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1)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
類有情識。聞酸則伏。得苦則安。利本濕熱。所以滯下。得苦則泄。惟酸能收。故雖曰治蛔。而下利膿血。可通主也。
(十四)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熱少厥微。邪淺也。所以手足不冷。而但指頭寒。默默。謂無言也。不欲食。厥陰之脈挾胃也。煩躁則內熱。故以小便利。色白。為熱除也。欲食。邪退而胃回也。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厥陰脈。挾胃。貫膈。布脅肋也。便血。肝不納也。
(十五)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
邪在表則熱。入里則厥。厥少則邪散。熱多則正復。故病為當愈也。熱不除至末。與上條末三句互相發明。
(十六)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此反上條而言。進。謂加重也。
(十七)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灸。所以通陽也。陽不回。故於法主死也。
(十八)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腎主躁。不得臥。臟氣絕也。
(十九)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此與上條大意同。
(二十)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厥七日而下利。陽不復而裡虛也。
(二十一)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發熱而利。裡虛邪入也。故曰有陰。汗出不止。表陽外絕也。故曰無陽。
(二十二)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關元在臍下三寸。為小腸募。故小腹滿。按之痛。不上結於胸。陽虛也。下結於膀胱關元者。陰寒勝。故曰冷結也。
(二十三)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濡。音軟。亡。與無通。腹濡。邪在經而里陰虛也。脈者血之府。脈虛。故知無血也。血亦陰。下之死者。重亡其陰也。
(二十四)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促。謂短促。陽氣內陷而脈不至。故厥逆也。灸。通陽也。
(二十五)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滑以候熱。然而厥者。熱本寒因。故曰里有熱也。與太陽下篇第十三條。文相反而意則同。互相發明者也。故治同而方見彼。
(二十六)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二兩),通草(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
- (十四)傷寒病熱象輕微,厥冷程度不深,僅指尖發涼,患者沈默寡言、食慾不振,煩躁數日後若小便通暢且色淡,代表熱邪已退;若能恢復食慾,病情將好轉。若出現手足冰冷伴嘔吐、胸脅脹滿煩悶,後續可能引發便血。
- 熱輕厥微:邪氣表淺,故僅指尖涼。
- 沈默厭食:厥陰經脈循行影響胃腑。
- 煩躁內熱:小便清白為熱退之兆。食慾恢復表示胃氣回轉。
- 厥冷嘔逆、胸脅脹滿:厥陰經脈布於胸脅,便血是肝失疏洩所致。
- (十五)傷寒發熱四日後厥冷三日,又發熱四日(熱多厥少),病情將癒。若第四至七日持續發熱不退,後期恐便膿血。
- 邪在表則發熱,入裏則厥冷。厥少熱多表示正氣恢復。持續發熱未退可能傷及血分。
- (十六)傷寒厥冷四日,發熱僅三日,後續又厥冷五日(寒多熱少),病情惡化,因陽氣衰退。
- 與前條相反,寒盛陽衰屬病勢加重。
- (十七)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冰冷、煩躁,灸厥陰經穴後若厥冷未改善,預後不良。
- 灸法用於輓回陽氣,陽氣不復則危殆。
- (十八)傷寒發熱伴下利、四肢厥冷、躁動不得平臥,屬死證。
- 腎主躁動,臥不安代表臟氣衰竭。
- (十九)傷寒發熱、嚴重下利且厥冷不止,預後不良。
- 與前條病機相似。
- (二十)發熱且厥冷七日,兼下利者,治療困難。
- 陽氣未復而裏虛,正不勝邪。
- (二十一)傷寒六七日未下利,突發熱利並大汗不止,屬危候(陰盛陽亡)。
- 發熱下利為邪入裏虛(陰盛),汗出不止為陽氣外脫(無陽)。
- (二十二)患者自述無結胸症狀,但手足冰冷、小腹脹滿按壓疼痛,屬寒邪凝結膀胱關元。
- 關元穴位於小腹,陰寒凝滯故局部脹痛。
- (二十三)傷寒五六日無結胸、腹部柔軟、脈虛弱而厥冷,不可攻下(陰血虧虛,誤下致命)。
- 腹軟脈虛屬裏陰不足,攻下將加重陰液耗竭。
- (二十四)傷寒脈短促伴手足厥逆,可用灸法。
- 脈促因陽氣內鬱,灸以通陽。
- (二十五)傷寒脈滑而厥冷,屬裏熱證,主方白虎湯。
- 脈滑主熱,熱鬱於裏致四肢厥冷(真熱假寒)。
- (二十六)手足厥冷、脈細微欲絕,主方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二兩),通草(二兩),炙甘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