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五 (1)
卷之五 (1)
1.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六
凡九條方二
陰經皆屬臟。臟病不易治。雖然。治之得其道。則反易愈。由其不似陽經之數於變也。三陰惟太陰之條目少者。孤臟也。然以大概言之。首尾只病三陽而病者極多。蓋太陽主表。先太陽而病者。常也。天人之自然也。各經之自中鑿說也。無此事理也。且三陽當病之時。得治則愈。
白話文:
陰經都屬於臟。臟器疾病不容易治療,但是隻要治療得法,就會容易痊癒,這是因為陰經跟陽經相比,較不易發生變化。
其中,三陰經的太陰經,是隻有三個穴位。它是孤獨的臟器。
總的來說,大多數人常常生病,而且都是陽經最先發病,身體表面的疾病,都是太陽經先發病,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許多醫書都聲稱自己有獨到的治療方法,這些都是沒有道理的。
當陽經生病時,如果能得到適當的治療,就能痊癒。
又況一入陽明。則不復轉。所以病陰證而病者絕少。臨病切要仔細端詳。不可苟且忽略。謠俗專以交口陰陽。偶爾中傷。執為陰證。下醫又快售。乃習迷而同醉。遂致普通大謬。(數。音速。夫以病在三陽。而謂之陽證。病在三陰而謂之陰證。非甚高遠難知也。而徇俗者。乃膠固執迷而不醒。
道之不明有以夫。)
(一)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白話文:
此外進入陽明病後,就不再轉移。所以得陰證的症狀而死的很少。但症候出現一定要弄清楚,不能草率忽視。一般人都以陰陽病的說法掛在嘴邊,偶爾猜對了。便堅持是陰證。一般的醫生,又喜歡把這種盲目相信的猜想,當成一般常識傳播。導致普遍都搞錯了。通常得病,在三陽是得熱病;在三陰是得寒病。這一點並不深奧難懂,但是一些討好俗眾的醫生,卻固執己見,死也不肯覺悟。
太陰。脾經也。其脈起於大趾之端。上循膝股內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靈樞曰。是動。則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蓋脾為胃之合。自利益甚者。脾苦濕。病而不能為胃以行其津液。
白話文:
太陰經是脾經。它的經脈起始於大拇指的末端,然後沿著膝蓋和大腿的內側向上運行,進入腹部與脾臟相連,並與胃相絡。經脈向上通過膈肌,夾住咽喉,與舌根相連。《靈樞》中記載,如果太陰經有異常的活動,就會導致舌根僵硬、嘔吐、胃脘疼痛、腹脹、全身沉重等症狀。這些症狀主要是由脾臟疾病引起的。舌根疼痛、身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等症狀,都是脾臟與胃臟發生合病的結果。脾臟最怕濕邪,如果脾臟有病,就不能幫助胃腸運行水液。
水穀不分也。時腹自痛者。靈樞曰。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入絡腸胃。實則腸中切痛是也。胸下結硬者。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故誤下。則邪反聚其別也。
(二)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白話文:
飲食不消化,時常感到腹痛。在《靈樞》中記載,足太陰脾經的別脈,叫做「公孫」。它位於足大趾的本節之後一寸,然後轉走行於陽明胃經,這條別脈進入腸胃,與其相絡。如果腸胃中的食物積滯過多,就會引起腸中劇烈疼痛。至於胸下結硬,是因為足太陰脾經的脈絡,其支脈又從胃中分出,向上經過膈肌,注入於心臟。因此,如果誤服了瀉下的藥物,邪氣反而會聚集在它的支脈上。
四肢。四末也。脾主四末。素問曰。風淫末疾。是也。陽微。陽經無邪也。陰澀。太陰統血。血凝氣滯也。長。陽氣勝也。陽主發生。故邪自退。而病欲愈也。
(三)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
白話文:
四肢:四肢,是身體的四個末端。
脾主四末:脾臟主導四肢。
素問曰:在《素問》中說:「風淫末疾」,是指風邪侵襲四肢而引起的疾病。
陽微:陽氣虛弱。
陽經無邪也:陽經沒有邪氣。
陰澀:陰氣澀滯。
太陰統血:太陰經主導血。
血凝氣滯也:血凝固,氣血滯留。
長:病程長。
陽氣勝也:陽氣旺盛。
陽主發生:陽氣主導生發。
故邪自退:因此,邪氣自行退卻。
而病欲愈也:而疾病即將痊癒。
浮為在表。太陰之脈。尺寸俱沉細。今見浮。則邪見還表可知。然浮為風。宜桂枝湯者。以太陰之中風言也。方見太陽上篇。
白話文:
浮脈是表證,屬太陰脈。平時的脈象是沉細,現在見浮脈,說明邪氣又回到了表層。但浮脈也主風,所以適合用桂枝湯治療,因為是太陰中風。方劑見太陽上篇。
(四)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自利不渴。濕勝也。太陰濕土。故曰有寒。四逆之輩。皆能燠土以燥濕。故曰溫之也。
白話文:
(四)如果一個人腹瀉但是不感到口渴,這通常屬於中醫上的「太陰病」。這是因為他們的內臟有寒氣所導致的。治療上應該要溫暖身體,適宜使用像是四逆湯類的藥物。
腹瀉而不感到口渴,這代表濕氣過重的情況。太陰在中醫理論中與濕土有關,因此這裡說的「有寒」實際上是指寒濕困脾。四逆湯一類的方劑,能夠增強身體的火力,幫助祛除濕氣,從而達到溫煦身體、治療寒濕的效果,所以說對這樣的病症要「溫之」。
(五)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穢腐當去故也。
白話文:
(五)傷寒,脈象浮而緩,手腳自然溫暖的,寒邪在太陰經。太陰經當出現黃疸。如果小便自然通利了,那麼就不會發生黃疸。到第七、八天,即使突然煩躁,每日腹瀉十幾次,也會自然而然地停止。因為脾臟充實,穢物腐敗應該疏散出去。
此條二節。自不能發黃以上。與陽明第四十一條上節同。下節相反。蓋同感異變。而各成一家之證也。然彼以至七八日。反大便硬。為轉陽明。此以至七八日。暴下利。穢腐當去。為脾家實。何也。蓋脾主為胃以行其津液。暴下利則脾得以為胃行其津液矣。所以脾為實。而證為猶系太陰也。
白話文:
這兩條的第二節。從小便不能像黃色一樣開始。和陽明經第四十一條的上節相同。下節相反。這是因為相同的感染引起不同的變化。這兩條分別是不同中醫學派的證據。然而,陽明經的證據是經過七八天後。大便反而變硬。這是轉到陽明經的證據。太陰經的證據是經過七八天後。突然腹瀉。污穢腐敗應該去除。這是脾胃實證。為什麼呢?脾臟主要為胃運行津液。突然腹瀉,脾臟就可以為胃運行津液了。所以脾臟是實證。而證據仍然與太陰經有關。
彼大便硬者。由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反為約。所以為轉陽明也。然則一脾胃也。而反覆之變不同有如此者。醫之為道。豈可以易易言哉。
白話文:
那些大便堅硬的人,是脾臟不能幫助胃運行津液,反而約束津液。因此,這被稱為轉陽明,陽明是指脾胃。然而,脾胃是一個整體,但反覆變化的不同情況卻是如此。醫學之道,豈能輕易言說?
