熱。邪氣進入裏層。亡脈。陽氣內陷。握。持也。謂當臍有熱。持而不散。蓋以熱入深者言也。
惡。去聲。諸虛。指凡一切汗吐下後。若亡血。與精氣奪。肉脫色敗。脈不應者言也。大渴。津液竭也。求水。陽回也。惡水。無陽也。然虛乃上文實之對。亦兩比之意。
白話文:
惡,去聲,諸虛,是指一切汗、吐、瀉後,如果氣血虛虧,精神萎靡、瘦弱、面色蒼白,脈象微弱的狀況。大渴,是津液耗盡。求水,是陽氣回升。惡水,是沒有陽氣。但虛是上文的實的對應,也應該兩者相對照。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
此舉第十五篇第五條後二節。而復以不可下重出。下文乃言下之之變也。
白話文:
脈搏濡弱,弱則在關脈,濡則在巔脈,弦則在上,微弱則在下。弦屬陽熱,微屬陰寒。上部實,下部虛。意欲溫暖。微弦為虛,虛則不可攻下。
微則為逆。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水。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白話文:
(病情)輕微的,就成為(病勢)逆轉。咳嗽時有痰液吐出。用瀉下的藥物,咳嗽就停止。而大便洩瀉卻不斷。洩瀉不斷,就感覺到胸中像有蟲子在啃咬一樣。喝粥進去就從肛門排出。小便不暢通。兩脅緊縮,呼吸困難。頸部和背部相互牽引。胳膊沒有知覺。極度寒冷卻出汗。身體冰冷如水。眼睛看不清楚。說話不停,但反而吃進很多穀氣。這就叫做“除中”。嘴裡雖然想說話,可是舌頭卻伸不出來。
齧。音孽。首二句乃總前第十五篇第五條。後兩節之兩首句。而通互其意。下之以下。言變證也。寒以虛言。故曰反汗出。身冷若冰也。不得前。猶言不能出也。舌主於心。較之聲屬脈之前條。則此為重矣。亦兩比也。
白話文:
齧:同「孽」。前面的兩句是概括前第十五篇第五條。後面的兩節的兩句詩,互通其意思。以下的內容,是講變證。寒可以用虛邪來解釋,所以說反而出汗,身體寒冷得像冰一樣。不得前,猶如不能走動。舌頭主於心臟,相比於前面一節聲音屬於脈絡的內容,這一節更加重要。同樣也是兩者之間有對比。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血。浮為虛。數為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寒而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漓。小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
白話文:
脈搏濡滑而微弱。微弱的脈象出現在關脈。濡滑的脈象出現在頭頂。浮脈出現在上面。數脈出現在下面。浮脈是陽氣虛弱,數脈是氣血不足。浮脈是虛證,數脈是熱證。浮脈是虛證,自汗而惡寒。數脈是疼痛,打寒顫而發抖。微弱的脈象出現在關脈。胸部以下有急迫感。喘息出汗而不能呼吸。在呼吸的過程中,痛在脅肋。打寒顫互相搏擊,狀若瘧疾。醫生誤用瀉下之法,所以使脈搏發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痞悶,小便淋漓。小腹非常硬,小便時尿血。
首三句與上條同。上條弦反在上。弦則為陰。陰者寒也。故曰微反在下。此條浮反在上。浮則為陽。陽者風也。故曰數反在下。蓋兩舉中風傷寒之本虛者。繹其變以曲致叮嚀之意。
白話文:
第一、二、三句和前面的條文相同。上條脈弦是浮在表面的。弦脈是陰脈,陰脈是寒冷的。所以說微脈是沉在裏面的。這一條脈浮是浮在表面的。浮脈是陽脈,陽脈是風脈。所以說數脈是沉在裏面的。這兩條脈都是風寒所傷而本虛的。細細推敲其變化,用曲折委婉的言語來表達叮囑的意思。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則必煩利不止。
白話文:
脈搏數的,時間長了還不停。如果停止了,就說明邪氣凝結,正氣不能恢復。正氣被凝結在內臟,邪氣就浮在體表,與皮膚相得益彰。脈搏數的,不能用瀉法治療。如果用瀉法治療,必定會引起腹瀉、煩躁等症狀,而且會不止。
皮毛相得以上。明脈之所以浮數也。煩利。亦協熱也。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此重出第十四篇第十七條之大略。以申致叮嚀之意。
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此即陽明篇第三十八條重出。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此太陽上之第十七條。蓋以凡在太陽皆然。故重出以申致叮嚀之意。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陽以風言。多。猶言勝也。熱以自汗言。硬。亡津液也。
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則必清穀。腹滿。
陰以寒言。強。猶言多也。清穀。陰不能化也。腹滿。陰凝滯而內脹也。亦兩比對言以互發之意。
白話文:
皮膚和毛髮之間相互協調,這就是為什麼脈象會浮動且快速的原因。如果伴有煩躁和頻繁排泄的情況,也是與體內有熱相符合的表現。
