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

凡三十八條方十八

中風者。單隻衛中於風而病也。傷寒者。單隻榮傷於寒而病也。若風寒俱有而中傷。則榮衛皆受而俱病。故以榮衛俱中傷風寒而病者為下篇。蓋寒雖專令乎冬。而風則無時不有。所以或則單中單傷。或則俱有而中傷也。單中單傷而為病者已云難治矣。然則俱中傷而病者。其治不尤難乎。

何也。寒鬚髮汗。風則解肌。欲並行而不悖。其為兩難也。何如哉。故能發兩難發之汗者名曰青龍。能解兩難解之熱者名曰白虎。能救無兩難。而誤服大青龍之逆者則曰真武焉。夫所謂青龍白虎真武者。言其靈應不難於其所難。妙效驗於不可測度。有如此其神。神湯之謂也。

神其神。禮記曰唯聖者能之。其斯之謂乎。學者能明諸此。始可與言醫也已。

(一)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末後六字。舊本大青龍湯主之。黃氏正之如此。蓋既曰不可服。服之為逆。則安得又復有大青龍湯主之之文。傳寫之誤甚明。黃氏正之甚是。當從之。後人又因其更改致疑。並六字皆刪之。刪之則上篇第二十五條無憑證據。故存朱以備通考。然此與下條互相發明而同一治。故合二說並見於下。

(二)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綿裹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上條太陽中風者。言有上篇第三條之證也。病屬太陽則脈浮。然浮以候風。緊以候寒。發熱者。中風熱即發也。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皆寒也。風為煩。寒則躁。蓋謂風寒俱有而中傷。風多寒少之證。猶指言此風之中有寒之謂也。此條傷寒者。言有中篇首條之證也。緩者風之診。

身不疼亦風也。但重。寒也。乍有輕時。亦為有風而然也。無少陰證者。言若是但欲寐。則涉於少陰之疑似矣。今是但重。故曰無少陰證。亦謂風寒兩中傷。榮衛俱受病。寒多風少之證。猶指言此寒之中有風之謂也。蓋風寒二者。大率多相因而少相離。有寒時。不皆無風。有風時。

不皆無寒。所以單中單傷者。固嘗自是。相兼而中傷者。亦嘗多有。此大青龍之所以作也。二條者互文而互相發明。以為此篇之小總。太陽分病之紀。上篇一。中篇二。此其三焉。三者。太陽一經吃緊太三辨也。以下凡似此云云以為稱首者。皆風寒俱有而中傷之證。其例則又皆統乎此也。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

這篇論述了三十八種症狀和十八個處方。

中風是由於單獨的衛氣受風邪侵襲而致病;傷寒是由於單獨的營氣受寒邪侵襲而致病。如果風寒邪氣同時侵襲,則營衛二氣都會受損而同時發病。因此,將營衛同時受風寒侵襲而致病的案例歸於下篇。寒邪雖主要流行於冬季,但風邪則四季皆有,所以有時單獨受風或寒邪侵襲,有時則風寒邪氣同時侵襲。單獨受風寒侵襲而發病已屬不易治療,那麼風寒同時侵襲而發病,治療豈不更難?

這是因為,寒邪需要發汗,風邪需要解肌,如果要同時進行且不互相抵觸,實屬兩難。那麼該如何治療呢?能同時發汗解決這兩難之症的藥方稱為大青龍湯;能同時解熱解決這兩難之症的藥方稱為白虎湯;能治療因誤服大青龍湯而導致病情逆轉的,則稱為真武湯。所謂大青龍湯、白虎湯、真武湯,是指它們能靈驗地解決難以解決的問題,其療效神奇不可預測,可謂神方。

如此神效的藥方,正如《禮記》所言:「唯有聖人才能做到」,大概就是指這種藥方吧。學習者能明白這些道理,才能開始談論醫術。

(一) 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渾身疼痛,不出汗卻煩躁不安,則可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象浮弱,出汗,惡風,則不可服用,服用會導致厥逆、筋惕肉瞤(四肢抽搐),這是用藥逆了病情。此時應改用真武湯解救。

最後六字「舊本大青龍湯主之」,是黃氏校正後的版本。既然說不可服用,服用了會導致病情逆轉,怎麼還會說大青龍湯主治呢?這是明顯的抄寫錯誤,黃氏校正非常正確,應當採納。後人因其更改而產生懷疑,將這六字刪去,但如此一來,上篇第二十五條就缺乏佐證。因此保留朱氏的說法以備參考。然而,此條與下一條互相闡釋,治療方法相同,所以將兩種說法都列在下面。

(二) 傷寒,脈象浮緩,身體不痛但沉重,偶爾感覺輕鬆,沒有少陰病證,則可用大青龍湯發汗治療。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用棉布包裹後搗碎)

以上七味藥,用水九升,先煮麻黃,至水減二升,去上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使其微微出汗。汗出太多,則用溫熱的藥粉撲之。服用一次後出汗,則停止後續服用。汗出過多會耗損陽氣,導致虛弱,惡風、煩躁、無法入睡。

上條所述的太陽中風,與上篇第三條的症狀相同。太陽病則脈象浮,浮脈是診斷風邪的表現,緊脈是診斷寒邪的表現。發熱,是中風熱邪的表現;惡寒、身痛、不出汗,都是寒邪的表現;風邪則導致煩躁,寒邪則導致不安。這表示風寒邪氣同時侵襲,是風邪較盛,寒邪較輕的症狀,指的是風邪之中夾雜著寒邪。此條所述的傷寒,與中篇第一條的症狀相同。脈象緩,是風邪的表現;身體不痛但沉重,是寒邪的表現;偶爾感覺輕鬆,也是因為風邪的影響;沒有少陰病證,指的是如果只是想睡覺,則可能涉及少陰病的疑似症狀,而現在只是感覺沉重,所以說沒有少陰病證。這也是風寒同時侵襲,營衛同時受損,寒邪較盛,風邪較輕的症狀,指的是寒邪之中夾雜著風邪。一般來說,風寒二邪多相伴而少相離,有寒邪時不全沒有風邪,有風邪時也不全沒有寒邪。因此,單獨受風寒侵襲的情況確實存在,風寒同時侵襲的情況也很多見,這就是大青龍湯之所以有效的緣故。這兩條是互文見義,互相闡釋,作為本篇的小結,也是太陽經病症分類的第三部分。上篇論述第一部分,中篇論述第二部分,此為第三部分。這三部分是對太陽經病症的詳細辨析。以下凡是像這樣以某個標題開篇的,都是風寒同時侵襲的症狀,其規律都統攝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