(六)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白話文:
(六)本是太陽病。醫生卻錯誤地用下法。因此出現腹脹滿,有時疼痛的症狀。這是屬於太陰病。桂枝加芍藥湯是主治方劑。
桂枝加芍藥湯方
於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三兩。隨前共六兩。余依桂枝湯法。
白話文:
在桂枝湯的基礎配方中,再多加入芍藥三兩,這樣一來,芍藥的總量就成為六兩。其他藥物及劑量則維持不變,遵循桂枝湯的原製備方法。
腹滿時痛者。脾受誤傷而失其職司。故曰屬太陰也。以本太陽病而反下也。故仍用桂枝以解之。以太陰之被傷而致痛也。故倍芍藥以和之。
白話文:
腹痛脹滿的人。脾臟受到傷害,失去其正常的職能。所以說屬於太陰病。以太陽病為根本,而反覆腹瀉。所以仍然用桂枝來治療。太陰受傷導致疼痛。所以加倍芍藥來調和。
(七)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大黃湯方
白話文:
(七)對於劇烈實證疼痛的情況,主要使用的是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
桂枝加大黃湯的處方如下: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一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
桂枝(去皮後三兩)
-
大黃(一兩)
-
芍藥(六兩)
-
甘草(炙後二兩)
-
生薑(切成片後二兩)
-
大棗(掰開後十二枚)
此承上條。而又以胃家本來實者言。本來實者。舊有宿食也。所以實易作而痛速。故不曰陽明而曰大實。例之變也。桂枝加大黃者。因變以制宜也。然曰桂枝加。則補方者。當一例如上文云云。不當載成方。且以本方加也。而用芍藥六兩。水七升。不合數。皆後人之苟用者。當斟酌焉。
白話文:
這條是承接上面的條文。但這裡所說的「實」是指胃部本身就有宿食。因此,宿食很容易產生,疼痛也很快。所以這裡不稱之為「陽明」而稱之為「大實」。這是因為變證的緣故。桂枝加人黃者,是根據變證來制定治療方法的。但是,說「桂枝加」,那麼補方的人,就應該像上面所說的那樣,不要載入成方。而且,本方是用芍藥六兩,水七升,不合乎數量的道理。這些都是後人隨意使用的。應該斟酌一下。
(八)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利便。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此承上條。申致戒謹之意。
(九)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亥子醜。太陰所王之三時也。欲解者。正王則邪不勝也。
白話文:
(八)當太陰臟腑機能失調成為病態時,患者的脈象會表現得較為細弱。這樣的人持續有腹瀉的症狀。如果按照一般情況應該使用大黃、芍藥這類藥物治療時,必須要適量減少藥量。這是因為患者的胃氣已經很虛弱,對藥物的反應較敏感,容易受到藥物影響而產生變化。
這段話是承接上一條內容,進一步強調在治療時必須謹慎小心的態度。
(九)當太陰病即將好轉的時候,通常會在亥時到醜時這個期間內有所轉機。
亥時、子時、醜時,這三個時辰是根據古代時間劃分,大約相當於現在晚上9點到凌晨3點之間,這段時間被認為是太陰(脾經和胃經主時)最旺盛的時段。所謂「欲解」,指的是在這些時辰裡,由於太陰機能達到高峯,體內的正氣相對旺盛,能夠有效抵抗並克服病邪,因此病情趨向緩解。
2.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
凡四十六條方十五
三陰先太陰者。太陰正位中宮。統倉廩也。少陰居下。而先於厥陰者。陰道逆。自下而上也。
(一)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白話文:
共收錄了四十六條藥方,分為十五類。
在三陰病當中,太陰病率先出現。因為太陰位於中焦,主管人體的消化吸收,就如同身體的糧倉一般。而少陰病比厥陰病更早發生,這是因為在陰性病邪的發展過程中,病勢常從下往上逆行。
(第一條)少陰病的特徵是,脈象微弱而細,病人總是感到想要睡覺。
少。去聲。下皆同。少陰。腎經也。脈微細者。少陰居於極下。其脈起於小趾之下也。靈樞曰是主所生病者。嗜臥。但欲寐。嗜臥也。蓋人肖天地。天地之氣。行於陽則闢而曉。行於陰則闔而夜。故人之氣。行於陽。則動而寤。行於陰。則靜而寐。然則病人但欲寐者。邪客於陰故也。
白話文:
少。去聲。以下皆同。少陰。是指腎經。脈搏微細的人。少陰經位於最下。其脈絡起於小腳趾的下方。《靈樞》說:這是主治疾病的部位。嗜睡。只想要睡覺。嗜睡也是。蓋人之生靈天地。天地之氣。運行於陽則明亮而清醒。運行於陰則閉合而入夜。所以人的精氣,運行於陽。則活動而清醒。運行於陰。則安靜而入睡。既然如此,那病人只想要睡覺是因為邪氣侵犯了陰。
(二)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白話文:
(二)關於少陰病。在疾病的初期階段,如果出現了反常的發熱現象,並且脈象表現為沉緩的,這時建議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組成如下: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麻黃(120公克,去除節瘤),細辛(120公克),附子(一個,炮製去除外皮,切成八片)
發熱。邪在表也。脈沉。少陰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發熱。故曰反也。以邪在表不在裡。故用麻黃以發之。以其本陰而標寒。故用附子以溫之。細辛辛溫。通於少陰。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專經而嚮導也。
白話文:
發熱是屬於少陰經的病證,但是脈象沉而緩,少陰經位處人體的北方。由於它居於深層次的部位,所以即使病邪在表,也會出現發熱的症狀,因此說少陰經的反徵是發熱。由於病邪在表不在裡,所以使用麻黃來發散表邪。由於病證的根源在於少陰經的陰寒,所以使用附子來溫暖少陰經。細辛味辛性溫,可以通達少陰經,用它來輔助主要藥物,是因為它可以專主少陰經並引導其他藥物。
(三)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白話文:
(三)對於少陰病來說,如果在一兩天內,病人感到口中的氣味正常,但背部有強烈的寒冷感,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灸療的方法來治療。主要的治療方劑是「附子湯」。
附子湯的配方如下: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白話文:
附子(兩片,先將其去皮再破開成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口中和。謂不燥不渴。里無熱也。少陰之脈。貫脊。脊。背呂也。背字從北從肉。北。天地之陰方也。北肉為背。人身背陰之處也。陽脈在背。根陰之義也。經傳謂背為陽者。其猶謂桂枝發汗。與夫歷家謂月行速之意歟。
白話文:
取五種味道的藥材,用水八升煎煮,取三升藥汁,去渣,溫熱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脾胃調和,不乾燥、不口渴,體內也沒有炎熱感。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脊椎。脊椎,是背部的骨骼。背字由「北」和「肉」組成。「北」是天地陰氣所在的方向,北部的肉就是背部,是人體背部陰氣所在的地方。陽脈在背部,這是根源於陰的道理。經典中提到背部為陽,就像桂枝能發汗,歷法家說月亮運行速度很快的意思一樣。
