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
陽氣。以風而言也。風為陽而由氣道。所以得隨衄散解。故曰陽氣重故也。用麻黃湯者。以寒屬陰。性沉滯而難解。所以鬚髮之也。方見中篇。下同。
(四)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此承上條復以其更較輕者言。以見證亦有不治自愈之變。所以曉人勿妄治以致誤之意。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與上條同。而無疼痛。既無疼痛。則比之上條又更較輕於首條可知矣。所以不待攻治。得衄則亦自愈。得衄自愈者。汗本血之液。北人謂衄為紅汗。達此義也。
(五)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以傷寒為首稱而承之以脈浮緊者。寒多風少之謂也。上二條皆風多寒少。前條以服藥已微除。汗發不對而致衄。上條以較輕得自衄。此以寒多不發汗而致衄。三條之所以辨差分也。蓋寒多則於法當發汗。當發而失於不發。熱鬱血亂。所以衄也。衄則陽邪之風散。麻黃湯者。發其尚未散之寒也。
(六)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令。平聲。此總上三條而著其不可汗之脈。所以嚴致戒慎之意也。蓋尺以候陰。遲為不足。血。陰也。榮主血。汗者。血之液。尺遲不可發汗者。嫌奪血也。
(七)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杏仁(二十四個去皮尖),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一兩),生薑(一兩切),甘草(一兩炙),麻黃(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八九日。約言久也。如瘧狀。謂有往來寒熱而無作輟之常也。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者。風寒俱有而寒少風多也。不嘔不渴清便欲自可。邪之往來。出者未徹表。入亦未及里也。一日二三度發。
乃邪居淺近。則往來易及而頻數。故脈亦微緩而謂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已下。重以不得解者言而出其治也。陰言後。陽言前。俱虛。故禁攻也。更。再也。不可汗。已過表也。不可吐下。未見有里也。熱色。陽浮外薄也。然陽雖外薄。以陰寒持之而不能散。所以小汗亦不能得出。
氣鬱而癢也。桂枝麻黃各半湯者。總風寒而兩解之之謂也。此與第十四篇第二十章互看。
(八)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白話文:
(四) 太陽病,脈象浮而緊,發燒但身上沒有汗,如果自己流鼻血就會好轉。
這條是承接上一條,說明情況更輕微的狀況,表示疾病也有不經治療自己好轉的可能,以此提醒人們不要隨意治療,以免造成錯誤。太陽病脈象浮緊,發燒身上沒汗這些症狀和上一條相同,但是沒有疼痛。既然沒有疼痛,就表示比上一條的情況還要輕微,因此不需要特別治療,如果流鼻血就會自己好轉。流鼻血之所以能自癒,是因為汗液本來就是血液的一部分,北方人稱流鼻血為「紅汗」,就是這個道理。
(五) 傷寒,脈象浮而緊,沒有發汗,因而導致流鼻血的,要用麻黃湯來治療。
這裡以「傷寒」開頭,並接著說脈象浮緊,表示寒邪較多而風邪較少。前面兩條都屬於風邪較多寒邪較少的情況。前一條是因為服藥後稍微好轉,但發汗不順導致流鼻血;上一條是因為病情較輕微而自己流鼻血。而這一條則是因為寒邪較多,沒有發汗而導致流鼻血。這三條的差異就在於此。寒邪較多,按照治療原則應該發汗,但沒有發汗,熱邪就會鬱積,導致血液紊亂而流鼻血。流鼻血之後,陽邪的風氣就會散去,而麻黃湯的作用,就是發散那些還沒散去的寒邪。
(六) 脈象浮緊的人,照理說身體應該會疼痛,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如果脈象在尺部呈現遲緩,就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怎麼知道呢?這是因為身體的榮氣不足,血液也比較少。
這裡的「令」是平聲。這條是總結前面三條,說明什麼情況的脈象不能發汗,用來提醒大家要謹慎小心。尺脈是診斷陰氣的地方,遲緩表示陰氣不足,而血屬於陰。榮氣是滋養血液的,汗液又是血液的一部分,如果尺脈遲緩,就不能發汗,是因為擔心發汗會過度消耗血液。
(七) 太陽病,發病八九天,症狀像瘧疾一樣,發燒、怕冷,發燒的感覺比怕冷多,病人不會嘔吐,大便也還正常,一天發作兩三次,脈象變得比較和緩,表示快要痊癒。如果脈象微弱,而且怕冷,就表示陰陽兩虛,不可以再用發汗、瀉下或催吐的方法治療。如果臉色反而出現發熱的潮紅,就表示還沒痊癒,因為身體無法順利出汗,一定會感到皮膚搔癢。這時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的組成:
- 杏仁(二十四個,去皮尖)
-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 芍藥(一兩)
- 生薑(一兩,切)
- 甘草(一兩,炙)
- 麻黃(一兩,去節)
- 大棗(四枚,擘開)
將以上七味藥,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黃一兩次沸騰,去除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一升八合。去除藥渣,溫服六合。
「八九日」是約略的說法,表示時間比較久。「如瘧狀」表示有時發冷有時發熱,但沒有固定的發作時間。發燒怕冷,而且發燒的感覺比怕冷多,表示既有風邪又有寒邪,但風邪較多。「不嘔不渴,大便正常」表示病邪還在體表,沒有深入到體內。一天發作兩三次,表示病邪停留的部位比較淺,容易來回出入,因此脈象也比較和緩,表示病情快要好轉。
「脈微而惡寒」以下,是說明病情沒有好轉的情況和治療方法。陰和陽是相對的,陰虛和陽虛同時存在,所以不能用攻邪的療法。「更」是指再次。不能再用發汗的,是因為病邪已經不在體表了;不能用催吐或瀉下的,是因為病邪還沒深入到內臟。「熱色」是指陽氣浮在表面,但因為陰寒阻礙而無法散發,所以小汗也出不來,氣鬱結導致皮膚搔癢。桂枝麻黃各半湯的作用,是同時解決風邪和寒邪的問題。這條和第十四篇第二十章的內容可以互相參看。
(八) 太陽病,發燒、怕冷,發燒的感覺比怕冷多,脈象微弱,這是因為陽氣不足。不能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應該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的組成:(此處未列出具體藥方,原文僅說明使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