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0)
卷之七 (10)
1.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王,去聲。卒,清勿切。 周氏曰:形體之中,覺見憔悴,精神昏惒,食不忻美,而脈得四時之從,無過不及之偏,是人病脈不病也。形體安和,而脈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損,弦緊浮滑沉澀不一,殘賊沖和之氣,是脈息不與形相應,乃脈病人不病也。 經曰:形氣有餘,脈氣不足者,死,行屍之謂也。
又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然則內虛以無穀神者,穀氣弗充之謂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 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合,音閣。令,平聲。 翕:起而盛動於上,旋覆叢聚而合也,與《論語》始作翕如之翕同。 奄:忽然覆也。 沉:沒於下也。 純陰:以其沒於下言也。 正陽:以其盛於上言也。 和合:言陰陽並集無偏勝也。 陽明:胃也。食飲自可,言胃不病也。 少陰:腎也。微滑,水沉如石之滑,故謂緊之浮名也。
陰實:言邪在腎也。 少陰之脈,出膕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腎主水,腎為陽,陽主熱。陽陷入陰,熱鬱而蒸發,所以股內汗出,而陰下濕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 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難,去聲。此條一問三答,以揭緊之為寒,而有三因之不同,以見脈非一途而可取之意。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剛。
《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去取於寸口是也。 高者,豐隆而有充滿之貌;章者,文采而有潤澤之貌。剛:言血氣俱盛,則脈有綱維之意。
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
惵,音牒。惵,震懼也,言衛氣不足者,則心常自怖。 卑:伏下也,言榮氣不足者,則心常自抑。 損:減也,傷也,言榮衛俱弱,外不足以固護,內不足以榮養,則臟腑為之有所減而傷損也。
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緩:縱也。言榮不與衛和而衛自和,則血不足以榮筋,病則四肢縱強而不能收,痿類是也。 遲:滯也。言衛不與榮和而榮自和,則氣乏神昏,病則百體滯殢倦怠而嗜臥,瘵類是也。 沉:溺也,言溺於所偏則病也。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
緩以候胃,遲以候脾。 陽氣長者,言胃氣有餘也;顏色聲音毛髮皆陽也。鮮:麗也。光:輝也。商:清也。長:美也。形容胃陽之有餘也。 陰氣盛者,言脾氣充足也;骨髓血肉皆陰也。緊薄:結也。鮮硬:堅也。形容脾陰之充足也。 相抱:言和洽也。俱行:言周流也。相搏。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外表看起來憔悴,精神昏沉,吃東西沒有胃口,但把脈時卻發現脈象平和,沒有過盛或不及的偏差,這表示是身體生病,脈象沒有問題。相反地,如果身體看起來很健康,但把脈時脈象卻忽大忽小,時快時慢,或者出現弦、緊、浮、滑、沉、澀等不一的脈象,擾亂了身體的和諧之氣,這表示脈象和身體狀況不相符,是脈象生病,身體沒有問題。就像《黃帝內經》說的,身體氣血有餘,脈象氣血不足的人,是將死之人,如同行屍走肉。
人從食物中獲取能量,食物進入胃,然後傳送到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都依靠氣來運作。所以體內虛弱,沒有食物精氣的人,就是因為食物的能量不足。
有人問道:把脈時,脈象呈現「翕奄沉」的情況,叫做「滑脈」,這是什麼意思呢?「沉脈」屬於純陰,「翕」屬於正陽,陰陽調和,所以脈象會呈現滑的狀態。如果把脈時關脈和尺脈平和,而陽明脈(胃經的脈)稍微沉弱,表示胃沒有問題,可以正常飲食;少陰脈(腎經的脈)稍微滑動,這種滑脈其實是緊脈浮在表面,屬於陰實證,這樣的人一定會大腿內側出汗,陰部潮濕。
「翕」是指向上升起且旺盛的狀態,像旋轉覆蓋一樣聚攏。「奄」是指突然覆蓋下來。「沉」是指脈象沉於下方。「純陰」是指脈象沉於下方的特性。「正陽」是指脈象在上方旺盛的特性。「和合」是指陰陽兩氣並存,沒有偏盛的情況。「陽明」指的是胃。「食飲自可」表示胃沒有生病。「少陰」指的是腎。「微滑」是指水向下沉,像石頭一樣滑,所以說是緊脈浮在表面。
「陰實」是指邪氣侵入腎臟。少陰經脈從膝蓋內側出發,向上經過大腿內側,貫穿脊椎,屬於腎。腎主水,腎屬陽,陽主熱。如果陽氣陷入陰中,熱氣鬱積而蒸發,就會導致大腿內側出汗,陰部潮濕。
有人問道:以前有人提問,緊脈是從哪裡來的?我回答說:如果沒有出汗,或者有嘔吐的情況,是因為肺裡有寒氣,所以脈象會呈現緊的狀態。如果有人咳嗽,是因為喝了冷水,所以脈象會呈現緊的狀態。如果有人腹瀉,是因為胃裡虛冷,所以脈象也會呈現緊的狀態。
這裡一問三答,揭示了緊脈是由寒氣引起的,而且有三種不同的原因,說明把脈時要考慮各種因素,不能只看表面。
寸口脈(手腕處的脈搏)的衛氣旺盛,叫做「高」;榮氣旺盛,叫做「章」。「高」和「章」相互搏動,叫做「剛」。
《難經》說:寸口是脈搏的大會,是手太陰肺經的脈搏跳動的地方,五臟六腑的起點和終點都在這裡,所以要從寸口取脈。 「高」是指脈象豐滿隆起。「章」是指脈象有光澤潤滑。 「剛」是指氣血都很旺盛,脈象強勁有力。
衛氣虛弱,叫做「惵」;榮氣虛弱,叫做「卑」。「惵」和「卑」相互搏動,叫做「損」。
「惵」是指震動、恐懼,表示衛氣不足的人,常常會感到心裡害怕。「卑」是指低伏,表示榮氣不足的人,常常會感到心裡壓抑。「損」是指減少、損傷,表示榮衛之氣都虛弱,外不能固守,內不能滋養,導致臟腑功能減弱而受損傷。
衛氣平和,叫做「緩」;榮氣平和,叫做「遲」。「遲」和「緩」相互搏動,叫做「沉」。
「緩」是指鬆弛,表示榮氣不與衛氣調和,而衛氣自己平和,導致血液不能滋養筋脈,生病後會出現四肢軟弱無力,不能收縮,類似痿症。「遲」是指遲滯,表示衛氣不與榮氣調和,而榮氣自己平和,導致氣血不足,精神昏沉,生病後會出現身體困倦疲乏,嗜睡,類似癆病。「沉」是指沉溺,表示偏向一方而生病。
寸口的脈象緩慢而遲滯,脈緩,表示陽氣旺盛,氣色紅潤,容光煥發,聲音清亮,頭髮茂盛。脈遲,表示陰氣旺盛,骨髓充盈,肌肉飽滿,脈象緊實有力,陰陽相互交抱,榮衛之氣正常運行,剛柔相互搏動,叫做「強」。
脈緩是觀察胃氣的狀況,脈遲是觀察脾氣的狀況。陽氣旺盛,表示胃氣充足,人的容貌、聲音、毛髮都是陽氣的體現。 「鮮」是指美麗,「光」是指光彩,「商」是指清亮,「長」是指美好,形容胃陽充足的樣子。陰氣旺盛,表示脾氣充足,骨髓、血液、肌肉都是陰氣的體現。「緊薄」是指緊結,「鮮硬」是指堅硬,形容脾陰充足的樣子。「相抱」是指調和,「俱行」是指周流不息,「相搏」是指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