腎居北方。其行屬水。生於天一。故曰少陰。然則陰寒湊於少陰。宜乎背惡寒而他處不惡也。灸之以火者。火能助陽而陰自消也。主之以附子者。附子溫經而寒自散也。人參甘寒。補其氣以扶陽於生。芍藥酸平。收其陰而為陽之附。茯苓甘淡。淡以利竅。逐水以消陰。甘以入心。
順火以從陽。術味甘苦。苦以燥濕。制水而燠土。甘以益脾。和中而固本也。
白話文:
腎臟位於人體的北方,其五行屬水,與天為一體,所以稱之為少陰。因此,陰寒之氣集中於少陰,故而背部怕冷,其他部位不怕冷。用艾灸的方法治療,是利用火的熱力來生助腎臟的陽氣,讓陰寒之氣自然消散。選用附子作為藥物,是利用附子溫經散寒的特性,來使寒邪消散。人參性甘微寒,既可補氣,又能扶陽生發。芍藥性酸平,既可收斂陰氣,又能輔助陽氣。茯苓性甘淡,淡能利竅,具有祛水消陰的功效,甘能入心,具有益氣補脾的功效。
(四)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白話文:
(四)少陰病。想要吐又吐不出來。心情煩躁。只想要睡覺。五六天。自己拉肚子又口渴的人。屬於少陰病。虛弱所以自己引水來救。如果小便顏色發白的人。少陰病的病症全部都有。小便發白的人。是下焦虛弱有寒氣。不能夠控制水。所以尿液顏色發白。
欲吐不吐心煩者。少陰之脈循喉嚨。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也。自利者。腎氣實。水無制也。虛故引水自救。釋上文之渴也。白。寒色也。病形悉具。以其本病之口燥舌乾言也。小便白者。至末。反覆申明上文。所以曉人。勿認煩渴為熱以致誤之意。
(五)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白話文:
有想吐又吐不出來,而且心煩的人,少陰脈循喉嚨,它的分支從肺出來,通絡於心,所以流注到胸中。腹瀉的人,是腎氣實,水無制,虛所以引水自救,解釋上文口渴的原因。面色蒼白,是寒的顏色,病證悉具。因其本病口燥舌乾而說。小便白的人,到了最後,反覆申明上文,所以讓人明白,不要把煩渴認作是熱病,以免誤診。
陰陽俱緊。傷寒也。傷寒不當有汗。故謂汗為反出。亡與無同。古字通用。無陽者。汗乃血之液。陰主血。寒為陰而傷血。陰邪湊於少陰。陰盛矣。故謂無陽以為之衛護。而汗所以反得自出也。咽痛者。少陰之脈循喉嚨也。其臟屬水。所以不惟咽痛。而復吐利。水無制也。
白話文:
陰陽氣血都被緊縛住,這就是傷寒。傷寒本應該沒有汗,所以稱汗是反常的出汗。亡與無是相同的,古代文字是通用的。沒有陽氣,所以汗是血的液體。陰主宰血,寒是陰邪,會傷害血。陰邪聚集在少陰,陰盛了。所以說沒有陽氣保護,汗是反常地自出。喉嚨痛,少陰的脈絡循著喉嚨,它的臟腑屬水,所以不僅喉嚨痛,還吐瀉。水沒有得到制約。
(六)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
細沉而數。裡熱也。故曰病為在裡。不可發汗。惡虛其表也。
(七)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白話文:
(六)對於少陰病來說,如果脈象細微且沉伏,同時節律快速,這表示病邪在身體深層部位,不適合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因為這樣會使體表更加虛弱。
脈象細微沉伏且快速,代表著體內有熱邪存在,所以說這是病在身體深層的表現,不能用發汗的方法來處理,以免進一步損耗體表的正氣。
(七)在少陰病的狀況下,如果脈象微弱,就不應該使用發汗的療法,這是因為病人的陽氣已經衰弱所導致的。倘若陽氣已經不足,並且在把脈時發現尺部的脈象柔弱且不通暢,那麼更不應該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
微者氣不充。故曰無陽。無陽則化不行。故汗不可發也。尺以候陰。弱澀者陰血不足也。故謂復不可下。蓋少陰藏寒。其官作強。有出無入。有虛無實。有補無瀉。所以汗下皆不可行。而反覆叮嚀以示禁止如此。
(八)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白話文:
微弱的症狀是氣的儲量不足。因此說沒有陽氣。沒有陽氣,則變化就進行不下去。所以不能發汗,足尺脈來判斷陰。脈弱而澀的人是陰血不足。所以說不能下洩。少陰所藏之寒很重。它的官腔起作用很強盛。寒氣只出不進,有虛弱,沒有實性。應當補充,不應減少。所以發汗和瀉下都是不能進行的。一再反復叮嚀告誡,以示禁止,就是這個道理。
少陰之脈。從足走腹。循喉嚨。其支別至肺。自下而上者也。受火之劫。火性炎上。循經而蒸爍於肺。肺傷則氣逆。所以咳也。下利者。少陰屬水。其臟虛寒。劫迫則滑脫也。滑脫而虛。故生熱亂而譫語也。強責。謂過求也。小便與汗。皆血液也。少陰少血。劫汗奪血。則小便之涸竭。故難也。
(九)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
白話文:
少陰的經脈,從腳走入腹部。順着喉嚨,有一支別脈連接到肺臟。這條經脈由下而上,受到火氣的侵襲。火性炎上,沿著經絡向肺部蒸騰,損傷肺臟,導致氣息逆亂,所以會咳嗽。下利的原因是:少陰屬水,水臟虛寒。受到火氣的侵襲,虛寒加重,水液滑脫。水液滑脫,虛弱,所以產生燥熱,導致胡言亂語。過度求取的意思。小便和汗液都是血液所化的。少陰本身就少血,再被汗液奪去血液,就會導致小便利乏,排尿困難。
下利。陰寒盛也。自止。寒邪退也。惡寒而踡臥。其臟本虛寒也。手足屬脾。溫者。脾土和也。土和則萬物生。故曰可治也。
白話文:
腹瀉。是因為陰寒盛極了。症狀自愈。是寒邪退了。怕冷並蜷縮臥著。是因為臟器本來虛寒。手足屬脾。溫暖的話。是脾土調和了。脾土調和,萬物就能生長。所以說可以治療。
(十)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惡寒而踡。承上條而言也。時或自煩欲去衣被。陽熱復也。猶之手足溫。故亦曰可治也。
(十一)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白話文:
(十)對於少陰病來說,如果病人感到畏寒且身體蜷縮,時不時地自覺煩躁,想要脫去衣服和被子,這樣的狀況是可以治療的。
這裡所說的「惡寒而踡」是承接上一條來論述的。當病人偶爾會自己感到煩躁,想要除去衣被,這代表體內的陽氣正在恢復。正如手腳變得暖和一樣,這些都是病情向好的跡象,因此說可以治療。
(十一)在少陰病的情況下,如果脈象呈現緊繃狀態,持續到第七、八天時,病人開始自行腹瀉,而脈搏突然變得微弱,手腳反而變得溫暖,原本緊繃的脈象也消失了,這些都是疾病即將好轉的徵兆。即便病人感到煩躁並伴有腹瀉,病情也必定會自然康復。
緊。寒邪也。自下利。脈暴微者。陰寒內泄也。故謂手足為反溫。言陽回也。陽回則陰退。故謂緊反去為欲解也。夫寒邪在陰而脈緊。得自利。脈暴微。手足溫。緊去為欲解者。猶之邪在陽。脈數而熱。得汗出。脈和身涼。數去為欲愈之意同。陰陽勝復之理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理論中的陰陽勝復之理,以及寒邪入侵對脈象、症狀的影響,並以此預測病情的好轉或痊癒。
當體內受到寒邪侵襲時,會導致下利(腹瀉)的情況出現。如果脈搏突然變得微弱,這是體內陰寒之氣過盛、內部出現過度排泄的徵兆。因此,當手腳出現反常的溫暖感,被稱為「緊反去」,這表示體內的陽氣正在回復,陰寒之氣開始退卻。
