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4)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言邪氣入膈。膈氣與邪氣相格拒而為痛也。空虛。言真氣與食氣皆因下而致虧損也。客氣。邪氣也。短氣。真氣不足以息也。懊憹。悔恨之意。心為邪亂而不寧也。陽氣客氣之別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氣。以邪本風。故曰陽氣。以裡虛也。因而蹈入。故曰內陷。陽性上浮。

故結於胸。以胸有凶道而勢大也。故曰。大陷胸湯。芒硝之咸。軟其堅硬也。甘遂之甘。達之飲所也。然不有勇敢之才。定亂之武。不能成二物之功用。故必大黃之將軍。為建此太平之主將。若不結胸至末。以變之亦有輕者言。蓋謂邪之內陷。或不結於胸。則無有定聚。但頭汗出者。

頭乃諸陽之本。陽健其用。故汗出也。余處無汗者。陰脈上不過頸。陽不下通。陰不任事。故汗不出也。小便不利者。陽不下通。陰不任事。化不行而濕停也。濕停不行。必反滲土而入胃。胃土本濕。得滲則盛。既盛且停。必鬱而蒸熱。濕熱內發。色必外奪。身之肌肉。胃所主也。

胃土之色黃。所以黃髮於身為可必也。發黃可必而不言其治者。以有其條也。學者。從其類以求之。則道在矣。

(四十四)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晡。幫孤切。此明結胸有陽明內實疑似之辨。晡日加申時也。小有。言微覺有也。蓋不大便燥渴。日晡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皆似陽明內實而涉疑。且變因又同。惟小有潮熱。不似陽明之甚。可以辨差分。苟非義精見切。鮮有不致誤者。所以陽明必以胃家實為正。而凡有一毫太陽證在。

皆不得入陽明例者。亦以此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司命君子。臨此任而無此心者。難以與言仁也。

(四十五)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反。音板。此原結胸與痞之因。發於陽發於陰見第八條。結胸。大抵以結硬高當於胸為名。痞者。痞塞於中。而以天地不交之痞為義。病發於陰而反下之。不言熱入。與末後申明上句而不及下句者。皆欲人同推也。然發於陽而下之早者。未嘗無痞。發於陰而下之早者。亦有結胸。

疾病之機。每多不期然而然。蓋出於反常之變。良由人之氣稟不齊。事物之交不一。如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固聖人諭道之常經。百世不易之定論。然即今之病四病者而觀之。必各於其時而各病其病者。千百一二。

不拘於時雜錯而亂病者。歲歲比比然也。不言四病之故則已。有言四病之故者。必不能外聖人之經而異其說也。是故君子道其常。而善學聖人者。則曰。文載道之具也。六經聖人之糟粕。必求聖人之情於言語文字之外。而後聖人之道明。欲學仲景。不可不勉。

白話文:

邪氣進入膈膜,導致膈膜的氣機與邪氣互相抗拒而產生疼痛。所謂「空虛」,指的是身體的真氣和從飲食中來的氣,都因為向下排泄而有所虧損。「客氣」指的是邪氣。「短氣」是真氣不足以支持呼吸。「懊憹」是悔恨的意思,代表心中被邪氣擾亂而感到不安。陽氣是客氣的另一個名稱,因為邪氣來自體外,所以說是「客氣」;又因為邪氣的性質屬於風,所以也說是「陽氣」。因為體內虛弱,邪氣趁虛而入,所以說是「內陷」。陽氣的特性是向上浮動,所以會聚集在胸部。因為胸部是容易發病的部位,而且病情嚴重,所以說要用「大陷胸湯」來治療。芒硝的鹹味,可以軟化堅硬的積塊;甘遂的甘味,可以使停留在體內的飲水排出。然而,如果沒有勇猛果敢的決斷和魄力,就不能發揮這兩種藥物的功效,所以必須要有大黃這位將軍,才能成為平定病症的主帥。如果沒有形成結胸,病情發展到最後,也有可能出現比較輕微的情況。這說的是邪氣內陷,或者沒有聚集在胸部,而是沒有固定位置,只是頭部出汗。頭部是所有陽氣的匯聚之處,陽氣的功用強盛,所以會出汗。其他地方沒有汗,是因為陰經脈絡向上只到頸部,陽氣無法向下通達,陰氣不能發揮作用,所以不會出汗。小便不利,是因為陽氣不能向下通達,陰氣不能發揮作用,導致水分代謝失常,濕氣停滯。濕氣停滯不行,一定會反滲入脾胃。脾胃本身就屬濕,得到濕氣的滲入就會更加盛旺。既然盛旺又停滯,就會鬱積而產生熱。濕熱由內而發,一定會影響皮膚的顏色。身體的肌肉是由脾胃所主管的。脾胃的顏色是黃色的,所以身體發黃是可以預期的。預期會發黃,卻不說如何治療,是因為後面的條文中有提到。學習的人應該從相關的條文去尋求答案,那麼道理就明白了。

