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5)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十)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太陽者。盛陽也。故王於巳午未。經曰。自得其位而起者。此之謂也。

(十一)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此承上條復曉人以病解之機。煩字從火從頁。說文。頁。頭也。然則煩者。熱悶而頭痛之謂也。先煩。邪欲出而與正分爭。作汗之兆也。乃有汗。謂不如此則汗不得出也。脈浮。邪見還表也。汗出。邪出也。解者。邪散而病去也。

(十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桂枝加桂湯方

於桂枝湯方內更加桂二兩成五兩餘依桂枝湯法。

令。平聲。少。去聲。上衝之上。上聲。此又承上條復著不喻者妄意攻之之變。與其救變之治也。燒針者。針性寒。必須先燒。使之溫。而後可用也。被寒。言寒遂從針穴反得又入也。核。謂針穴處肉變紅腫高起如核也。奔豚。腎之積名也。氣從少腹上衝心。奔豚。證發作之狀也。

蓋人之素有腎積者。因針穴處寒得入之。其積遂發。則氣自少腹上逆而衝心。狀若驚豚突前而奔走。故曰奔豚也。灸其核上者。所以散其寒也。與桂枝湯者。解其欲自解之肌也。加桂者。桂走陰而能伐腎邪。故用之以泄奔豚之氣也。然則所加者桂也。非枝也。方出增補。故有成五兩云耳。

加減諸方。經止言加減。原無載方。舊本後人增補成方。類附卷末。而多謬誤。今依增補校勘。移就各該法下。以便用者。不費尋討云。

(十三)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與前第二條。文雖差互詳略。而證治則一。前條有脈無頭痛以揭病名。此有頭痛無脈以言治。互相詳略耳。無異殊也。蓋前條以為揭病名也。故必言脈。而後可以為得盡其詳。以頭痛已見於首條之太陽病也。故可得而略焉。此以從泛言而論治也。故雖不言脈不足以為略。詳及頭痛者。以前條既遺。此申之。所以為互相發明之意也。桂枝湯。(方見前。下同。)

(十四)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此亦申上條而釋之。與前第三條申釋第二條之意同。第三條言陽浮而陰弱。此言榮弱衛強。衛強即陽浮。榮弱即陰弱。彼此互言而互相發明者也。救者。解救救護之謂。不曰風邪而曰邪風者。以本體言也。

(十五)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此乃默喻人以救服湯不如法。發汗不如經。因而生變者之微旨。讀者當以意逆。斯則得之。毋徒影射可也。蓋桂枝全在服法。發汗切要如經。若服不如法。汗不如經。經曰。病必不除。豈惟病不除。風愈得入而變愈劇。所以反煩。反。轉也。言轉加熱悶也。先刺風池風府者。

白話文:

(十)太陽病想要痊癒的時候,時間會從巳時到未時之間。(約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

太陽代表旺盛的陽氣,所以最旺盛的時間在巳時、午時和未時。如同經典所說:疾病在它該出現的時間痊癒,就是這個意思。

(十一)如果疾病想要自己好,一定會先出現煩躁,然後才會流汗而痊癒。要如何知道呢?因為脈象是浮的,所以知道流汗後就會好。

這是承接上一條,再次說明疾病痊癒的機制。這裡的「煩」字,從火和頁字組成,「頁」字在《說文解字》中指的是頭。所以煩的意思是身體發熱悶痛,並且頭痛。先出現煩躁,代表邪氣想要排出,正氣和邪氣正在交戰,這是將要流汗的徵兆。然後才會流汗,代表若沒有先煩躁,汗就無法排出。脈象是浮的,代表邪氣又回到體表。流汗,代表邪氣排出。痊癒,代表邪氣消散,疾病也就好了。

(十二)如果用燒熱的針刺穴位來幫助發汗,但針刺的部位反而被寒氣侵襲,出現紅腫高起像核的硬塊,就一定會引發奔豚病,症狀是氣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心臟。這時要灸那個硬塊,每個地方灸一壯(一種灸的計量單位),並服用桂枝加桂湯,在原本的桂枝湯的基礎上,再多加兩兩的桂枝。

桂枝加桂湯的配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再多加兩兩的桂枝,總共是五兩,其他部分按照桂枝湯的做法。

這裡的「令」字要讀平聲;「少」字要讀去聲;「上衝之上」要讀上聲。這也是承接上一條,說明那些不明白的人,妄自攻邪氣,所造成的變化,以及針對這種變化的治療方法。用燒針,是因為針的屬性是寒冷的,必須先燒熱,讓它變溫熱後才能使用。被寒,是指寒氣從針刺的穴位反向進入體內。核,是指針刺的穴位紅腫高起,像核一樣。奔豚,是腎臟積聚的一種疾病名稱,氣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心臟,是奔豚病發作時的症狀。

因為有些人原本就有腎臟積聚的問題,因為針刺的穴位被寒氣侵入,導致積聚的問題爆發,氣就會從下腹部向上逆行,衝擊到心臟,樣子就像驚慌的豬向前奔跑一樣,所以叫奔豚。灸硬塊的上方,是為了驅散寒氣。服用桂枝湯,是為了幫助身體恢復自然痊癒的功能。加桂,是因為桂能夠走陰經,並且可以消散腎邪,所以用它來洩掉奔豚的氣。所以,這裡增加的藥材是桂,而不是桂枝。這部分是後人增補的,所以才會說總共加到五兩。

關於加減藥方的問題,經典只說了加減,原本沒有載明具體的藥方。舊版本後面的人增補了藥方,歸類在卷末,但多有錯誤。現在按照增補的內容進行校勘,移到各自對應的條文下面,方便使用者查找,省去尋找的麻煩。

(十三)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熱、流汗、怕風的症狀,應該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這一條和之前的第二條,文字雖然有些不同,詳細程度也略有差異,但證狀和治療方法是一致的。之前那條有提到脈象,但沒有說頭痛,主要是揭示病名。這一條有說頭痛,但沒有說脈象,主要是說明治療方法。兩者互相補充說明。沒有什麼不同。之前那條主要是揭示病名,所以一定要說脈象,這樣才能說得詳細。由於頭痛在第一條太陽病中已經提到過,所以可以省略。這一條主要是從普遍的現象來論述治療方法,所以即使不說脈象,也不會被認為是省略。詳細說明頭痛,是因為之前那條省略了,這裡補充說明,這樣才能互相闡明。桂枝湯的配方(見前文,下同)。

(十四)太陽病,出現發熱流汗的症狀,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衛氣強盛,所以才導致流汗。想要解除邪風的侵襲,應該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這一條也是對上一條的解釋,和之前的第三條解釋第二條的用意相同。第三條說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這裡說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衛氣強盛就是陽氣浮盛,營氣虛弱就是陰氣虛弱。兩者相互說明,互相闡明。這裡的「救」字,是解救、救助的意思。不說風邪,而說邪風,是以本質來論述。

(十五)太陽病,初次服用桂枝湯後,反而出現煩躁,症狀沒有好轉,應該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就會痊癒。

這裡暗示人們,服用湯藥的方法不正確,或者發汗的方法不符合經典,因此產生了變化。讀者應該自己去領悟,這樣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義。不要只是照本宣科。因為桂枝湯的療效完全取決於服用方法,發汗是否符合經典非常重要。如果服用方法不對,發汗不符合經典,經典說:「疾病一定不會痊癒。」不僅疾病不會痊癒,風邪反而更容易侵入,導致病情更加嚴重。所以才會出現煩躁,這裡的「反」字,是轉變的意思,指轉為更加煩悶。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是為了疏通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