「緊反去為欲解也」,意思是當原本緊張的脈象緩解,是病情有好轉的跡象。類似地,當寒邪在陰部作祟,但病人出現腹瀉,脈搏突然變得微弱,且手腳開始感到溫暖,這都是陽氣回歸、陰寒減退的表現,表明病情將要好轉。
這段文字還提到了一個類似的例子:當病邪在陽明(代表體表或身體的陽性部位)作祟,脈象變得數(快速)且有熱象,若病人能出汗,脈搏變得平和,身體感覺涼爽,這種情況下的「數去為欲愈之意同」,也是表示病情有向好轉的方向發展。總之,這段文字強調了中醫學中陰陽相對、相互制衡的原則,以及如何通過觀察脈象、症狀來預測病情的變化。
(十二)少陰中風。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陰陽詳見二難三難。陽微。風邪散。而表氣和也。陰浮者。裡氣勝而邪外出也。
(十三)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白話文:
(十二)當少陰經遭受風邪侵襲時,如果出現陽氣稍微衰減而陰氣浮盛的狀況,這代表疾病即將好轉。
這裡所說的陰陽狀態,詳見於先前的第二難和第三難解釋。陽氣微弱表示風邪已經逐漸消散,而人體表面的防禦機能(表氣)恢復了和諧狀態;陰氣浮盛則意味著體內的正氣佔了上風,能夠驅使邪氣向外排出。
(十三)對於少陰病來說,病情趨向好轉的時間段,通常是從夜間十一點到凌晨三點之間,這段時間屬於子時至寅時。
子丑寅。陽生之時也。各經皆解於其所王之時。而少陰獨如此而解者。陽進則陰退。陽長則陰消。且天一生水於子。子者。少陰生王之地。故少陰之欲解。必於此時歟。
(十四)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白話文:
子、丑、寅。是陽氣生長的時刻。各經脈都於自己主旺的時刻而解除病症。而只有少陰經是如此解除病症的。陽氣增長,陰氣就減退。陽氣壯盛,陰氣就消亡。而且,一到子時,上天就生水。子時,是少陰經生旺的時刻。所以少陰經想要解除病症,一定要在這個時刻嗎?
膀胱屬太陽。太陽者。六經之長也。為諸陽主氣。與少陰腎為合。陰從陽化。裡熱達表。故一身手足盡熱也。熱在膀胱。太陽多血。腎司開闔。陰主下降。故熱亂。則血出於二便也。
(十五)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
白話文:
膀胱屬於太陽經。太陽經是六經之首,是諸陽之氣的主人。與少陰腎經相合。陰從陽化,裡面的熱氣達於體表,所以全身手腳都會發熱。熱在膀胱,太陽經血多。腎主開闔,陰主下降。所以熱亂,則血會從小便和大便排出。
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必動其血者。汗為血之液。不得汗則得血也。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迫則錯經而妄逆也。下厥。以少陰居下而熱深言也。上竭。以妄逆言也。
(十六)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白話文:
這是一種非常難治的病症,下部分衰竭,上部分乾竭。必須要讓其血動起來。汗水是血液的液體,不出汗就會出現血。有的人會從口鼻,有的人會從眼睛流血。這是因為經絡錯亂,逆行造成的。下厥,是指少陰居於下,熱度很深。上竭,是指妄逆。
陰寒吐利。法當厥逆者。以無陽也。手足不逆冷。則陽自若而脾胃和。故以熱為反發者。婉詞也。然陽自若。則陰為有制。脾胃和。則五臟六腑皆得以受其氣而生也。灸之者。以其有可生之道。所以通其經以遂其生也。
白話文:
腹部受寒吐瀉不止,其方法應該與治療厥逆相同,因為寒症就是沒有陽氣。手腳沒有冰冷的逆證,可見陽氣如常,脾胃和順。所以用溫熱來治療反發,也是委婉的說法。陽氣如常,則陰氣就可以受控,脾胃和順,五臟六腑都可以得到陰氣的滋養而生長。施灸的方法,是因為這種疾病有治癒的可能,所以通過疏通經絡讓患者得以生存。
(十七)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陰盛則陽竭。故曰不治。
(十八)少陰病。吐利。燥煩。四逆者。死。
陰寒吐利而至於燥煩。津液內亡。而成枯竭也。加之四肢厥逆。脾土敗絕也。
(十九)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白話文:
(十七)當患少陰病時,若出現極度畏寒、身體蜷曲並伴有腹瀉,且手腳冰冷的症狀,這是病情嚴重,預後不良的徵兆。
解釋:這是因為體內陰寒之氣過盛,致使陽氣衰竭,因此說此情況難以治療。
(十八)患少陰病時,如果同時有嘔吐、腹瀉、燥熱煩躁以及四肢冰冷的症狀,這表明情況危重,可能致死。
解釋:陰寒之氣導致的嘔吐和腹瀉持續到出現燥熱煩躁,意味著體內津液大量流失,趨向枯竭。再加上四肢厥逆,顯示脾胃功能已經嚴重衰竭。
(十九)在少陰病的過程中,假如腹瀉停止但卻開始出現頭暈,並且經常感到頭腦昏沉不清,這種情況也是致命的徵兆。
解釋:腹瀉雖止,但頭暈和頻繁的頭腦昏沉現象顯示病邪上擾清竅,可能是陰陽失衡進一步惡化,生命機能即將衰竭的表現。
頭眩。俗謂昏暈是也。諸陽在頭。然則下利止而頭眩者。津液內亡。而陰已虛竭。陽無依附。浮越於外。而神氣散亂。故時時自冒也。
(二十)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白話文:
頭暈。俗話說昏倒暈眩就是這種情況。陽氣全在頭部。然而,腹瀉停止而頭暈的,津液內耗,陰氣已經虛弱竭盡。陽氣沒有依附,浮游於外,神氣散亂,所以常常不自主地冒犯。
四肢溫和為順。故以厥冷為逆。不順也。踡。不伸也。陰主屈故也。諸證具見而脈又不至。則陽已先絕。可知矣。不煩而躁。孤陰亦欲自盡也。
白話文:
四肢溫暖舒暢是正常的狀態。所以手足冰冷是反常的,不是正常的狀態。蜷縮,不能伸展,是陰主屈的緣故。各種證狀都出現了,而脈搏又不跳動,那麼陽氣已經先絕了,這是可以知道的。煩躁不安,是孤陰也想自行了斷。
(二十一)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呼吸氣也。嘆聲曰息。言嘆息之聲。高而散漫。無接續生息之意。蓋陽氣欲絕。故其聲息如此。
(二十二)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白話文:
(二十一)對於少陰病來說,如果在病發後的第六、七天裡,患者的呼吸變得短促而急迫,這通常是死亡的徵兆。
這裡所說的「息」,指的是呼吸時的空氣出入。當一個人發出長長的嘆息聲,且這樣的聲音高亢而分散,缺乏生命力的連貫性,這表明體內的陽氣即生命活力即將衰竭,因此呼吸才會呈現這種狀態。
(二十二)在少陰病的情況下,如果脈象微弱且下沉細小,病人只想躺著不動,伴有出汗,但並未感到心煩,同時自覺有嘔吐的慾望。到了第五、六天時,開始出現不受控制的腹瀉,並且變得煩躁不安,無法安睡,這種情況也是死亡的預兆。
脈微沉細。但欲臥。少陰之本病也。汗出而不作煩熱。無陽也。欲吐。經中之邪不退也。自利。臟病進也。更復煩躁不得臥寐者。陽欲絕而擾亂不寧也。
白話文:
脈膊微弱而搏動緩慢。只想躺著。這是少陰病的根本病理。出汗但不煩熱。是因為沒有陽氣。想吐。是因為經中的邪氣沒有退散。自然腹瀉。臟腑病症加重了。更加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的人。是陽氣將要消盡,而導致精神混亂、無法安寧。
(二十三)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白話文:
