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2)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

寒。與逆同。本陽氣內陷也。細則為虛。陰血不足也。當歸芍藥。養血而收陰。通草細辛。行脈而通閉。桂枝辛甘。助陽而固表。甘草大棗。健脾以補胃。夫心主血。當歸補其心。而芍藥以收之。肝納血。甘草緩其肝。而細辛以潤之。脾統血。大棗益其脾。而甘草以和之。然血隨氣行。桂枝衛陽。氣固則血和也。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於前湯方內。加吳茱萸半升。生薑三兩。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溫五服。(一本。水酒各四升。)

久寒。謂宿昔素常臟腑有沉寒也。吳茱萸溫臟以散寒也。生薑者。佐棗以和陰陽也。

(二十七)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大汗出。陽虛而表不固也。熱不去。言邪不除也。內拘急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屬不利也。下利。厥逆。而惡寒者。亡陽。而陰寒內甚也。四逆湯。溫以散寒。回陽而斂液者也。方見太陽下篇。

(二十八)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此與上同而較輕。故治同。

(二十九)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漬。資四切。金匱曰。水停心下。甚者則悸。然則悸為水甚。而厥則寒甚也。寒無象而水有質。水去則寒消。入胃者。水能滲土也。方見太陽下篇。

(三十)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葳蕤(十八銖),石膏(六銖碎綿裹),白朮(六銖),乾薑(六銖),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甘草(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唾。吐臥切。下部脈不至者。邪乘下後。裡虛深入。而陽內陷也。咽喉不利者。厥陰之脈。貫膈。上注肺。循喉嚨之後也。唾膿血者。肺金燥而痿也。難治者。表裡雜亂而不清。陰陽暌而不相順接也。夫邪深入而陽內陷。寸脈沉而遲也。故用麻黃升麻升舉以發之。手足厥逆。

而下部脈不至也。故用當歸薑桂溫潤以達之。然芍藥斂津液。而甘草以和之。咽喉可利也。葳蕤門冬以潤肺。而黃芩知母以除熱。膿血可止也。術能燥土。茯苓滲濕。泄利可愈也。石膏有徹熱之功。所以為斡旋諸佐使而妙其用焉。

(三十一)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

「寒」與「逆」意思相同,源自陽氣內陷。脈象細弱表示虛症,陰血不足。使用當歸、芍藥養血斂陰;通草、細辛通脈散滯;桂枝辛甘助陽固表;甘草、大棗健脾益胃。心主血,當歸補心血,芍藥收斂;肝藏血,甘草緩肝,細辛潤肝;脾統血,大棗益脾,甘草調和。血隨氣行,桂枝護衛陽氣,氣穩則血和。

若患者臟腑素有久寒,適合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於原方中加入吳茱萸半升、生薑三兩,共九味藥,以水與清酒各六升同煮,取五升藥液,分五次溫服(另有記載水酒各四升)。「久寒」指臟腑長期寒積,吳茱萸溫臟散寒,生薑配合大棗調和陰陽。

(二十七)若大汗出且發熱不退,伴有腹內拘急、四肢疼痛、腹瀉、四肢冰冷、畏寒,宜用「四逆湯」。大汗是因陽虛表氣不固;發熱不退代表邪氣未除;拘急疼痛為津液虧損、筋骨失養;腹瀉肢冷畏寒則為陽衰陰寒內盛。四逆湯溫散寒邪、回陽固液。

(二十八)若大汗或嚴重腹瀉後四肢冰冷,同樣用四逆湯,此證較前述輕微。

(二十九)傷寒患者四肢冰冷且心下悸動(心跳異常),應先治水濕,服用「茯苓甘草湯」;若不先治水,水氣滲入腸胃恐引發腹瀉。水停心下易致心悸,水濕屬有形之邪,祛水則寒隨之消散。

(三十)傷寒六七日後誤用峻下,寸脈沈遲、手足冰冷、下部脈搏消失、咽喉不適、吐膿血、腹瀉不止,此為難治之症,用「麻黃升麻湯」:
組成:麻黃、升麻、當歸、知母、黃芩、葳蕤、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
用法:先煮麻黃去沫,加入餘藥煮取三升,分三次服,間隔約煮三斗米的時間,服後汗出即癒。
此證因邪氣內陷、陽氣鬱閉,導致上熱下寒、氣血失調,故以升舉陽氣、潤肺清熱、健脾滲濕等法兼治。

(三十一)傷寒四五日後,腹中疼痛或腸鳴氣轉向下腹,預示即將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