當脈象呈現浮大時,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如果醫生反而使用瀉下的手段,這就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這段文字重複了第十四篇第十七條的主旨,用以強調其重要性並提醒注意。
即使出現陽明病的症狀,如果嘔吐次數很多,也不可進行攻下的治療。
這是重複了陽明篇第三十八條的內容。
患有太陽病時,如果外在的症狀還沒有解除,就不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這樣做是錯誤的。
這條規則來自太陽病篇章中的第十七條,因為對於所有處於太陽病階段的患者都適用,所以再次提出以強調其重要性。
一般來說,病症中屬陽性的特徵較多時,就會表現為發熱。如果盲目使用瀉下的治療,會導致身體更加乾燥堅硬。
這裡的「陽」指的是風邪之類的外感因素,「多」意味著佔主導地位。「熱」是指因自汗造成的體溫升高。「硬」是因為身體流失了津液而變得乾燥。
相反地,如果屬陰性的特徵較強,即使大便堅硬,也不適合使用瀉下療法,因為這樣做很可能導致排出未經消化的食物(清穀),並且腹部會因寒氣積聚而不適、脹滿。
這裡的「陰」指的是寒性病狀,「強」表示陰性特徵佔優勢。「清穀」說明身體陰寒無法正常消化。「腹滿」則是因為陰寒凝滯造成腹部內部脹氣。這部分內容通過對比陰陽兩方面的情況來互相闡明病因和治療誤區。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汙泥而死。
白話文:
傷寒引起發熱、頭痛。身體微微出汗。若是發汗的話,病人就會神志不清,不認識人。用艾灸薰蒸的話,則會喘氣,小便困難。心腹覺得很脹滿,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治療的話,則會出現呼吸短促,小便更加困難。頭痛背部僵硬,如果加上溫針治療的話,則會出現鼻子出血。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頸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則兩目閉。貪水者。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
舌上白苔。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白話文:
傷寒熱症:
症狀:口中呼出熱氣,頸部疼痛,眼睛發黃,鼻血不止,貪戀喝水的人一定會嘔吐,厭惡喝水的人則會昏厥,(患者)如果往下瀉,咽喉中會生瘡。假設手腳溫暖的,一定會大便帶膿血,頭痛眼睛發黃的,如果往下瀉,則兩眼閉合。貪戀喝水的人,脈搏一定會虛弱,叫聲細弱,咽喉塞住,如果發汗就會戰慄,陰陽兩虛,厭惡喝水的人,如果往下瀉,則內裡寒冷不愛吃東西,大便中排出沒有消化完的食物,如果發汗就會損傷口中。
脈濡而緊。濡則胃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為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慄慄而振寒。
白話文:
脈象濡滑而緊迫。 濡滑,則是胃氣虛微。 緊迫,則是營血之中有寒。 陽氣虛微,衛陽被風寒侵襲。 引發發熱卻又畏寒的症狀。 營血緊迫,胃氣冷寒。 微嘔、心內煩悶。 醫生以為是體內有大熱,採取了解肌發汗的治療方法。 卻使陽氣更加虛衰,煩躁不安。 心下苦悶,痞滿堅硬。 表裡俱虛,氣血枯竭。 突然起身而頭暈目眩。 客邪熱氣在皮膚之中。 煩悶不樂,不得安眠。 其實是不知道胃氣虛寒,緊寒在關元。 醫術的技巧無法施展。 汲取井水澆灌其全身。 客邪熱氣即時消除。 慄慄發抖,振寒不止。
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白話文:
蓋上被子,使他出汗,汗流浹背。身熱又戰慄,小便排泄困難。寒氣因為水而產生。清穀不能承受間斷。腸胃翻騰,導致嘔吐。身體顛倒不得安寧。手足微弱逆亂。身冷但內熱。等到想從後面施行搶救時,已經不可挽回了。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白話文:
如果患者傷寒,脈象陰陽都很緊,並出現惡寒發熱的情況。則脈搏欲絕,表現為脈象初來時較大,逐漸變小,再次出現時又逐漸變大。這是傷寒的徵兆。如果是這樣的脈象,惡寒症狀嚴重的患者會出現振寒汗出,咽喉疼痛。熱症嚴重的患者會出現眼睛發紅、脈搏增多,眼神無神。如果醫生再讓患者發汗(使用發汗類藥物),就會損傷咽喉,如果再讓患者瀉下(使用瀉下類藥物),就會導致患者雙目緊閉。寒症嚴重的患者,大便清稀穀粒,熱症嚴重的患者,大便有膿血。如果用艾灸煙燻,患者全身發黃。如果用熨斗熨燙,咽喉乾燥。如果小便通暢,還能救治。小便困難的,情況危急。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
以上六條。皆不見有不可下之言。倫類不清。疑非叔和之舊。亦後人之紛亂耳。不敢強為之說。闕疑以待博識。
白話文:
腹瀉而且脈搏有力的人,是因為虛症,因強行瀉下的緣故。如果是脈搏浮滑,因之腸鳴的人,屬於當歸四逆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