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3)

1.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上闕一條。補七卷之末。脾不上下。言其不能淫輸水穀之精氣。以榮養於周身之上下也。身冷膚硬者。脾胃主肌肉。胃陽不為溫。而脾陰不為潤也。)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奔氣。言厥氣上奔也。屍厥。言厥逆若屍之不溫也。蓋三焦主行呼吸。反聚而呼吸不行。則血結心。阻遏陽氣不得上升。反下陷入於陰中。與陰相搏而動。陰寒甚。所以令人身體不仁而成屍厥也。期門見太陽上篇。刺之所以散心下之血結也。巨闕在上脘上一寸五分。刺之所以行宗氣之反聚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為陽。微為虛。陽虛則衛不固。所以多汗。汗多亡陽。故曰絕不見陽也。尺為陰。緊為寒。陰傷於寒則損。以由陰損而病。故曰知陰常在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諸。猶凡也。微為氣虛。故曰亡陽。濡為陰虛。故曰亡血。發熱。陰虛也。諸乘寒者之諸。指上文四句而總言之也。鬱冒不仁以下。詳厥而言也。無穀氣。厥則飲食不通也。脾統血。無血。故澀也。口為脾之竅。言心聲也。心主血。血不榮。則筋牽急而舌強。故不能言也。戰而慄。虛寒甚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此義未詳。或曰。濡弱者。萬物之初始。莫不皆先濡弱。適。往也。言五臟六腑相乘而往反。初皆濡弱。故濡弱者。通該夫十一者之首事。未知是否。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也。

浮數。陽也。以陽部而見陽脈。故知乘腑也。遲澀。陰也。以陰部而見陰脈。故知乘臟也。

白話文:

腳踝上的脈搏摸不到,代表脾臟的功能失調,無法將營養物質往上往下輸送到身體各處,導致身體冰冷,皮膚僵硬。(這段之前缺了一段文字,從第七卷補上。脾不上下,是指脾臟無法將水穀精微之氣輸送到全身,來滋養身體的各個部位。身體冰冷皮膚僵硬,是因為脾胃主導肌肉,胃陽氣不足以溫暖身體,脾陰氣不足以潤澤皮膚。)

少陰脈搏微弱,代表腎氣衰弱,精血不足,氣向上衝逆,擠壓胸腔和橫膈膜,導致宗氣逆向聚集,血在心下凝結,陽氣往下退散,熱氣跑到陰股部位,與陰氣互相作用,使身體麻木不仁,這屬於「屍厥」的病症,應該針刺期門穴和巨闕穴。

「奔氣」是指氣往上衝逆。「屍厥」是指昏厥時身體像死屍一樣冰冷。「三焦」負責呼吸,宗氣逆向聚集導致呼吸困難,血在心下凝結,阻礙陽氣上升,反而下陷到陰中,與陰氣搏鬥,陰寒嚴重,所以導致身體麻木不仁,變成屍厥。期門穴在太陽上篇有提到,針刺它可以散開心下凝結的血塊。巨闕穴在上脘穴上一寸五分的位置,針刺它可以疏通逆向聚集的宗氣。

寸口脈微弱,尺脈緊繃,這個人身體虛弱且多汗,可知體內陰氣偏盛,陽氣已經完全耗盡。

寸口是陽脈,微弱代表陽氣虛弱。陽虛則衛氣不固,所以容易出汗。汗多會耗損陽氣,所以說陽氣已經完全耗盡。尺脈是陰脈,緊繃代表寒氣。陰氣受寒損傷,導致虛損。因為是由陰虛而生病,所以說體內陰氣偏盛。

寸口脈若呈現各種微弱,代表陽氣虛竭;各種濡脈代表失血;各種弱脈代表發熱;各種緊脈代表寒氣。凡是遇到寒邪入侵的人,就會昏厥、意識模糊、麻木不仁,這是因為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脾氣壅塞不通,口齒急促說不出話,身體顫抖發冷。

「諸」的意思是凡是。微脈代表氣虛,所以說陽氣虛竭。濡脈代表陰虛,所以說失血。發熱是陰虛的表現。這裡的「諸乘寒者」的「諸」,是指前面四句話所說的情況,並加以總結說明。意識模糊、麻木不仁以下,是詳細描述昏厥的症狀。胃氣虛弱,昏厥時就會無法進食。脾臟統管血液,沒有血液,所以會壅塞不通。口是脾臟的通道,說話是心聲,心主血,血不足無法滋養筋脈,就會導致筋脈拘急,舌頭僵硬,所以說不出話。顫抖發冷,是因為虛寒非常嚴重。

有人問:「濡脈、弱脈為何又適用於十一種頭痛的狀況?」老師回答說:「五臟六腑互相影響,所以導致十一種頭痛。」

這段意思還不清楚,有人說,「濡弱」代表萬物初始,都是先呈現濡弱的狀態。「適」是指前往,也就是說,五臟六腑互相影響,而它們最初都呈現濡弱的狀態,所以濡弱的脈象,可以涵蓋十一種頭痛的原因。但這個說法是否正確,還不確定。

有人問:「如何區分是影響到腑,還是影響到臟?」老師回答說:「各種陽脈呈現浮數的狀況,代表影響到腑;各種陰脈呈現遲澀的狀況,代表影響到臟。」

浮數是陽脈,陽脈出現在陽部,所以知道是影響到腑。遲澀是陰脈,陰脈出現在陰部,所以知道是影響到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