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0)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
旦日。明日平旦。朝而陽長之時也。夜半。陰盡陽生之時也。所以然者。以下至夜半愈。乃反覆申明上文之意。數以候熱。癰膿者。厥陰主血。血熱持久。則壅瘀。壅瘀則腐化。故可必也。
(八)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先厥。起於陰也。後發熱。陽勝也。見厥。謂復厥也。
(九)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此承上條而言。汗出。咽中痛。陽勝而熱上行也。濕則痹。咽中痛而曰痹者。痰亦濕也。厥以得濕為陽回。故發熱雖無汗。而利亦必自止。便膿血。亦協熱也。
(十)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應。平聲。厥者必發熱。寒極而熱復也。前熱者。後必厥。陽極而內陷也。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以大概言也。厥應下之。謂邪在裡也。口傷爛赤。厥陰之脈。上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所以誤汗則熱散亂。而唇口傷也。
(十一)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厥五日。熱亦五日。陰陽勝復無偏也。當復厥不厥。陽氣勝也。陽主生。故自愈可知也。
(十二)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此揭厥而明其義。以申其狀。案脈經流注。手之三陰。從腹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然則手之三陰。與手之三陽。相接於手。足之三陰。與足之三陽。相接於足。陰主寒。陽主熱。故陽氣內陷。不與陰氣相順接。
則手足厥冷也。然手足為四肢。王之者脾也。脾為陰。陽不與陰相順接。而手足逆冷。又可知也。
(十三)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痢方。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枚),蜀椒(四兩去汗),桂枝(六兩),黃柏(六兩),人參(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脈微而厥。統言之也。膚冷。言不獨手足。以見陽氣內陷。與上文互意也。躁無暫安時。言熱深且極也。臟厥。言非在經。皆互詞也。寒。言尚未變熱也。桂枝姜附。細辛蜀椒。勝寒而退陰也。人參固氣。當歸和血。除煩而止嘔也。烏梅之酸。連柏之苦。安蛔使之靜也。蓋蛔之為物。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
(八)傷寒病先出現四肢冰冷,後又發熱並腹瀉的,腹瀉會自行停止。若再次四肢冰冷,腹瀉將復發。
先四肢冰冷是因寒邪侵襲陰分,後發熱則代表陽氣勝過陰邪。再次四肢冰冷,表示寒邪又盛。
(九)傷寒病先四肢冰冷,後發熱而腹瀉,通常腹瀉會自行停止。若反而出汗、咽喉疼痛,可能形成喉痹(咽喉腫痛閉塞)。若發熱但無汗,腹瀉雖止,若未止則可能排便帶膿血。排便帶膿血者,咽喉通常不會腫痛。
此承上條,出汗咽痛是因陽熱上攻。濕氣阻滯則成痹,咽痛稱痹是因痰濕凝結。四肢冰冷者若得濕氣(陽回)則發熱,即使無汗,腹瀉也會停止。排便帶膿血亦屬熱邪下迫所致。
(十)傷寒病一兩天至四五天出現四肢冰冷者,後必發熱;先前發熱者,後必四肢冰冷。四肢冰冷的程度反映熱邪深淺——四肢冰冷愈重,熱邪愈深;反之則較輕。應以瀉下法治療,誤用發汗法將導致口舌潰爛發紅。
「厥者必發熱」指寒極生熱,「前熱後厥」是熱極轉寒。四肢冰冷與熱邪深淺通常成正比。應瀉下因邪在裡,誤汗則熱邪上攻,因厥陰經脈上行環口,故口唇受傷。
(十一)傷寒病四肢冰冷五天,發熱亦五天;若第六天未再四肢冰冷,將自愈。因四肢冰冷不超過五天,且發熱五日,陽氣已勝,故知可愈。
陰陽交替均衡(四肢冰冷與發熱天數相同),未再四肢冰冷代表陽氣勝出,自然痊癒。
(十二)凡四肢冰冷,皆是陰陽之氣不順接所致。「厥」即手足逆冷。
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在四肢交接,陽氣內陷不與陰氣順接,則手足冰冷。脾主四肢,脾屬陰,陽氣不順接陰分,故手足逆冷。
(十三)傷寒脈微且四肢冰冷,至七八天全身發冷、躁動不安者,屬「臟厥」(內臟陽衰),非「蛔厥」。蛔厥者會吐蛔蟲,病人時靜時煩,因臟寒致蛔蟲上擾膈間,故煩躁片刻又止。進食後嘔吐復煩者,是蛔蟲聞食臭而出,病人將吐蛔。蛔厥可用烏梅丸,亦治久痢。
烏梅丸方
烏梅300枚、細辛6兩、乾薑10兩、黃連1斤、當歸4兩、附子6枚、蜀椒4兩(去汗)、桂枝6兩、黃柏6兩、人參6兩。
上藥分研篩勻,烏梅以醋泡一夜去核,蒸後與米飯搗泥,混合諸藥加蜜製丸。每服10丸,漸增至20丸,忌生冷黏膩食物。
脈微四肢冰冷為陽氣內陷,全身發冷更顯病情深重。躁動不止是熱極之象。臟厥屬內傷非經病,蛔厥則因臟寒致蛔蟲擾動。方中溫藥(薑、附、椒等)散寒,烏梅、連柏安蛔,人參當歸補益氣血。蛔蟲得酸則靜,故用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