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五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3)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

腹中痛。厥陰之脈,抵小腹挾胃也。轉氣下趣者,裡虛不能守,而寒邪下迫也。

(三十二)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此申上條而致戒。此條汗出,與上條汗出不同。上條以自出言,此以攻之則出言。上言已然者,此言未然者。脹滿可必者,汗法,則亡陽而陰獨治也。

(三十三)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故曰裡寒,陰不守也。外熱,故汗出,陽不固也。通脈四逆,救表裡,通血氣,而復陰陽也。

(三十四)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此承上而申致用治之次序。腹脹滿,裡虛也,故溫之;身體疼痛,表實也,故攻之。惟虛也,故必先之;惟其實,故可後焉。四逆湯方,見太陽下篇,上皆同。桂枝湯方,見太陽上篇。

(三十五)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既下利而曰有燥屎,何也?胃熱則屎燥。若服湯不能和胃,則徒利津液,其燥屎固自若,所以譫語也。宜小承氣者,厥陰易於下也。方見陽明篇。

(三十六)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更煩,言本有煩,不為利除而轉甚也。虛煩並方,見太陽中篇。

(三十七)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實,言邪勝也。

(三十八)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微熱,陽漸回也;渴,內燥未復也;弱,邪退也。令自愈,言不須治也。

(三十九)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清,與圊通。脈數,與上文微熱互相發明。清,猶言便膿血也。

(四十)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此與上二條互相發明。汗出,亦陽回氣徹也;緊,寒未除也。

(四十一)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諸陽聚於面,少赤,亦陽回也,故曰戴陽。鬱冒,作汗也。微厥,邪正爭也。下虛指利而言也。

(四十二)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喘,言息短而聲不續,陽氣衰絕也。

(四十三)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晬,音碎。晬時,周時也。此與上條互相發明。

(四十四)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清,與圊同。寸反浮數者,熱轉上逆也;尺中自澀者,熱壅而血瘀也。

(四十五)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重,謂滯下也。大則病進;微弱者,邪氣衰也。

(四十六)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

腹中疼痛。厥陰經的脈絡,到達小腹並挾持胃部。腸胃氣體下行,是體內虛弱難以固守,寒邪向下逼迫的表現。

(三十二)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時,不可發汗解表。若強行發汗,必定會導致腹脹滿悶。

此條延續上條並提出告誡。此條的出汗與上條不同。上條是自發性出汗,此條是強行發汗所致。上條說明已發生情況,此條預測未發生的結果。腹脹滿悶必然出現的原因是,發汗會導致陽氣流失而陰寒獨盛。

(三十三)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內有寒而外顯熱象,出汗且四肢冰冷者,應使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腹瀉說明體內寒盛,陰氣不固。外顯熱象導致出汗,陽氣不固。通脈四逆湯可同時救治表裡,調和血氣,恢復陰陽平衡。

(三十四)腹瀉伴隨腹脹滿悶,身體疼痛者,應先溫補體內,再解表散邪。溫裡用四逆湯,解表用桂枝湯。

此條延續前述並說明治療順序。腹脹滿悶表明裡虛,需溫補;身體疼痛說明表實,需解表。正因裡虛,必須優先處理;正因表實,可以稍後治療。

(三十五)腹瀉且神昏譫語者,說明腸道有燥結糞便,適用小承氣湯。

已經腹瀉卻說有燥結,為何?胃熱會使糞便乾燥。若服藥未能和胃,只會損失津液,燥結仍在,故發譫語。選用小承氣湯的原因是厥陰病易於向下發展。

(三十六)腹瀉後煩躁加劇,按壓心窩部柔軟者,屬於虛性煩躁,適用梔子豉湯。

「更煩」指原有煩躁不僅未隨腹瀉緩解反而加重。虛煩的概念與方劑詳見太陽病中篇。

(三十七)傷寒導致嚴重腹瀉(日十餘次),脈象反而有力者,屬於死症。

「實」表示邪氣過盛。

(三十八)腹瀉伴輕微發熱且口渴,脈象微弱者,會自然痊癒。

微熱說明陽氣逐漸恢復;口渴反映內部燥熱未平;脈弱表示邪氣衰退。「令自愈」指無需治療。

(三十九)腹瀉伴脈數且口渴者,會自然痊癒。若未痊癒,必定出現膿血便,這是體內有熱的緣故。

「清」通「圊」(如廁)。脈數與前文的微熱相互呼應。「清」指排膿血便。

(四十)腹瀉伴脈數、輕微發熱和出汗者,會自然痊癒。若脈象轉緊,表示病情未解。

此條與前兩條相互補充。出汗說明陽氣回復、氣機通暢;脈緊表示寒邪未除。

(四十一)腹瀉伴脈沈遲,面色微紅,身體輕微發熱,排出未消化食物者,必定先出現頭暈目眩、出汗而後緩解。病人會輕微四肢冰冷。原因在於面色泛紅是虛陽上浮,腹瀉反映下焦虛寒。

陽氣匯聚於面部,微紅說明陽氣回復,故稱「戴陽」。頭暈目眩是出汗前兆;微冷是正邪交爭表現。「下虛」指腹瀉反映的下焦虛寒。

(四十二)腹瀉伴四肢冰冷、無脈搏者,灸治後四肢不回暖。若脈搏不恢復,反而出現微弱喘息者,屬於死症。

喘息指呼吸短促而不連貫,是陽氣衰竭的表現。

(四十三)腹瀉後脈搏消失、四肢冰冷。若一晝夜內脈搏恢復、四肢轉暖,可存活;若脈搏未恢復,屬於死症。

「晬時」即一晝夜(24小時)。此條與上條相互補充。

(四十四)腹瀉時寸脈反常浮數,尺脈自澀者,必定出現膿血便。

「清」通「圊」。寸脈浮數說明熱邪上逆;尺脈澀滯說明熱壅血瘀。

(四十五)腹瀉時脈沈弦者,會裡急後重;脈大者,病情未止;脈微弱而數者,即將自愈。即使發熱,也不會致命。

「下重」指排便不暢感。脈大表示病情發展;脈微弱說明邪氣衰退。

(四十六)熱性腹瀉伴裡急後重者,應使用白頭翁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