(四十四)太陽病,如果過度發汗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五六天沒有大便,舌頭乾燥而且口渴,到了傍晚會稍微有潮熱,從心下到小腹,有硬塊脹滿並且疼痛,不能讓人靠近,這種情況要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傍晚,是指申時。這裡說明結胸的情況和陽明內實的症狀有相似之處,需要加以辨別。不大便、乾燥口渴、傍晚潮熱、從心下到小腹有硬塊脹滿疼痛,這些都和陽明內實的症狀相似,容易讓人產生疑惑。而且,它們的病因也相同。只有傍晚的潮熱程度稍微輕微,不像陽明病的潮熱那麼嚴重,這是可以辨別它們差異的地方。如果沒有精深的研究和明確的見解,很容易就會誤判。所以,判斷陽明病一定要以胃腸的實證為標準,而凡是有一點點太陽病的症狀,就都不能歸入陽明病的範疇,這也是這個道理。詩經說:「小心謹慎,如同站在深淵邊上,如同踩在薄冰上。」身為醫者,如果沒有這種戒慎恐懼的心態,是很難和他們談論醫道仁心的。

(四十五)疾病發於陽經,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熱邪進入體內,形成結胸。疾病發於陰經,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胸腹痞塞。之所以會形成結胸,是因為瀉下的方法用得太早了。

「反」通「返」。這裡說明了結胸和痞塞形成的原因。「發於陽」和「發於陰」可以參見第八條。結胸,大概指的是胸部有硬塊高起;痞塞,指的是胸腹痞塞,天地之氣不交的病症。疾病發於陰經,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沒有提到熱邪入內;後文說明了前一句,而沒有提到後一句,是想要讓人自己舉一反三。然而,疾病發於陽經,如果過早用瀉下法,也有可能出現痞塞的情況;疾病發於陰經,如果過早用瀉下法,也有可能出現結胸的情況。疾病的發生機制,往往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出現了反常的變化,而這又是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同造成的。例如,春天受了風邪,夏天容易發生腹瀉;夏天受了暑邪,秋天容易發生瘧疾;秋天受了濕邪,冬天容易發生咳嗽;冬天受了寒邪,春天容易發生溫病。這本來是聖人教導的常規,也是百世不易的定論。然而,如果就現在的四時疾病來看,必定要在各個季節,各種疾病才會發生的情況,只是千百個例子中有一兩個。不拘泥於季節,雜亂發生的疾病,每年都比比皆是。如果沒有說明四時疾病的道理就算了,如果說了四時疾病的道理,一定不能超出聖人的經典,而有不同的說法。因此,君子要遵循常理,而善於學習聖人的人則會說:「文字是載道的工具,六經是聖人的糟粕」,一定要在語言文字之外尋求聖人的真意,這樣才能明白聖人的道理。想要學習張仲景的醫學,不可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