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3)
卷之七 (13)
1.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上闕一條,補七卷之末。脾不上下,言其不能淫輸水穀之精氣,以榮養於周身之上下也。身冷膚硬者,脾胃主肌肉;胃陽不為溫,而脾陰不為潤也。)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奔氣:言厥氣上奔也。屍厥:言厥逆若屍之不溫也。蓋三焦主行呼吸,反聚而呼吸不行,則血結心,阻遏陽氣不得上升,反下陷入於陰中,與陰相搏而動。陰寒甚,所以令人身體不仁而成屍厥也。期門見太陽上篇;刺之所以散心下之血結也。巨闕在上脘上一寸五分;刺之所以行宗氣之反聚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為陽,微為虛。陽虛則衛不固,所以多汗;汗多亡陽,故曰絕不見陽也。尺為陰,緊為寒。陰傷於寒則損,以由陰損而病,故曰知陰常在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諸:猶凡也。微為氣虛,故曰亡陽。濡為陰虛,故曰亡血。發熱,陰虛也。諸乘寒者之諸,指上文四句而總言之也。鬱冒不仁以下,詳厥而言也。無穀氣,厥則飲食不通也。脾統血,無血,故澀也。口為脾之竅。言心聲也。心主血,血不榮,則筋牽急而舌強,故不能言也。戰而慄,虛寒甚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此義未詳。或曰:濡弱者,萬物之初始,莫不皆先濡弱。適:往也。言五臟六腑相乘而往反,初皆濡弱,故濡弱者,通該夫十一者之首事。未知是否。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也。
浮數,陽也。以陽部而見陽脈,故知乘腑也。遲澀,陰也。以陰部而見陰脈,故知乘臟也。
白話文: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趺陽脈不出:
趺陽脈無法觸及,說明脾氣不能正常運化水谷精氣以滋養全身,導致身體冰冷、皮膚僵硬。這是因為脾胃主肌肉,胃陽不足則無法溫煦肢體,脾陰不足則無法潤澤肌膚。
少陰脈不至:
若少陰脈無法觸及,表示腎氣虛弱、精血不足。患者會感到氣逆上衝至胸膈,宗氣郁結,心血瘀阻於心下;陽氣下陷,熱流聚集於大腿內側,與陰氣相搏,導致身體失去知覺。此症狀稱為“屍厥”,應針刺期門、巨闕穴以活血散結、行氣開郁。
寸口脈微,尺脈緊:
寸口脈微弱,尺脈緊,表明患者體虛多汗。寸脈屬陽,微弱提示陽氣虛弱、衛氣不固,故多汗;汗多則亡陽,故“絕不見陽”。尺脈屬陰,緊為寒象,陰寒損傷則身體虛損,因此稱“知陰常在”。
寸口脈象分析:
- 凡脈微者,陽氣虛;
- 凡脈濡者,陰血虧;
- 凡脈弱者,易發熱;
- 凡脈緊者,為寒證。
若寒邪乘虛侵襲,則發為厥逆、昏蒙不仁。因脾胃失運,氣血不通,可見口齒僵硬、言語困難,甚至寒戰顫抖。
濡弱脈的普遍性:
有問:濡弱脈為何關聯五臟六腑?答:因臟腑相互影響,濡弱為初始之象,可總括十一臟腑(五臟六腑)的共性。
判斷病在腑或臟:
- 若陽經脈象浮數,病在腑;
- 若陰經脈象遲澀,病在臟。
浮數為陽脈,見於陽位則病在腑;遲澀為陰脈,見於陰位則病在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