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

桂枝(十八銖去皮),芍藥(十八銖),甘草(十八銖炙),生薑(一兩三錢切),大棗(四枚擘),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與上條同。上條以脈微而惡寒為陰陽俱虛。此以脈微弱為無陽。兩皆不可更汗亦同。然風為陽。病屬太陽。而曰無陽。誠不可曉。闕疑可也。或曰。無陽者。謂有疾在陰而無在陽也。審藥識病。即越婢觀之可知矣。越。逾也過也。婢。女子之卑者也。女子。

陰也。卑。少也。言其人本來虛弱。有宿疾在少陰。少陰之脈本微弱而有不可發汗之義。所以但責其難發汗之過在於少陰。法則謂之無陽。方則謂之越婢。且是湯也。名雖越婢之輔桂枝。實則桂枝麻黃之合濟。乃大青龍以芍藥易杏仁之變制耳。去杏仁者。惡其從陽而主氣也。

用芍藥者。以其走陰而酸收也。以此易彼而曰桂枝二。則主之以不發汗可知。而越婢一者。乃麻黃石膏之二物。則是寓微發於不發之中亦可識也。寓微發者。寒少也。主之以不發者。風多而宿疾在少陰也。又況首條末節不可服大青龍以發汗。亦由脈微弱。首條末節者。以太陽中風言也。

此與上二條者。皆以風多寒少言也。合而觀之。則無陽之陽義不微矣乎。說者如此。未知是否。

(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服桂枝湯。證轉大汗出。脈轉洪大者。風多寒少。風邪欲散而寒持之。兩皆不得解而熱反甚也。與桂枝湯如前法者。重賾之也。形如瘧日再發者。邪居淺而外向。終為微寒所持。故曰汗出必解。言鬚髮之也。桂枝二麻黃一湯者。重解風而輕於散寒也。

(十)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與上條同而多大煩渴。蓋比上條汗更出過多。亡津液而表裡燥熱更甚。所以用白虎兩解表裡之熱。加人參潤其燥而消其渴也。(方見下。)

(十一)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於桂枝湯方內。去桂枝。加茯苓白朮各三兩。余依桂枝湯法煎服。小便利則愈。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

藥物組成與煎服法: 桂枝(18銖,去皮)、芍藥(18銖)、甘草(18銖,炙)、生薑(1兩3錢,切片)、大棗(4枚,掰開)、麻黃(18銖,去節)、石膏(24銖,搗碎後用棉布包裹)。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後,以五升水煎煮。先煮沸麻黃一至兩次,撇去浮沫,加入其餘藥材,煮至剩兩升,去藥渣後溫服一升。此方為「越婢湯」與「桂枝湯」的合方,比例為桂枝二、越婢一。

症狀分析與病機: 患者發熱怕冷,但熱感多於寒感。此證與前條文相似,前條因脈象微弱且怕冷而判斷為陰陽俱虛,此條則因脈象微弱認定為「無陽」,兩者皆不可再發汗。所謂「無陽」可能指病邪在陰分而非陽分,或患者本身少陰體質虛弱,有宿疾潛伏,脈象本弱且不宜發汗,故稱為「無陽」。方名「越婢」暗喻由陰(婢為卑弱之陰)透邪而出,實為桂枝湯與麻黃湯的合方變製,類似大青龍湯但以芍藥替換杏仁(因杏仁偏走氣分,芍藥則酸收入陰),意在輕微透發而不強力發汗,兼顧少陰宿疾與風邪偏多的狀況。

補充說明:
此條與前文「脈微弱者禁用大青龍湯發汗」之理相通,皆因風邪多而寒邪少,且需顧及體質虛弱。


(九) 桂枝二麻黃一湯證
服桂枝湯後變證處理:
若服桂枝湯後大汗、脈象洪大,仍可依原法再予桂枝湯;若出現瘧疾般每日發作兩次的寒熱,則需發汗才能緩解,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藥物組成:
桂枝(1兩17銖,去皮)、芍藥(1兩6銖)、麻黃(16銖,去節)、生薑(1兩6銖,切片)、杏仁(16枚,去皮尖)、甘草(1兩2銖,炙)、大棗(5枚,掰開)。
以五升水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餘藥煮取兩升,溫服一升,每日兩次。

病機解讀:
大汗後脈洪大為風邪未散、寒邪鬱遏;瘧狀發作為邪氣淺表,需輕散風邪(桂枝為主)、微散寒邪(麻黃為輔)。


(十) 白虎加人參湯證
若服桂枝湯大汗後,出現嚴重煩渴不解、脈洪大,屬津液虧損、表裡燥熱加劇,需用白虎湯清熱,加人參生津止渴。


(十一)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證
服桂枝湯或誤用下法後,仍頭痛項強、發熱無汗、心下脹滿微痛、小便不利者,為水濕內停、氣化失常,需去桂枝之解表,加茯苓、白朮(各三兩)健脾利水,小便通利則癒。煎服法同桂枝湯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