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

夫風寒二治,大法不外乎桂枝麻黃之二湯。然桂枝湯中忌麻黃,而麻黃湯中反用桂枝,此中有極深奧義,非言語文字可以形容暴白者,要在人之心領神會耳。大青龍者,桂枝麻黃二湯合劑之變制也,故為並中風寒之主治。校之桂枝麻黃各半湯,與桂枝二麻黃一湯,則少芍藥而多石膏。

去芍藥者,不欲其收也。以其無芍藥而觀之,即麻黃湯方加石膏薑棗也。薑棗本桂枝湯中所有,其制則重在石膏。按本草,石膏辛甘大寒,辛以散風,甘以散寒,寒以除熱,故為並中風寒發熱之用。然青龍以桂枝麻黃得石膏之辛甘而有青龍之名;其白虎亦以知母粳米得石膏之辛寒而有白虎之名。

一物二用,得君而成其功名於異世,神變於時者也。夫所謂青龍白虎者,青乃木色,龍乃木神。木主春,春熱而煩躁,雷雨解而致和焉。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龍興雲雨至,發煩躁之汗而榮衛以和,龍之所以為湯,神湯之謂也。白乃金色,虎乃金神。金主秋,秋熱而燥渴,金風解而薦涼焉。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虎嘯穀風生,解燥渴之熱而表裡以涼,虎之所以為湯,神湯之謂也。然均是龍也,而一則曰主之,一則曰發之,何也?主之者,以煩躁之急疾屬動而言;發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屬靜而言之也。上條末節,脈微弱汗出惡風,蓋指上篇陽浮而陰弱中風之證而言。

中風誤服大青龍則為逆,其第二十五條是也。與此參看,其義自合。夫以中風之用桂枝湯,傷寒用麻黃湯,風寒俱中傷而用大青龍湯,向使認病親切於克始,用湯的對於及時,則三法行之之下,風寒尚有餘治乎?然則三百九十七、一百一十三者,醫藥注誤之所致十八九,病病傳變之所致無二三。由此觀之,司命君子可能不惕惕於心乎?是故,仲景氏之所以若然者,豈得已哉?惟其不得已,故諄諄然曰:「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斯言也,豈非深憂天下後世而自致其不能盡其所欲言之意耶?嗚呼!以仲景氏方法之多如許,而猶自致其不能盡其所欲言之意如此,則後之以截江、殺車、活人、類證、纂要,自謂能盡傷寒之治,而膠柱以待天下後世者,吾不知其是誠何心也。

(三)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皆與首條同,而無惡寒煩躁,則是較輕於首條,亦風寒俱有而中傷之證也。微除,言雖未全罷亦已減輕也。發煩,風壅而氣昏也。目瞑,寒鬱而血滯也。劇,作衄之兆也。衄,鼻出血也。鼻為肺之竅;肺為陽中之陰而主氣。陽邪上盛,所以氣載血上妄行而逆出於鼻也。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

治療風寒的基本方法主要依靠桂枝湯和麻黃湯。但桂枝湯中禁用麻黃,而麻黃湯中卻使用桂枝,這其中含義極深,難以用言語透徹說明,需靠個人心領神會。大青龍湯是桂枝湯與麻黃湯合用的變通方劑,專門主治同時感受風邪和寒邪的症狀。相較桂枝麻黃各半湯或桂枝二麻黃一湯,大青龍湯少了芍藥卻多了石膏。

去掉芍藥是為了避免其收斂作用。從缺少芍藥的角度來看,大青龍湯實際上是麻黃湯加上石膏、生薑和大棗。生薑和大棗本就是桂枝湯的成分,而此方的重點在於石膏。根據本草記載,石膏性辛甘大寒,辛能散風,甘能散寒,寒能清熱,因此適用於同時感受風寒並伴有發熱的情況。青龍湯因桂枝、麻黃與石膏的辛甘特性而得名“青龍”;同樣,白虎湯因知母、粳米與石膏的辛寒特性而得名“白虎”。

同一味石膏在不同方劑中發揮不同作用,搭配君藥而成就其功效,這是藥物隨配伍而變化的神奇之處。所謂“青龍”“白虎”:青色屬木,龍是木神,木主春氣,春天氣熱易煩躁,雷雨能解除燥熱而恢復平和。人體的汗液可比作天地間的雨水,龍騰雲雨至,通過發汗解除煩躁,調和營衛,因此將這種湯劑稱為“神湯”。白色屬金,虎是金神,金主秋氣,秋天干燥炎熱,涼風能消解燥渴。人體的氣息可比作天地間的疾風,虎嘯生谷風,通過清熱解除燥渴,涼透表裡,因此這種湯劑也被譽為“神湯”。但同屬龍類方劑,一用“主治”,一用“發汗”,是因煩躁急症屬動態需“主治”,而單純體感沈重屬靜態需“發汗”。前文提到的“脈微弱、汗出惡風”,是指《太陽病篇》中“陽浮陰弱”的中風證候。

若中風誤服大青龍湯則為誤治,詳見第二十五條。對照參考,其義自明。中風用桂枝湯,傷寒用麻黃湯,風寒並感則用大青龍湯,若能準確辨病並及時用藥,這三種方法施行後,風寒之證豈有治不好的?然而《傷寒論》中397條、113條所述的錯誤,十之八九是誤治所致,真正因病情傳變引起的不到二三。由此可知,醫者怎能不謹慎惕厲?因此,張仲景如此詳述,實屬不得已。正因不得已,才反復強調:“查明誤治原因,隨證施治;辨明錯誤所在,依法糾正。”這番話,難道不是深憂後世醫者而無法盡述心中所慮嗎?唉!即便張仲景留下如此豐富的方法,仍感未能盡言,而後世那些自詡能完全掌握傷寒治療、拘泥成法以應對天下後世者,其用心究竟何在?

(三)太陽病,脈象浮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八九日未愈,表證仍在,此時應當發汗。服藥後症狀稍有緩解,但病人出現煩躁、閉目畏光,嚴重者會鼻衄(流鼻血),衄血後病解。這是因為陽氣過盛所致,宜用麻黃湯主治。

此條太陽病症狀與前文首條相似(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但無惡寒煩躁,較首條輕微,仍屬風寒並感之證。“微除”指症狀雖未完全消退但已減輕。“發煩”是因風邪壅滯導致氣機昏亂;“目瞑”是寒邪郁閉致使血行滯澀;“劇”是鼻衄的先兆。鼻為肺竅,肺屬陽中之陰而主氣。陽邪亢盛時,氣載血上逆,從鼻而出即為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