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3)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四十一)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復下之下。去聲。此言病變由於誤治。而明可愈不可愈之分。以見道本自然。人不可苟之意。下原初誤。痞言再誤。表以誤汗言。里以誤下言。故曰俱虛。陰指里。陽指表。無陽。以俱虛言也。陰獨。謂痞也。青黃。脾受克賊之色。微黃。土見回生之色。手足溫。陽氣回於四末也。

言既經反覆之誤。又見克賊之色。肌膚瞤動而不寧。則脾家之真陰敗。而為難治。今則土見回生之色。四末得溫。胃家之真陽復。故為易愈也。然則均誤也。如彼變則難。如此變則易。自然而然。所謂道也。雖有智者。豈能加毫末。是故君子慎其初以求盡道。不苟道以罔人。

小人反是。

(四十二)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凡在太陽。皆表證也。誤下則變。亦有亂生而不可以一途拘者。促為陽邪上盛。陽盛於上而不結胸。則邪必待散而欲愈可知。浮為熱在上焦。下後脈浮。則邪熱上摶必結於胸可診。緊則寒邪客於下焦。下焦有少陰。少陰之脈。循咽挾舌本。客邪為熱。循經而上衝。所以知必作咽痛也。

弦為邪摶少陽。少陽之脈循脅。所以知兩脅必拘急也。細數者。邪氣因循而欲傳。故知頭痛未止也。沉緊。有寒氣也。故氣上逆而必欲嘔。沉滑邪乾水分也。故必協熱作利。浮滑。氣傷血分也。

故知必致下血。夫以病在太陽。一誤下之餘。而其變亂有如此者。是故君子。不可不慎也。

(四十三)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另末)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懊。影考切。憹。音農。太陽之脈本浮。動數者。欲傳也。浮則為風四句。承上文以釋其義。頭痛至表未解也。言前證。然太陽本自汗。而言微盜汗。本惡寒。而言反惡寒者。稽久而然也。醫反下之。至大陷胸湯主之。言誤治之變與救變之治。膈。心胸之間也。拒。格拒也。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四十一)太陽病患者,醫生發汗後,仍發熱惡寒,又用瀉下法治療,導致心下痞滿。表裡皆虛,陰陽之氣俱損,陽氣不足則陰邪獨盛。若再加燒針治療,會出現胸悶煩躁、面色青黃、肌肉跳動,此為難治之症。若面色微黃、手足溫暖者,則容易痊癒。

病情變化因誤治所致,區分可癒與不可癒。表虛因誤汗,裡虛因誤下,故稱「俱虛」。陽指表,陰指裡,陽氣不足則陰邪獨留成痞。青黃為脾受克伐之色,微黃為脾氣回生之象;手足溫暖表示陽氣恢復。若反覆誤治後見青黃色、肌肉跳動,為脾陰衰敗,難治;若見微黃色、手足暖,則胃陽恢復,易愈。治療須謹慎,不可輕率。

(四十二)太陽病誤用瀉下法後:

  • 脈急促但未結胸者,病將癒;
  • 脈浮者,必結胸;
  • 脈緊者,必咽痛;
  • 脈弦者,兩脅拘急;
  • 脈細數者,頭痛未止;
  • 脈沈緊者,欲嘔;
  • 脈沈滑者,協熱下利;
  • 脈浮滑者,必便血。

太陽病皆屬表證,誤下後變化多端:脈浮為熱在上焦,易結胸;脈緊為寒邪客於下焦,循經上衝致咽痛;脈弦為邪犯少陽,脅部拘急;細數為邪氣未散,頭痛持續;沈緊主寒氣上逆欲嘔;沈滑為邪侵水液,協熱下利;浮滑為熱傷血分,致便血。誤下後病情複雜,需慎重處理。

(四十三)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主風邪,動數主熱痛,頭痛發熱、微盜汗卻惡寒者,表證未解。若誤用瀉下,脈變遲緩,胸膈疼痛,胃虛邪擾,短氣煩躁,心下硬滿,則成結胸,用「大陷胸湯」治療。若不結胸,僅頭部汗出、小便不利,則可能發黃疸。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研末)。
先煮大黃,去渣後加芒硝煮沸,再加入甘遂末,溫服一升,瀉下後停藥。

太陽病脈浮動數為邪欲傳變,誤下後邪陷胸膈成結胸,或熱鬱發黃,治法各異。此條詳述誤治之變及對應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