(二十三)少陰病,發病二至三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因為二至三日沒有裡證,所以稍微發汗。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麻黃附子甘草湯」,需要準備麻黃兩兩、甘草兩兩(炙過)、附子一個(炮製去皮)。將這三味藥材放入七升水中,先用大火煮麻黃一兩,煮沸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剩下三升,過濾去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無里證。謂不吐利燥煩嘔渴也。以無里證。而表又不見。故用附子以佐麻黃。雖曰微發汗。而用甘草以易細辛。蓋亦和解之意也。
(二十四)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白話文:
沒有裏證。是指不嘔吐、不腹瀉、煩躁、口渴。因無裏證,而表證也不明顯。所以用附子來輔助麻黃。雖然說微出汗,而用甘草來代替細辛。這也和解的意思相同。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白話文:
黃連(160公克),黃芩(40公克),芍藥(80公克),雞蛋黃(2個),阿膠(120公克)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先取五種味道不同的中藥,用五升水來煮,先將三種藥材煮好,取兩升水,去掉藥渣,加入動物膠,將其煮化。等到藥湯稍涼後,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藥湯溫熱時,每次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少陰本欲寐。反心中煩不得臥者。風邪客於裡。熱甚而里不和也。黃連黃芩。清膈。以除風擁之裡熱。雞黃阿膠。和血。以益不足之真陰。然阿膠者。黑驢皮之膏液也。故能逐陰經之邪風。雞黃者。巽木禽之誕卵也。故能定邪風於少陰。芍藥下氣以和陰。所以為少陰風熱之佐使也。
(二十五)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少陰本應該想要睡覺。卻心中煩躁,睡不著覺的情況。是風邪侵襲到體內。熱氣太盛,而體內陰陽不調和。使用黃連黃芩,清除膈膜的熱氣。來消除風邪挾帶的體內熱氣。雞黃阿膠,調和血液。來增加不足的真陰。 然而,阿膠是黑驢皮的膏液。因此,能夠驅逐陰經的風邪。雞黃是巽木禽的蛋。因此,能夠平定少陰的邪風。芍藥下氣來調和陰氣。因此,是少陰風熱的佐使藥。
少陰腎也。腎主骨。寒淫則痛。然則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者。傷寒也。沉為在裡。是故附子湯者。溫里以散寒之要藥也。
白話文:
少陰就是指腎臟。腎臟主宰骨骼。受寒邪侵襲就會疼痛。那麼,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都是傷寒的症狀。發熱是陽症,沉靜為陰症。所以,附子湯是溫暖裡臟以祛除寒邪的重要藥物。
(二十六)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白話文:
(26)少陰病。病程在二至四五天。出現腹痛、小便不利,腹瀉不止,大便帶有膿血。使用桃花湯來治療。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白話文:
赤石脂(共一斤半,全用一半研成細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腹痛。寒傷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傷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膿血者。下焦滑脫也。石脂之澀。固腸虛之滑脫。乾薑之辛。散胃虛之裡寒。粳米甘平。和中而益胃。故三物者。所以為少陰下利便膿血之主治也。
白話文:
腹痛,是寒涼傷及胃所致。小便不利,大便腹瀉不止,是胃受到寒涼傷害,土不能制水所致。大便中有膿血,是下焦腸道虛滑所致。石脂的收澀性能夠固澀腸道的虛滑。乾薑的辛溫性能夠散去胃虛的寒證。粳米的甘平性能夠調和中焦,補益胃氣。所以這三種藥材,是治療少陰證型腹瀉、大便中有膿血的主要藥物。
(二十七)少陰病。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古利無疒。疒後人所加。此比上條差輕。以便膿血同。故治亦同。
(二十八)少陰病。下痢。便膿血者。可刺。
此承上二條而申著其輔治之意。刺。所以通其壅瘀也。壅瘀通。便膿血自愈。可者僅可之詞。
(二十九)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二十七)少陰病的情況下,如果出現腹瀉,並且大便中帶有黏液和血液的話,應該使用桃花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這裡的「古利無疒」是指原本古文並未標註為疾病,後人為了區分而添加了病字旁。這種情況相比上一條提到的病症略輕一些,因為都涉及到大便中有膿血的症狀,所以治療方法也是相同的。
(二十八)對於少陰病來說,如果症狀表現為腹瀉且大便中帶有膿血,可以採用針刺療法作為輔助治療。
這是繼承前兩條內容進一步說明輔助治療的重要性。通過針刺可以疏通淤塞和阻滯,一旦這些障礙被疏通,大便中帶膿血的問題自然會得到改善。這裡的「可」表示這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治療方式,而非必須。
(二十九)在少陰病的狀況下,如果病人同時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以及煩躁不安甚至有生命危險的跡象時,應該使用吳茱萸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吐則耗陽。利則損陰。厥冷者。陰損而逆也。煩躁。陽耗而亂也。茱萸辛溫。散寒暖胃而止嘔。人參甘溫益陽。固本而補中。大棗助胃益脾。生薑嘔家聖藥。故四物者。為少陰扶危之所須也。(方見陽明篇。)
白話文:
嘔吐會耗損陽氣。腹瀉會損傷陰氣。厥冷(手腳冰冷)是陰氣受損並逆亂的表現。煩躁是陽氣耗損而混亂的表現。茱萸辛溫,能散寒暖胃而止嘔。人參甘溫益陽,固本而補中。大棗助胃益脾。生薑是嘔吐的聖藥。所以這四味藥是少陰扶危所需要的。(具體方劑見陽明篇。)
(三十)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傷寒(一斤)
白話文:
少陰病,症狀是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可以用豬膚湯治療。
傷寒可以用一斤的份量來治療。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下利。寒甚而水無制也。咽痛。胸滿。心煩。臟病與經病具見也。豬膚。本草不載。義不可考。說者不一。用者不同。然既曰膚。則當以燖豬時所起。皮外毛根之薄膚為是。但豬屬亥。
白話文:
上一味藥。用一斗水煮,取五升汁,去渣滓,加入一升白蜜,五合白粉,煮至香氣四溢,和勻,加熱至溫熱。分六次服下。腹瀉,寒氣太重而水無節制。咽喉疼痛,胸悶氣滿,心煩意亂。臟腑疾病和經絡疾病都出現了。豬皮。本草綱目沒有記載,義理難以考證。說法不一,用法不同。然而既然說到皮,就應該是豬被燙死時產生的,皮外毛根的薄皮。但豬屬亥。
宜入少陰。膚乃外薄。宜能解外。其性則涼。固能退熱。邪散而熱退。煩滿可除也。白蜜潤燥以和咽。咽利而不燥。痛可愈也。白粉益土以勝水。土王水制。利可止也。豬膚湯義。意者其在於茲乎。
白話文:
