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

陽氣。以風而言也。風為陽而由氣道。所以得隨衄散解。故曰陽氣重故也。用麻黃湯者。以寒屬陰。性沉滯而難解。所以鬚髮之也。方見中篇。下同。

(四)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此承上條復以其更較輕者言。以見證亦有不治自愈之變。所以曉人勿妄治以致誤之意。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與上條同。而無疼痛。既無疼痛。則比之上條又更較輕於首條可知矣。所以不待攻治。得衄則亦自愈。得衄自愈者。汗本血之液。北人謂衄為紅汗。達此義也。

(五)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以傷寒為首稱而承之以脈浮緊者。寒多風少之謂也。上二條皆風多寒少。前條以服藥已微除。汗發不對而致衄。上條以較輕得自衄。此以寒多不發汗而致衄。三條之所以辨差分也。蓋寒多則於法當發汗。當發而失於不發。熱鬱血亂。所以衄也。衄則陽邪之風散。麻黃湯者。發其尚未散之寒也。

(六)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令。平聲。此總上三條而著其不可汗之脈。所以嚴致戒慎之意也。蓋尺以候陰。遲為不足。血。陰也。榮主血。汗者。血之液。尺遲不可發汗者。嫌奪血也。

(七)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杏仁(二十四個去皮尖),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一兩),生薑(一兩切),甘草(一兩炙),麻黃(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八九日。約言久也。如瘧狀。謂有往來寒熱而無作輟之常也。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者。風寒俱有而寒少風多也。不嘔不渴清便欲自可。邪之往來。出者未徹表。入亦未及里也。一日二三度發。

乃邪居淺近。則往來易及而頻數。故脈亦微緩而謂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已下。重以不得解者言而出其治也。陰言後。陽言前。俱虛。故禁攻也。更。再也。不可汗。已過表也。不可吐下。未見有里也。熱色。陽浮外薄也。然陽雖外薄。以陰寒持之而不能散。所以小汗亦不能得出。

氣鬱而癢也。桂枝麻黃各半湯者。總風寒而兩解之之謂也。此與第十四篇第二十章互看。

(八)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

風邪屬陽,通過氣道侵襲,因此能隨鼻衄(流鼻血)而消散,故稱為「陽氣重」所致。使用麻黃湯是因為寒邪屬陰,性質沈滯難解,必須發汗驅散。(方劑見中篇,下同。)

(四)
太陽病症見脈浮緊、發熱、身體無汗者,若自行鼻衄,病情會自癒。
此條承接上條,說明更輕微的案例,表明病症有不治自癒的可能,提醒醫者勿誤治。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與上條相同,但無疼痛,顯示病情更輕微,因此不需治療,鼻衄後自然痊癒。鼻血自癒的原理在於汗為血之液,北方人稱鼻衄為「紅汗」,即此意。

(五)
傷寒脈浮緊,未發汗而致鼻衄者,用麻黃湯主治。
此條以「傷寒」為前提,脈浮緊表示寒邪多於風邪。前兩條為風多寒少:一條因服藥後微效、發汗不當致衄,另一條因病情較輕而自衄;此條則因寒多未發汗致衄。三者區別在於寒邪多時應發汗,若不發汗則熱鬱血亂致衄,鼻衄後風邪消散,麻黃湯用於驅散殘留寒邪。

(六)
脈浮緊者理應身痛,宜發汗解表。但若尺脈遲緩,則不可發汗,因營氣不足、血液虧虛。
此條總結前三條,指出不可發汗的脈象,強調謹慎。尺脈主陰,遲為不足;血屬陰,營主血,汗為血之液。尺脈遲者發汗恐耗血傷陰。

(七)
太陽病經過八九日,症狀如瘧疾(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不嘔、二便正常,一日發作數次:

  • 脈微緩者,將自癒。
  • 脈微弱且惡寒者,為陰陽兩虛,不可再發汗、攻下或催吐。
  • 若面色發紅,為未解之兆,因未能微汗出而身癢,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方劑:桂枝、麻黃各半湯(含杏仁、桂枝、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大棗),水煎服。

八九日指病程長,「如瘧狀」為寒熱往來但無規律。熱多寒少屬風寒夾雜(風多寒少),不嘔不渴、二便正常表明邪氣在表未入裡。頻繁發作因邪淺,脈微緩為將癒之象。陰陽兩虛者禁用汗吐下。面紅為陽浮於外,但因陰寒內阻致汗不出,氣鬱身癢,故用此方兼散風寒。

(八)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為陽氣不足,不可再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方劑:桂枝二越婢一湯(方劑未詳,當由桂枝湯與越婢湯合方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