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五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4)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去須),黃柏(三兩去皮),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此申上條而出其治。白頭翁。逐血以療癖。秦皮。洗肝而散熱。黃連。調胃而厚腸。黃柏者。除熱而止泄也。

(四十七)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有熱。謂亡津液而內燥。所以欲飲水也。方同上。

(四十八)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厥陰之脈。挾胃。屬肝。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故靈樞曰。是肝所生病者。腹滿嘔逆。然則厥陰之邪。循經而上逆。故其證見如此。方見陽明篇。

(四十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或為有嘔。故通其治。

(五十)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脈弱。雖似邪衰。而小便複利。則是里屬虛寒也。故曰見厥者難治。以身有微熱也。故雖厥。可以四逆湯得救其陽之復。

(五十一)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肝脈。其支者上注肺。肝主血。善嘔。血熱瘀。與肺痿者。皆為癰而嘔膿。不可治者。謂膿當嘔。與邪逆而嘔者不同也。

(五十二)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

乾薑(三兩去皮),黃連(三兩去須),黃芩(三兩),人參(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寒格。謂藥寒致成格拒也。乾薑人參。正治以遏其吐。黃連黃芩。反佐以通其格。

(五十三)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上條以藥吐下言。此以水發汗言。亦互明之意。

(五十四)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噦。承上條而言。腹滿。即寒生䐜脹也。前後。謂二便也。三條疑太陽中篇錯簡。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八

  1.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去除根鬚)、黃柏三兩(去除外皮)、秦皮三兩。
    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煎煮至剩兩升,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升,若未痊癒,再服一升。

此方承接前條所述病症加以治療。白頭翁能活血化瘀、消除積聚;秦皮可清肝散熱;黃連調理胃腸、增強腸道功能;黃柏則清熱止瀉。

(四十七)腹瀉且想喝水者,是因體內有熱所致,以白頭翁湯主治。
體內有熱,表示津液耗損而內在乾燥,因此想喝水。處方同前。

(四十八)乾嘔、吐出泡沫狀涎液並伴有頭痛者,以吳茱萸湯主治。
厥陰經脈環繞胃部,屬於肝經,向上穿過橫膈,分佈於脅肋,沿喉嚨後方上行至鼻咽,連接眼部,再上行至額頭,與督脈交會於頭頂。其分支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注入肺部。因此《靈樞》提及肝經病變會導致腹脹嘔逆。此處病症因厥陰邪氣循經上逆,故有此症狀。處方見《陽明篇》。

(四十九)嘔吐且發熱者,以小柴胡湯主治。
小柴胡湯適用於伴有嘔吐的症狀,故通用此方。

(五十)嘔吐而脈象微弱、小便通暢、身體微熱,若出現四肢冰冷則難治,以四逆湯主治。
脈弱雖似邪氣衰退,但小便通暢反而顯示內裡虛寒。出現四肢冰冷故難治,因身體微熱,仍可用四逆湯輓救陽氣恢復。

(五十一)因體內有膿瘍而嘔吐者,不可止嘔,待膿液排盡自然痊癒。
肝經分支注入肺部,肝主血,易引發嘔吐。血熱瘀結或肺萎縮化膿時,嘔吐膿液屬正常排病反應,與邪氣上逆的嘔吐不同,故不可強行止嘔。

(五十二)患者原本因虛寒腹瀉,醫師誤用催吐瀉下法,導致虛寒加重而嘔吐腹瀉加重,若食物入口即吐,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治。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
乾薑三兩(去皮)、黃連三兩(去鬚)、黃芩三兩、人參三兩。
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至剩兩升,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

「寒格」指藥物過寒導致嘔吐加劇。乾薑、人參溫中止嘔,黃連、黃芩反佐以疏通寒熱格拒。

(五十三)傷寒患者經劇烈嘔吐瀉下後極度虛弱,又因外邪鬱結導致大量出汗,醫者誤用發汗法,給予水劑發汗,因而呃逆。原因是胃中寒冷導致。
此條與前條互補,從不同角度說明誤治後果。

(五十四)傷寒患者呃逆且腹脹,需觀察大小便狀況,針對阻塞部位通利即可痊癒。
呃逆延續上條所述,腹脹由寒氣積聚所致。「前後」指二便。此三條疑為《太陽病篇》錯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