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五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3)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

腹中痛。厥陰之脈,抵小腹挾胃也。轉氣下趣者,裡虛不能守,而寒邪下迫也。

(三十二)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此申上條而致戒。此條汗出,與上條汗出不同。上條以自出言,此以攻之則出言。上言已然者,此言未然者。脹滿可必者,汗法,則亡陽而陰獨治也。

(三十三)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故曰裡寒,陰不守也。外熱,故汗出,陽不固也。通脈四逆,救表裡,通血氣,而復陰陽也。

(三十四)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此承上而申致用治之次序。腹脹滿,裡虛也,故溫之;身體疼痛,表實也,故攻之。惟虛也,故必先之;惟其實,故可後焉。四逆湯方,見太陽下篇,上皆同。桂枝湯方,見太陽上篇。

(三十五)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既下利而曰有燥屎,何也?胃熱則屎燥。若服湯不能和胃,則徒利津液,其燥屎固自若,所以譫語也。宜小承氣者,厥陰易於下也。方見陽明篇。

(三十六)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更煩,言本有煩,不為利除而轉甚也。虛煩並方,見太陽中篇。

(三十七)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實,言邪勝也。

(三十八)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微熱,陽漸回也;渴,內燥未復也;弱,邪退也。令自愈,言不須治也。

(三十九)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清,與圊通。脈數,與上文微熱互相發明。清,猶言便膿血也。

(四十)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此與上二條互相發明。汗出,亦陽回氣徹也;緊,寒未除也。

(四十一)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諸陽聚於面,少赤,亦陽回也,故曰戴陽。鬱冒,作汗也。微厥,邪正爭也。下虛指利而言也。

(四十二)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喘,言息短而聲不續,陽氣衰絕也。

(四十三)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晬,音碎。晬時,周時也。此與上條互相發明。

(四十四)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清,與圊同。寸反浮數者,熱轉上逆也;尺中自澀者,熱壅而血瘀也。

(四十五)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重,謂滯下也。大則病進;微弱者,邪氣衰也。

(四十六)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話文:

腹部疼痛,這是因為厥陰經脈的走向,是會經過小腹並連繫到胃的。如果腸胃的氣往下走而無法回升,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無法固守,導致寒邪向下侵迫。

(三十二)腹瀉拉出像米湯一樣的清稀糞便,這種情況不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強行發汗,必定會造成腹部脹滿。

這條是為了申明上一條的禁忌。這條說的發汗,和上一條說的發汗不同。上一條指的是身體自然出汗,這條指的是用藥物強行發汗。上一條說的是已經發生的情況,這條說的是還沒發生的情況。可以確定的是,強行發汗會造成腹部脹滿,因為發汗會導致陽氣外散,而陰氣獨自留在體內,無法調和。

(三十三)腹瀉拉出像米湯一樣的清稀糞便,同時身體內部寒冷,體表卻有發熱的現象,並且有發汗、手腳冰冷的症狀,應該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腹瀉表示身體內部虛寒,陰氣無法固守;體表發熱,表示陽氣不夠固密;通脈四逆湯可以同時溫暖體表和體內,疏通血氣,使陰陽恢復平衡。

(三十四)腹瀉,腹部脹滿,全身疼痛的,應該先溫暖體內,再治療體表。溫暖體內用四逆湯,治療體表用桂枝湯。

這條是承接上一條,說明治療的先後順序。腹部脹滿表示體內虛弱,所以要先溫暖體內;身體疼痛表示體表有邪氣,所以要治療體表。虛弱的情況必須先處理,實證的情況可以後處理。四逆湯的藥方,在太陽病篇的下篇可以找到;桂枝湯的藥方,在太陽病篇的上篇可以找到。

(三十五)腹瀉,並且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表示腸道內有乾燥的糞便阻塞,應該用小承氣湯來治療。

既然已經腹瀉了,為什麼還會有乾燥的糞便呢?這是因為胃部有熱,導致糞便乾燥。如果用藥卻不能調和胃部,只會讓體內的水分白白流失,乾燥的糞便還是會留在腸道,所以才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用小承氣湯是因為厥陰病容易導致腸道積滯。藥方在陽明病篇可以找到。

(三十六)腹瀉之後,反而更加煩躁,按壓心口感覺軟軟的,這是因為虛弱而導致煩躁,應該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更煩」表示本來就有煩躁的症狀,但是腹瀉後沒有減輕反而加重。虛煩的病症和藥方,在太陽病篇的中篇可以找到。

(三十七)傷寒導致腹瀉,一天腹瀉十多次,脈象反而強實的,表示病情危重。

脈象強實,表示邪氣強盛。

(三十八)腹瀉,略微發熱,並且口渴,但脈象虛弱的,表示身體正在自我痊癒,不需要治療。

略微發熱表示陽氣正在恢復,口渴表示體內乾燥還沒恢復,脈象虛弱表示邪氣正在消退。「令自愈」表示不需要治療也能好。

(三十九)腹瀉,脈象急數,並且口渴的,表示身體正在自我痊癒,不需要治療。如果沒好轉,必定會排出膿血,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

「清」和「圊」相通,脈象急數和上文的微熱相互呼應,「清」就是指排膿血。

(四十)腹瀉,脈象急數,略微發熱,並且出汗的,表示身體正在自我痊癒,不需要治療。如果脈象轉為緊繃,表示病情還沒解除。

這條和上面兩條互相呼應,出汗也表示陽氣恢復。「緊」表示寒邪還沒去除。

(四十一)腹瀉,脈象沉而遲緩,臉色略微發紅,身體有輕微發熱,腹瀉拉出像米湯一樣的清稀糞便的,必定會感到頭暈目眩,接著出汗後就會好轉。病人可能會出現輕微的手腳冰冷,這是因為陽氣集中在臉上,而身體下方虛弱的緣故。

各處陽氣聚集在臉部,略微發紅也表示陽氣恢復,所以說「戴陽」。「鬱冒」是即將出汗的徵兆。輕微手腳冰冷是正氣和邪氣在爭鬥。「下虛」是指腹瀉。

(四十二)腹瀉,手腳冰冷,摸不到脈搏的,用艾灸也無法溫暖,如果脈搏沒有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息的,表示病情危重。

「喘」表示呼吸短促,聲音不連貫,這是陽氣衰竭的表現。

(四十三)腹瀉後,脈搏消失,手腳冰冷,如果過了一天脈搏恢復,手腳轉溫,表示病情好轉;如果脈搏沒有恢復,表示病情危重。

「晬」音「碎」,「晬時」就是指一整天。這條和上一條互相呼應。

(四十四)腹瀉,寸脈反而浮數,尺脈卻澀滯的,必定會排出膿血。

「清」和「圊」相同。寸脈浮數表示熱氣向上逆行;尺脈澀滯表示熱氣壅塞導致血瘀。

(四十五)腹瀉,脈象沉而弦的,表示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脈象洪大的,表示腹瀉還沒停止;脈象微弱急數的,表示腹瀉即將停止。即使有發熱的現象,也不會危及生命。

裡急後重是指有便意但排便困難,洪大的脈象表示病情正在發展,微弱的脈象表示邪氣正在衰退。

(四十六)因為熱邪導致腹瀉,並伴隨裡急後重,應該用白頭翁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