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十)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太陽者,盛陽也,故王於巳午未。經曰:自得其位而起者,此之謂也。
(十一)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此承上條復曉人以病解之機。煩字從火從頁,說文:頁,頭也。然則煩者,熱悶而頭痛之謂也。先煩,邪欲出而與正分爭,作汗之兆也。乃有汗,謂不如此則汗不得出也。脈浮,邪見還表也。汗出,邪出也。解者,邪散而病去也。
(十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桂枝加桂湯方
於桂枝湯方內,更加桂二兩,成五兩;餘依桂枝湯法。
令,平聲;少,去聲;上衝之上,上聲。此又承上條,復著不喻者妄意攻之之變,與其救變之治也。燒針者,針性寒,必須先燒,使之溫,而後可用也。被寒,言寒遂從針穴反得又入也。核,謂針穴處肉變紅腫高起如核也。奔豚,腎之積名也。氣從少腹上衝心者,奔豚證發作之狀也。
蓋人之素有腎積者,因針穴處寒得入之,其積遂發,則氣自少腹上逆而衝心,狀若驚豚突前而奔走,故曰奔豚也。灸其核上者,所以散其寒也。與桂枝湯者,解其欲自解之肌也。加桂者,桂走陰而能伐腎邪,故用之以泄奔豚之氣也。然則所加者桂也,非枝也。方出增補,故有成五兩云耳。
加減諸方,經止言加減,原無載方。舊本後人增補成方,類附卷末,而多謬誤。今依增補校勘,移就各該法下,以便用者,不費尋討云。
(十三)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與前第二條,文雖差互詳略,而證治則一。前條有脈無頭痛以揭病名,此有頭痛無脈以言治,互相詳略耳,無異殊也。蓋前條以為揭病名也,故必言脈,而後可以為得盡其詳;以頭痛已見於首條之太陽病也,故可得而略焉。此以從泛言而論治也,故雖不言脈不足以為略;詳及頭痛者,以前條既遺,此申之,所以為互相發明之意也。桂枝湯。(方見前。下同。)
(十四)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此亦申上條而釋之,與前第三條申釋第二條之意同。第三條言陽浮而陰弱,此言榮弱衛強;衛強即陽浮,榮弱即陰弱;彼此互言而互相發明者也。救者,解救救護之謂。不曰風邪而曰邪風者,以本體言也。
(十五)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此乃默喻人以救服湯不如法、發汗不如經、因而生變者之微旨。讀者當以意逆,斯則得之,毋徒影射可也。蓋桂枝全在服法,發汗切要如經。若服不如法,汗不如經,經曰:病必不除。豈惟病不除?風愈得入而變愈劇。所以反煩。反,轉也。言轉加熱悶也。先刺風池風府者,
白話文:
(十)太陽病將要緩解的時間,通常是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太陽代表旺盛的陽氣,因此在此時段氣勢最強。經典提到:「陽氣在對應的時辰發揮作用」,正是這個道理。
(十一)疾病將要自行緩解時,患者通常會先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接著出汗而痊癒。如何判斷呢?如果脈象呈現浮脈,就可以知道將會透過出汗而痊癒。
此段進一步說明疾病痊癒的機制。「煩」字由「火」和「頁」組成,《說文解字》指出「頁」代表頭部,因此「煩」指的是發熱悶脹而頭痛的狀態。出現煩躁,表示病邪即將排出體內,正氣與邪氣相互抗爭,這是即將出汗的徵兆。必須經歷這個過程才能出汗。脈浮表示病邪退回體表,出汗代表病邪排出,最終邪氣消散,疾病痊癒。
(十二)如果使用燒針法發汗,針刺部位受寒,出現紅腫硬塊時,可能會引發奔豚症。當患者感覺氣從下腹部向上衝擊到心臟時,應在每個硬塊上施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即在原桂枝湯的基礎上再加二兩桂枝)。
桂枝加桂湯配方: 在桂枝湯的原配方中,額外添加二兩桂枝,總共使用五兩桂枝,其餘製法與桂枝湯相同。
本段進一步說明不當治療可能引發的變證及其解救方法。燒針是指針具原本性寒,必須先燒熱使其溫暖後才可使用。「被寒」意指寒氣從針刺的穴位反向侵入體內。「核」指的是針刺部位出現如硬核般的紅腫突起。「奔豚」是腎積的名稱,「氣從少腹上衝心」則是奔豚症發作時的症狀。
原本體內有腎積的患者,可能因針刺穴位受寒而引發病症,導致氣從下腹向上逆行衝擊心臟,症狀如同受驚的豬隻狂奔,因此稱為「奔豚」。在硬核上施灸是為了驅散寒氣,服用桂枝湯則是要解除肌表的病邪。增加桂枝用量,是因為桂枝能走入陰分,具有伐除腎邪的作用,能夠平息奔豚的氣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裡增加的是桂枝而非桂枝枝條。此方劑為後人增補,因此有提到總共使用五兩桂枝的說明。
關於方劑的加減方式,經典通常只提及增減原則而沒有詳細記載配方。舊版本中後人增補的方劑多附在書末,但常有錯誤。現依據校勘結果將這些方劑移到相應的治療方法下方,方便讀者查閱。
(十三)太陽病患者出現頭痛、發熱、出汗、怕風等症狀時,應以桂枝湯為主要治療方劑。
此條文與前面第二條內容雖有詳略差異,但證治原則相同。前條提到脈象但未提及頭痛,主要目的是界定病名;此條則提到頭痛但未說明脈象,重點在於治療方法,兩者互為補充。前條為了明確病名,必須說明脈象以完善細節;而頭痛症狀已在前面的太陽病條文中提及,因此可以省略。此條是針對泛論治療方法,即使不提脈象也不算是疏漏;特別說明頭痛症狀,是因前條遺漏,故在此補充,兩者相互闡明。(桂枝湯方劑見前文,以下相同)
(十四)太陽病患者出現發熱、出汗症狀,這表明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因而導致汗出。若要治療外感風邪,應以桂枝湯為主要方劑。
此條也是對前一條的補充解釋,與第三條解釋第二條的方式相同。第三條提到「陽浮而陰弱」,此條則說「營弱衛強」——衛強等同陽浮,營弱等同陰弱。兩者相互對應,彼此闡明。「救」指的是解救和保護的意思。這裡不說「風邪」而說「邪風」,是從本體角度來論述。
(十五)太陽病患者初次服用桂枝湯後,反而出現煩躁症狀且病情未緩解時,應先針刺風池和風府穴位,再服用桂枝湯,即可痊癒。
這段文字暗中提示讀者如何補救因不當服藥或未依正規方法發汗而導致變證的細微要旨。讀者應當用心領會才能真正理解,不可僅停留於表面解讀。桂枝湯的療效關鍵在於服用方法,發汗必須嚴格遵循經典規範。若服藥不當或發汗不符合正規方法,經典指出「病症必定無法根除」,不僅無法治癒疾病,反而會讓風邪更深入體內,使病情加劇,因而產生「反煩」。「反」是指轉變,意指轉為更加燥熱煩悶的狀態。先針刺風池和風府穴位...(原文後續部分未提供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