這些藥物應該適用於少陰病,因為少陰病人肌膚表層薄弱,所以宜用能解除體表病症的藥物。而藥物的性味是涼的,所以能退熱。邪氣散了,熱氣也退了,煩燥、腹脹的症狀也就消除了。蜂蜜可以滋潤乾燥、潤和咽喉。咽喉通利而不乾燥,疼痛也就好了。白粉能增強脾胃之氣來制約體內的水分,脾胃旺了,水分就能得到控制,腹瀉也就止住了。豬膚湯的治病原理大致如此。
(三十一)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三十一)關於少陰病的情況,如果在病發後的第二或第三天,出現咽喉疼痛的症狀,可以給病人服用甘草湯。如果服用後病情沒有好轉,則應該改用桔梗湯。
甘草湯的配方如下:
所需材料:甘草二兩。
做法:將這一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一升半的液體,之後去除沉澱物,留下湯液。讓病人溫熱服用七合(約三分之一升),每天分兩次服用。
桔梗湯的配方如下:
所需材料: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做法:將這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一升半的液體,接著去除沉澱物,並將湯液分作兩份,溫熱後分別服用。
咽痛。邪熱客於少陰之咽喉也。甘草甘平而陰陽。故能主除寒熱。桔梗苦甘而任舟楫。故能主治咽傷。所以微則與甘草。甚則加桔梗也。
白話文:
疼痛。病邪熱氣侵犯少陰經的咽喉。甘草甘甜平性,具有陰陽雙補的作用。因此它能治療寒熱。桔梗苦甘性,能像船隻一樣擺渡藥物。因此它能治療咽喉疼痛。所以症狀輕微時,用甘草即可。症狀嚴重時,再加入桔梗。
(三十二)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白話文:
(三十二)對於少陰病的患者,如果感到咽喉疼痛,建議使用「半夏散及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半夏散及湯」的配方如下:
- 半夏:先經過清洗處理,
- 桂枝:去除外皮,
- 甘草:經過炙烤,
以上各味藥材份量相等。
以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煮七沸。內散一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物,各自搗碎篩過,然後混合在一起,用白開水調和。每天服用三次,每次一方寸匕(約三公克)。如果不能散服,可以用一升水煮沸七次,加入一兩方寸匕的藥散,再煮沸三次,然後離開火,待稍冷卻後,少量多次地咽服。
咽痛與上同。而治不同者。此以風邪熱甚。痰上壅而痹痛者言也。是故主之以桂枝。祛風也。佐之以半夏。消痰也。和之以甘草。除熱也。三物者。是又為咽痛之一治也。
白話文:
咽喉腫痛和上文所述的咽喉腫痛雖然症狀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這裡所說的咽喉腫痛,是由於風邪熱重導致痰液上壅,阻塞咽喉而引起的。因此,治療的原則是祛風、消痰、清熱。
主藥是桂枝,它可以祛風解表,緩解咽喉腫痛。佐藥是半夏,它可以消痰化濕,幫助祛除咽喉部的痰液。甘草可以清熱解毒,緩解咽喉疼痛。
這三種藥物合用,可以有效緩解咽喉腫痛。
(三十三)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苦酒湯方
白話文:
(三十三)關於少陰病的狀況,如果病人的咽喉受損,出現了潰瘍,導致無法說話,甚至聲音都無法發出的情況,可以使用「苦酒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苦酒湯的配方如下:
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鈈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嚥下。不瘥。更作三劑服之。
白話文:
半夏(洗淨、弄破,大小如棗核,共十四枚),雞蛋(一枚,取去蛋黃,蛋殼內加入苦酒)
咽傷而生瘡。則比痛為差重。可知也。不能語言者。少陰之脈。復入肺絡心。心通竅於舌。心熱則舌不掉也。聲不出者。肺主聲而屬金。金清則鳴。熱則昏而塞也。半夏主咽而開痰絡。苦酒消腫而斂咽瘡雞子甘寒而除伏熱。以上三條證同而治殊。蓋各適其因之宜然爾。
白話文:
咽喉受傷而生瘡,那比起疼痛的程度就更嚴重了,這是很明顯的事情。失去了說話能力的人,是少陰的脈絡,再次進入肺絡、心臟,心臟通過孔穴與舌頭相通。心有熱症的話,舌頭就會不能轉動了。聲音發不出來的人,肺主導聲音,並且屬於金的五行。金清則鳴叫,有熱的話就會昏迷而阻塞。半夏主導咽喉,並打開痰絡。苦酒消腫,並收斂咽喉的瘡口。雞蛋甘寒,消除隱藏的熱毒。以上三條症狀的證據相同,但治療方法不同。這是因為它們各適其因,所以治療方法纔不同。
(三十四)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三十四)患有少陰病的情況下,如果出現腹瀉,建議使用「白通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白通湯的配方如下:
- 蔥白四根
- 乾薑一兩
- 附子一顆(生用,去皮後切為八片)
準備上述三種材料,將它們加入三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一升的液體。接著,去除藥渣,將藥湯分為兩份,待溫熱後,分別在適當時機服用,每次一份。
少陰病而加下利者。不獨在經。而亦在臟。寒甚而陰勝也。治之以乾薑附子者。勝其陰則寒自散也。用蔥白而曰白通者。通其陽。則陰自消也。
白話文:
少陽病,同時又發生腹瀉的癥狀。這不僅僅是經絡病變,也涉及到臟腑。是因為寒氣太盛,陰邪太強盛了。用乾薑和附子來治療,是為了戰勝陰邪,寒邪自然也就散去了。使用蔥白,並且稱為「白通」,是為了疏通陽氣,陰氣自然也就消失了。
(三十五)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用。
白話文:
蔥白(四根)、乾薑(二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蔥白(四莖),乾薑(二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尿。與溺同。奴吊切。此承上條復以其甚者言。脈微。陽虛也。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熱藥治寒。寒甚者。格拒而不入。湯不為用。反爭而逆亂也。人尿性寒。膽汁微寒。以之為嚮導者。經曰。逆者從之。此之謂也。暴出。燭欲燼而焱烈也。微續。真陽回而漸復也。然屬加減耳。成方疑後人所增。
白話文:
排尿,與小便同義。奴吊切。這是在接續上條,以更為嚴重的症狀來說明。脈搏微弱,是陽氣虛弱的表現。突然昏厥倒下,脈搏沒有了,乾嘔煩躁,是熱藥治療寒氣所致。寒氣非常盛,藥物被阻隔在外,無法進入體內。湯藥不能發揮作用,反而相互爭奪,導致混亂。人尿性寒,膽汁也略微寒涼。用這兩味藥引導治療,正如經書所說:順著反常的現象去治療它。這就是這個意思。突然發作,是指蠟燭快要燃盡時,火苗反而燃得旺盛。脈搏微弱,是指人體的真陽之氣迴光返照,逐漸恢復。但,也只停留在緩解、減輕的程度。至於後面的成方,懷疑是後人添加的。
(三十六)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白話文:
