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2)
卷之七 (12)
1.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所以氣乏而好為欠也。不歸其部,言不還足其所有之分內也。酢吞,吞酸也。吞酸則受納妨矣。不能消穀引食者,言不司腐熟也。遺溲者,言不司約制也。蓋上焦主受納,中焦主腐熟,下焦分清濁,主出而專約制。此甚言榮衛不相和諧,致三焦皆失其常,故各廢其所司之職事如此。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沉以候里,故在脾胃則主實。沉為實,穀氣實也;數為熱,陽也;緊為寒,陰也。言趺陽主脾胃,脾胃主谷;穀氣實。若脈見數而陽熱甚,陽能化谷,雖病不足為害。若脈得緊而陰寒勝,陰不化谷,病為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枝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首三句與前條差衰字。然衰則不行,不足亦不逮,更互發明者也。氣為衛,色本白,白屬金;黃,土色也。金生於土,金無氣,色不顯,故土之色反見也。血為榮,色本赤,赤屬火;青,木色也。火生於木,火無氣,色不明,故木色反見也。榮為根者,言血榮於人身之內,猶木之根本也。衛為葉者,言氣衛於人身之外,猶木之枝葉也。寒慄,榮不足以養,而衛亦不能外固也。咳逆唾腥,吐涎沫者,氣不利而血亦不調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芤:音摳。浮為風虛,故曰衛氣衰;芤為失血,故曰榮氣傷。身體瘦者,衛衰而形損也。肌肉甲錯者,榮傷而枯坼也。宗氣:三焦隧氣之一也。針經曰: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是也。四:皮肉肌髓也。蓋三焦乃氣之道路,衛氣衰而榮氣傷,所以宗氣亦衰微,四屬不相維而斷絕也。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而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疏言不能固護。衛主溫分肉,肥腠理;疏則分肉不溫,腠理不肥,故曰空也。緩為胃氣有餘;實,猶言強也,所以谷消而水化。谷入於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而言水穀化消,則胃益實而能淫精於脈,以成其血,而使榮盛。榮盛則衛益衰,故曰其膚必疏也。三焦者,氣之道路也。
經:徑也。絕經,言血不歸經也。崩:山壞之名也。陰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靜,與山壞之勢等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脾胃虛寒則不化谷。短氣者,穀氣不充,而神氣不足也。以上叔和皆以寸口趺陽相間而成編者。寸口為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終始;趺陽主脾胃,吉凶生死之樞機系焉。二部為脈道之切要一也。
白話文: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人體元氣不足時容易打呵欠。所謂「不歸其部」,是指氣血無法回歸所屬的臟腑範圍;「酢吞」即吞酸水,吞酸會影響飲食吸收;「不能消化食物」表示脾胃無法正常運化;「遺尿」則是腎氣失於固攝。上焦負責受納飲食,中焦主管消化,下焦分清濁、主排泄而司約束功能。這充分說明榮衛失調會導致三焦功能紊亂,使各部位喪失正常職能。
趺陽脈沈而數時:沈脈主實證,數脈主能消化食物;若見緊脈則病情難治。
沈脈診察內在狀況,在脾胃病中表示實證。沈實脈反映穀氣充實,數脈屬陽熱,緊脈屬陰寒。趺陽脈反映脾胃狀態,脾胃主司消化。當脈象數而陽熱盛時,陽氣尚能消化食物,病情較輕;若脈緊而陰寒過盛,陰寒不化谷,則病症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時:微脈是衛氣衰弱,澀脈是榮氣不足。衛氣虛弱會面色發黃(金氣不足反現脾土之色),榮血不足則面色青(火氣不足反現肝木之色)。榮血如同樹根滋養人體,衛氣如同樹葉護衛體表。若榮衛俱虛,就像樹木枝葉枯槁而怕冷發抖,還會出現咳逆、吐腥臭痰與涎沫的症狀。
趺陽脈浮而芤時:浮脈是衛氣虛衰,芤脈是榮血損傷,患者會形體消瘦、皮膚乾枯如鱗甲。浮芤脈並見代表宗氣衰微,四肢百骸失去濡養。
芤脈(讀音同「摳」):浮脈象徵衛表空虛,芤脈提示失血傷榮。形體消瘦是衛氣虛損的表現,皮膚乾裂是榮血虧耗的結果。宗氣積聚胸中,推動呼吸與血行。當榮衛俱損時,宗氣衰敗,皮肉肌髓等組織就會失去維繫。
寸口脈微而緩時:微脈表示衛氣不固而皮膚腠理鬆弛;緩脈反映胃氣充實,能消化水穀。食物入胃後化生血氣,榮血旺盛反致體表衛氣更虛(「榮盛膚疏」)。若三焦氣血通道斷絕,血不歸經,就會引發如山崩般的嚴重血崩。
趺陽脈微而緊時:緊脈主寒,微脈主虛。兩者並見會導致氣短。這是因脾胃虛寒無法化生穀氣,致使精神氣血匱乏所致。
總結:王叔和編撰時交替論述寸口脈與趺陽脈,因寸口脈能總覽臟腑氣血狀態,趺陽脈專主脾胃生死吉凶,兩者是診脈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