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1)
卷之七 (11)
1.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言合一也。極言二氣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餘之所致。如此則其人健王而強壯,故曰強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趺陽,在足跗上骨間動脈處,去陷谷三寸,一名會元,主脾胃也。滑為食,故在胃則主穀氣實;緊為寒,故在脾則主邪氣強。持實擊強,言胃實脾強,兩相搏擊而為病。譬則以手把刃而自傷,蓋謂非由別臟腑而傳變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素問曰:精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尺以候陰。關,閉也。不得小便者,陰閉於下,則內者不得出也。格,拒也。吐逆者,陽拒於上,則外者不得入也。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趺陽見前。主候脾胃。故復言此,以見與上條有相符之意。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陰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痂,與𦙲同,音加。素問曰:外在腠理則為泄風。又曰: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癩,疥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寒之為言虛也,與貧之稱寒同。虛寒發熱者,血氣在人身,猶水火在天地;水乾則火熾也。飢而虛滿者,陽主化谷。衛陽衰微,不化谷,故虛滿而不能食也。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大為虛。緊為寒。脾胃虛寒,故主下利,為難治也。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填,音田。陽氣以胃中之真氣言。不足,則不能化谷。胃氣以胃中之穀氣言。有餘,言有宿食也。有宿食,則鬱而生熱,故噫飽而吞酸。此蓋以飲食之內傷者言也。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腹滿者,胃氣虛而邪氣實也;絞痛者,脾家寒而邪壅滯也。鳴者,氣之鼓也;轉,則氣之運也;下,則氣之壅滯者極甚而反也。少陰之脈,循陰器而主水。脈不出,其陰腫大者,正虛邪實,水不得泄。蓋趺陽之土敗,而少陰所以無制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數,音朔。噫,音隘。酢,與醋同。衛主氣。不行,言不用事也。榮主血。不逮,不及也。不能相將,言榮衛不相和諧,不能相與也。仰,依賴也。痹,頑痹也。不仁,言不知痛癢,不省人事也。難言者,心虛、神短、舌強,而聲不出也。惡寒數欠者,衛疏、表不固,不能禦寒。
白話文: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說明:人體氣血和諧的關鍵,在於脾胃功能旺盛。當脾胃充足平衡時,人體自然強健。
腳踝脈象分析
- 滑且緊的脈象:
- 滑脈反映胃部食物積滯
- 緊脈顯示脾臟受寒邪侵襲
- 胃實脾強互相衝擊會引發疼痛,如同握刀自傷
手腕脈象解析 2. 浮大脈象:
- 浮脈是虛證,大脈是實證
- 出現在尺部為「關」症(小便不通)
- 出現在寸部為「格」症(嘔吐反胃)
- 下焦閉塞則小便不利,上焦阻隔則嘔吐
- 潛伏澀滯的腳踝脈:
- 潛伏脈會嘔吐、消化不良
- 澀滯脈會食慾不振
- 這種狀況稱為「關格」
- 浮大脈象與皮膚病:
- 浮脈是體虛受風,大脈是邪氣盛
- 風邪相搏會引發皮膚瘙癢(洩風症)
- 長期可能形成結痂潰爛
氣血虛弱徵兆 5. 微弱遲緩的寸口脈:
- 衛氣虛弱則怕冷、頻頻哈欠
- 榮血不足會心煩疼痛、言語困難
- 三焦失調表現:
- 上焦:噯氣泛酸
- 中焦:消化不良
- 下焦:小便失禁
脾胃異常 6. 浮緊的腳踝脈:
- 浮脈是氣滯(腹脹)
- 緊脈是寒痛(腹部絞痛)
- 腸鳴氣動後症狀可能暫時緩解
- 若合併少陰脈微弱,會陰部水腫
飲食不調 7. 微弱和緩的寸口脈:
- 陽氣不足導致消化不良
- 胃氣滯留產生宿食
- 症狀包括打嗝、泛酸、胸悶
危重症候 8. 肥大緊繃的腳踝脈:
- 虛弱兼寒症
- 預示嚴重腹瀉(難治之症)
氣血失調 9. 微澀的寸口脈:
- 衛氣不運:肢體麻木
- 榮血不足:身體疼痛、言語障礙
- 三焦功能失調:
- 上焦:噯氣酸水
- 中焦:無法消化食物
- 下焦: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