(三十六)少陰病。體溫不退已經二至三日。到了四至五日,腹痛,小便困難、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瀉大便稀爛的。這是由於體內有水氣。病情嚴重的,有咳嗽,小便多,或腹瀉,或嘔吐的。服用「真武湯」治療。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真武湯的配方如下: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新鮮生薑三兩(切片)、白朮二兩、炮附子一枚(去除外皮後切為八片)。
將上述五種藥材,加入八升水中煎煮,煮至剩餘三升的藥液,之後濾去藥渣。趁溫熱時分次服用,每次約七合,一天需服用三次。
腹痛。小便不利。陰寒內甚。濕甚而水不行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濕內滲。又復外薄也。自下利者。濕既甚而水不行。則與谷不分清。故曰此為有水氣也。或為諸證。大約水性氾濫。無所不之之故也。真武者。北方陰精之宿。職專司水之神。以之名湯。義取之水。然陰寒甚而水氾濫。
白話文:
腹痛,小便不利。體內陰寒太重,濕氣嚴重,水液不能正常流動。四肢沉重疼痛,是寒濕內滲,又在外界侵襲的緣故。從下痢疾的人來看,濕氣太重,水液不能正常流動,與食物混雜不清。因此說這是水氣所致。或表現在各種症狀上。總體來說,水性氾濫,無處不在。真武湯,是北方陰精的住所,專司水神的職能。以它來命名湯藥,是取其水的意思。然而,陰寒太重,水氾濫成災。
由陽困弱而土不能制伏也。是故術與茯苓燥土勝濕。芍藥附子利氣助陽。生薑健脾以燠土。則水有制而陰寒退。藥與病宜。理至必愈。
後加減法。(或為諸證之治。)
白話文:
因為陽氣虛弱,而土不能控制住水濕。所以術和茯苓燥土勝濕。芍藥附子利氣助陽。生薑健脾以溫煦脾土。那麼水有控制,而陰寒症狀就會退去。藥物和疾病相適宜。道理正確必定能治好。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水寒相搏則咳。細辛乾薑之辛。散水寒也。既散矣。肺主咳。而欲收。五味子者。酸以收之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淡滲而利竅。小便既利。不須滲也。)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芍藥收陰而停液。非下利者所宜。
白話文:
如果咳嗽的話,就加上半升五味子,細辛和乾薑各一兩。(水寒相交就會咳嗽,細辛和乾薑的辛辣可以散出水寒,當水寒散去後,肺主咳嗽,想要收攝回來,五味子是酸的,可以收攝。)如果小便通暢的話,去掉茯苓。(茯苓清淡滲透,可以利尿,小便通暢了就不需要滲透了。)如果腹瀉的話,去掉芍藥,加上兩兩乾薑。(芍藥收斂陰分,抑制排泄,不適合腹瀉的病人服用。)
故去之。乾薑散寒而燠土。土燠則水有制。故加之。)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成半斤。(嘔。氣逆也。去附子。以其固氣也。加生薑以其散氣也。)
白話文:
因此就去掉它。乾薑可以溫散體內的寒氣,溫暖中土。中土溫暖,則水氣得到制約。所以加入它。)如果出現嘔吐,就將附子去掉,加入生薑,劑量增至半斤。(嘔吐是因為氣逆,去掉附子是因為它能固氣,加入生薑是因為它能散氣。)
(三十七)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三十七)少陰病,又稱為虛寒證。主要症狀是腹瀉,大便清稀。有內熱外寒的狀況,手足冰冷僵直,而且脈搏微弱,幾乎感覺不到。但是,病人卻不畏懼寒冷,臉色反而發紅。可能會伴隨著腹痛、乾嘔、咽痛等症狀。如果腹瀉停止了,但脈搏依然消失,這時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白話文:
疏通經脈的【四逆湯】配方如下:
成分:甘草(兩兩,需炙烤處理),乾薑(三兩,身體強壯者可增至四兩),附子(挑選較大的一顆,去皮後切為八片)
製作方法:將上述三種材料共計,加入三升水進行煎煮,煮至剩下一升二合(約為1.2升)時,濾去藥渣。接著,將熬製好的藥湯分作兩份,待溫熱後分別服用。若服用後病人的脈象恢復正常,則表示療效顯著,病情好轉。
下利清穀。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而裡寒者。陰甚於內也。身反不惡寒。面色赤而外熱者。格陽於外也。陰陽不相通。所以逆亂而有或為諸多證。利雖止邪欲罷也。脈仍不出。陽氣未復也。夫脈者血氣之道路。血。陰也。非陽不行。姜附辛熱。助陽也。甘草甘平。益氣也。湯本四逆而分兩殊。通脈則加姜之謂。
後加減法。(同前。)
白話文:
腹瀉,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消失,裡面寒冷的。陰氣在體內太盛了。身體反而不畏寒,面色發紅,外面熱的。陽氣被阻隔在體外。陰陽不相通,所以逆亂而產生各種症狀。腹瀉雖然停止,邪氣想要罷休。脈搏仍然不出現,陽氣沒有恢復。脈是血氣的道路。血,是陰的,沒有陽氣就運行不了。生薑、附子辛熱,可以幫助陽氣。甘草甘平,可以增益元氣。湯藥本是針對四肢逆冷而分的兩帖藥。通脈就加入生薑。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面色赤。陽格甚也。加蔥。通陽氣也。)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腹中痛。真陰不足也。去蔥。惡其順陽也。加芍藥。收陰也。)嘔者。加生薑二兩。(見前)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咽痛。氣結也。去芍藥。聚氣也。加桔梗。利咽也。
白話文:
面色赤紅者:
加入九根蔥。(面色赤紅。陽氣過盛。加入蔥。疏通陽氣。)
腹中疼痛者:
去除蔥。加入二兩芍藥。(腹中疼痛。真陰不足。去除蔥。不喜其通陽。加入芍藥。收斂陰氣。)
嘔吐者:
加入二兩生薑。(見前述。)
咽喉疼痛者:
去除芍藥,加入一兩桔梗。(咽喉疼痛。氣體積聚。去除芍藥。芍藥會聚集氣體。加入桔梗。利咽喉。)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利止脈不出見上。去桔梗者。嫌其載而少暢通也。加人參者。生其陽而和其陰也。)
(三十八)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白話文:
)只要利小便,大便得以止瀉即可。如果脈不出,就不要加桔梗。加兩錢人參。(利小便,大便已止瀉,同以上治療法。不用桔梗,是嫌桔梗太溫補,阻塞而不夠通暢。加人參,是希望生人體陽氣,調和陰陽。)
此承上文自利而言。以示人通診吉凶利害之大意。蓋謂少陰屬水。其自利者以陰寒甚。土弱而水無制也。趺陽主胃而屬土。負謂趺陽有脈。土尚強。土強則水有制。而少陰反為輸負矣。順言不以受制為拘也。蓋水惟其有制。則卒遵道。不得終於氾濫而成大害。且萬物資生於土。
而百骸藉養於胃。水土平成。物類又安。非天下之至順乎。古今謂趺陽有脈者不死。有以哉。
白話文:
這段話緊接著上文,談及事物自利。它說明瞭人們通曉診斷吉凶禍福的大要點。所謂少陰屬水,自身有利的原因是陰寒過度,土虛弱而水不受約束。趺陽主胃,屬土,負指趺陽有脈,土仍然強盛,土強則水受約束,從而少陰反而成為輸負。順意而言,並不因受制而拘泥,水只有受到約束,才能合乎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至於氾濫成災,造成大禍。此外,萬物生長都依賴於土,土強才能生萬物。
(三十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白話文:
