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3)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四十一)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復下之下。去聲。此言病變由於誤治。而明可愈不可愈之分。以見道本自然。人不可苟之意。下原初誤。痞言再誤。表以誤汗言。里以誤下言。故曰俱虛。陰指里。陽指表。無陽。以俱虛言也。陰獨。謂痞也。青黃。脾受克賊之色。微黃。土見回生之色。手足溫。陽氣回於四末也。

言既經反覆之誤。又見克賊之色。肌膚瞤動而不寧。則脾家之真陰敗。而為難治。今則土見回生之色。四末得溫。胃家之真陽復。故為易愈也。然則均誤也。如彼變則難。如此變則易。自然而然。所謂道也。雖有智者。豈能加毫末。是故君子慎其初以求盡道。不苟道以罔人。

小人反是。

(四十二)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凡在太陽。皆表證也。誤下則變。亦有亂生而不可以一途拘者。促為陽邪上盛。陽盛於上而不結胸。則邪必待散而欲愈可知。浮為熱在上焦。下後脈浮。則邪熱上摶必結於胸可診。緊則寒邪客於下焦。下焦有少陰。少陰之脈。循咽挾舌本。客邪為熱。循經而上衝。所以知必作咽痛也。

弦為邪摶少陽。少陽之脈循脅。所以知兩脅必拘急也。細數者。邪氣因循而欲傳。故知頭痛未止也。沉緊。有寒氣也。故氣上逆而必欲嘔。沉滑邪乾水分也。故必協熱作利。浮滑。氣傷血分也。

故知必致下血。夫以病在太陽。一誤下之餘。而其變亂有如此者。是故君子。不可不慎也。

(四十三)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另末)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懊。影考切。憹。音農。太陽之脈本浮。動數者。欲傳也。浮則為風四句。承上文以釋其義。頭痛至表未解也。言前證。然太陽本自汗。而言微盜汗。本惡寒。而言反惡寒者。稽久而然也。醫反下之。至大陷胸湯主之。言誤治之變與救變之治。膈。心胸之間也。拒。格拒也。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醫生用發汗的療法,結果導致發熱、怕冷,又用瀉下的方法,就會造成心下痞塞不舒服,表裡都虛弱,陰陽之氣都衰竭。如果沒有陽氣,陰氣就會獨存,如果再用燒針的療法,就會造成胸悶煩躁,臉色青黃,皮膚抽動,這種情況就很難治好。現在如果臉色只是稍微發黃,手腳溫暖,就比較容易治癒。

用瀉下法治療,這是說病情是因為錯誤的治療而變化,並說明可以治癒和難以治癒的分別,以此表明醫理本來是自然的,不能隨便亂來。一開始的錯誤是發汗,痞塞是第二次的錯誤。表虛弱是因為誤用發汗,裡虛弱是因為誤用瀉下,所以說表裡都虛弱。陰指裡,陽指表。沒有陽氣,是指表裡都虛弱。陰氣獨存,是指痞塞。臉色青黃,是脾臟受到剋制損害的顏色。臉色稍微發黃,是脾土恢復生機的顏色。手腳溫暖,是陽氣回到四肢末梢。

如果經過反覆的錯誤治療,又出現脾臟被剋制的顏色,肌肉皮膚抽動不寧,就是脾臟的真陰衰敗,就難以治癒。現在如果脾土恢復生機,四肢末梢溫暖,是胃的真陽恢復,所以容易治癒。也就是說,都是誤治,如果變成那種情況就難治,變成這種情況就容易治,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即使有智慧的人,也無法改變這點。所以君子要謹慎開始,追求完善的醫理,不要隨意行事,欺騙病人。

小人卻相反。

太陽病,用瀉下法治療,如果脈象是促脈,沒有形成結胸,表示病情將要好轉。如果脈象是浮脈,必定會形成結胸。如果脈象是緊脈,必定會有咽喉疼痛。如果脈象是弦脈,必定兩脅拘急。如果脈象是細數脈,頭痛還沒有停止。如果脈象是沉緊脈,必定想要嘔吐。如果脈象是沉滑脈,會腹瀉發熱。如果脈象是浮滑脈,必定會下血。

凡是太陽病,都是表證。誤用瀉下法就會產生變化,也會有雜亂的情況,不可以拘泥於一種情況。促脈是陽邪向上亢盛,陽邪上盛沒有結胸,就表示邪氣將要消散,病情要好轉。浮脈是熱在上焦,瀉下後脈象變浮,是邪熱向上衝,必定會結於胸部。緊脈是寒邪侵犯下焦,下焦是少陰所在,少陰的脈絡循行到咽喉和舌根,寒邪化熱,循經向上衝,所以會咽喉疼痛。

弦脈是邪氣侵犯少陽,少陽的脈絡循行於兩脅,所以會兩脅拘急。細數脈是邪氣在逐漸傳變,所以知道頭痛還沒有停止。沉緊脈是有寒氣,所以氣向上逆,必定會想要嘔吐。沉滑脈是邪氣使水分受干擾,所以必定會腹瀉發熱。浮滑脈是氣傷到血分,所以知道必定會下血。太陽病,一旦誤用瀉下法,就會產生如此雜亂的變化,所以君子不可以不謹慎。

太陽病,脈象是浮而且跳動快速,浮是表示有風邪,數是表示有熱邪,動是表示疼痛,數也表示虛弱。頭痛發熱,稍微出盜汗,反而怕冷,這是表證還沒有解除。醫生反而用瀉下法治療,脈象從動數變成遲緩,胸膈內部有抵抗疼痛,胃中空虛,客氣擾動橫膈膜,呼吸短促,煩躁不安,心中煩悶,陽氣內陷,心下因此變硬,就變成結胸,可以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如果沒有結胸,只是頭部出汗,身體其他地方不出汗,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小便不通暢,身體一定會發黃。

大陷胸湯的組成: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另磨成粉)

以上三味藥,用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藥汁,去掉藥渣,放入芒硝,再煮沸一次,加入甘遂粉末,溫服一升。如果快速腹瀉,就停止服用。

"懊"讀影考切,"憹"讀音農。太陽脈象本來是浮的,跳動快速,是表示邪氣想要傳變。浮是風邪、數是熱邪等這四句話,承接上文來解釋其含義。頭痛到表證未解,是說之前的症狀。太陽病本來就會自汗,說稍微出盜汗,本來是怕冷,說反而怕冷,是表示時間久了才這樣。醫生反而用瀉下法,直到用大陷胸湯治療,是說誤治產生的變化和救治變化的方法。膈,是指心胸之間。拒,是指阻礙,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