(三十九) 屬少陰病的。四肢逆冷。有的人咳嗽。有的人心悸。有的人小便不利。有的人腹中疼痛。有的人腹瀉大便下重。四逆散主治。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乾),柴胡,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白話文:
四逆散的配方如下:
成分:甘草(經炙烤處理)、枳實(打破後浸水再烘烤至乾)、柴胡、芍藥。
製法:將上述四種藥材各自取用等量的十份,然後進行細緻的搗碎並過篩,以便於服用。
用法:取一塊約方寸大小的藥末,用白開水調和後服用。每天需服用三次。
請注意,此處的「方寸匕」是古代量詞,大約等同於現在的少量或一小勺。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情況及醫師指示調配劑量。
分。去聲。上同。人之四肢。溫和為順。故以不溫和為逆。但不溫和而未至於厥冷。則熱猶為未入深也。故用柴胡解之也。枳實。泄之也。然熱邪也。邪欲解本陰也。陰欲收。芍藥收之也。甘草和之也。分。今之二錢五分也。
後加減法。(同前。)
白話文:
分。去聲,和上文相同。人的四肢,溫和潤澤是正常的。因此,不溫和潤澤的就是反常的。但是,不溫和潤澤而還沒到非常寒冷的程度,那麼熱邪還沒有深入。所以,用柴胡來解熱。枳實,是宣洩熱邪的。然而邪氣也是熱性,熱邪想要消散身體的陰氣。陰氣想要收斂,所以用芍藥來收斂陰氣。甘草,是調和藥性的。分。現在是二錢五分。
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痢。(咳見前。並主下利。亦散水寒收泄氣之意。)悸者。加桂枝五分。(心主悸。桂枝通心氣也。)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見前)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腹中痛。寒甚也。附子。溫之也。)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
白話文:
咳嗽的人,再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也可治療腹瀉。(咳嗽,請參照前面。也可治療腹瀉。也有散水寒、收下泄氣之意。)心跳的人,再加桂枝五分。(心臟主導心跳。桂枝可通心氣。)小便不通的人,再加茯苓五分。(請參照前面)腹中痛的人,再加附子一顆。炮製到龜裂。(腹中痛,是寒氣過盛。附子,可以溫暖它。)大便稀溏、下重的人,先用五升水,煮三升薤白。
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下重。氣滯也。薤白。疏泄也。)
(四十)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白話文:
烹煮並取得三升藥液。接著去除藥渣,取用三方寸匕的藥粉量,加入藥湯中再次烹煮,直至剩下一升半的液體。將其分為幾份,溫熱後分次服用。(若出現排便次數增多、腹部沉重感,這是氣機阻滯的表現。薤白具有疏通調節的作用。)
(第四十條)對於少陰病類型的患者,如果已經有六七天的腹瀉,並且伴隨著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及難以入眠的症狀,建議使用「豬苓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下利。固乃陰寒甚而水無制。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水寒相搏。蓄積不行。內悶而不寧也。豬苓湯者。瀉利以分清其水穀之二道也。二道清則利無有不止者。利止。則嘔渴心煩。不待治而自愈矣。方見陽明篇。
(四十一)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這是由於陰寒極盛,體內水液不能控制。六七天後出現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這是由於水寒交搏,積聚在體內,不能正常運行,導致內心煩悶不安。豬苓湯的作用是瀉利水濕,使水穀兩道清利。兩道清利,腹瀉自然會停止。腹瀉停止後,嘔吐、口渴、心煩等症狀也會不治自愈。方劑見陽明篇。
口燥咽乾者。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邪熱客於經。而腎水為之枯竭也。然水乾則土燥。土燥則水愈干。所以急於下也。方見陽明篇。下同。
(四十二)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
白話文:
口乾咽燥的人,是少陰經脈出了問題。少陰經脈循行喉嚨,夾持舌根。邪熱侵犯少陰經脈,腎水因此枯竭。然而,水乾了,土就會燥。土燥了,水就更乾。所以,要趕緊用下法來治療。方見陽明篇,下同。
水。腎邪。青。肝色。腎邪傳肝也。心下必痛者。少陰之脈。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也。口乾燥見上。故治同。
白話文:
水。腎的病邪。青色。肝的顏色。腎的病邪傳到了肝。心下必定疼痛的。是少陰的經脈。它的分支。從肺出來,聯絡著心。注入胸中。口乾燥見上文。所以治療方法相同。
(四十三)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脹不大便。胃實可知。急下者。少陰屬水。惡土實也。
(四十四)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脈沉。寒邪深入於裡也。溫之不容以不急也。方見太陽中篇。下同。
白話文:
(四十三)關於少陰病,如果病程已經六七天,且出現腹部脹滿、無法順利排便的情況,應當迅速使用瀉下治療,適用的方劑是大承氣湯。
腹部脹滿且便祕,可推知是胃中有實熱壅滯。這裡所謂的「急下」,是指由於少陰屬水,而水性畏懼土性的壅實,因此要及時清除體內的實熱積滯以防病情惡化。
(四十四)在少陰病的診治中,若脈象呈現沉伏狀態,這表明寒邪已深入體內,應該立即進行溫補治療,適用的方劑為四逆湯。
脈象沉伏,意味著寒邪已經滲透到身體深層。這種情況下,溫補治療刻不容緩。四逆湯的處方詳情可參見《傷寒論》中關於太陽病篇章的後續內容,此處不再贅述。
(四十五)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白話文:
(四十五)少陰病。飲食下肚就吐。心中溫熱而想吐,但又吐不出來。開始得病時手腳冰冷。脈搏似琴絃一樣緊而緩慢。這是胸中有實火,不能攻下。應當想辦法讓病人吐出來。如果膈上寒飲,乾嘔,那就不能吐。趕快溫暖病人,用四逆湯。
飲食入口則吐。少陰主喉嚨而寒邪客之也。少陰之脈。絡心。注胸中。實。謂痰壅而上塞也。寒。以虛言。溫。有補意。
(四十六)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白話文:
吃了東西就吐,是少陰經受邪氣侵襲導致的,少陰經的脈絡連接著心臟,充滿胸膛,實,是指痰液凝結、充塞在咽喉部位。寒,是以虛症來說的。溫,有補益的意思。
數。音朔。更平聲。反少之少。上聲。微。陽虛也。澀。血少也。汗出。陽虛不能外固。陰弱不能內守也。更衣見陽明篇。反少者。陽虛則氣下墜。血少所以勤努責而多空坐也。上。謂頂。百會是也。灸。升舉其陽以調養夫陰也。
白話文:
數:音「朔」,讀平聲。與「少」反義。數,是陽虛。澀:血少。汗出:陽虛,不能外固。陰弱,不能內守。更衣:見陽明篇。反少者:陽虛則氣下墜。血少所以勤努責而多空坐也。上:指頭頂。百會穴是也。灸:升舉其陽以調養夫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