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或問 (10)
傷寒論條辨或問 (10)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蓋事無兩適;出乎此,必入乎彼;出乎彼,必入乎此。此近時之醫所以又有鑿燥為糙者出也。夫燥,埽音也。鑿之為糙,不陋甚乎!醫之風頹矣。後學君子,苟志於道,當先正此頹風。夫然後,茲則庶乎其可也。
問任醫:
曰:任醫如任相。相受天子九錫之榮,而司天下萬民之命。當正大體,不當親細務。是故,進退百官;調和鼎鼐;燮理陰陽。其要在於公天下之賢才,察識其所能而器用之於天下,以天下利天下焉爾。天下無虞,則修禮樂以和樂之;設有警焉,則整干戈以戡定之。斟酌前代之成法,而損益以因革之;不作聰明以生事於承平,不為貪鄙以幸禍於危亂。《論語》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不知此,不足與論任醫之道。
問治病:
曰:治病如治寇。寇為天下害,不治則禍亂不息。鼠竊狗偷,一擊或可;若夫雲集而烏合,蜂屯而蟻聚,其勢至於據險守僻、稱名僭號者,豈等閒師旅所可驅除哉?要必雄軍大將,堅甲利兵,搗穴破巢,梟渠磔傑;收功端在於擒王。王擒而天下之事定矣,卒徒雖有逸者,旋可息伏。若拘拘惟卒是圖,不殄元惡;元惡既在,禍亂終當復起。《離》之上九曰:「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知夫此,而後可與辨夫治病之理。
問用藥:
曰:用藥如用兵。兵非可玩之器。文修武備,盛世長策。無事而動,不惟徒取費耗,殆將啟釁招尤。事不容已,兵興師出。我既為師,彼則為敵。大敵在前,必察其情,虛實真偽。得其情而可以無疑矣。毋驕兵以輕敵,毋慢兵以失機。順天時,因地利,率人和,承物宜;旗皷嚴明,士卒用命;有定謀,有成算;整行陣,飭奇正。然後戰勝攻取可必,不則憧憧禦敵,其不敗也鮮矣。《易》曰:「師出以律,否減凶。」不知此,不足與言用藥之義。
問立方:
曰:立方如立國。得國在得君。當紛亂擾攘之時,際臣佐使之會者,苟非立國,則無以安天下。國不得君,則國非其國矣。蓋濟時主治,人君自有一代之真,非偽似者所可覬覦徼倖於其間也。得其真,則鼓行列陣,可以收倒戈迎刃之功;失其真,則雖汗馬血兵,不過徙為疽背噬臍之多事耳。是故,具正法眼者,的知沐猴井蛙之不足與定禍亂也。《傳》曰:「一正君而國定。」知乎此,而後可與議夫立方之法。
問:春溫夏暑秋涼冬寒者,四時之令氣也。而《素問》言四氣之所以為人病,則曰:「春傷於風,夏傷於暑,秋傷於濕,冬傷於寒。」夫冬夏之傷於寒暑,無容議矣。乃春則不以溫言,而言傷於風;秋則不以涼言,而言傷於濕。何也?
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溫在病矣,雖不言傷,而傷在不言之中可知也。且溫主生,生則亦不可以傷言,又可知也。然四時皆有風,何謂春獨傷?曰:四時皆有風,唯春獨動。動則萬物皆蟲生,所以人亦傷也。夏生飧泄,何也?曰:風屬木,木邪盛,則土受害。人身之土...
白話文:
《傷寒論條辨或問》:
處事原則
事物無法兩全其美,選擇了一方就必然放棄另一方。現今醫者中有人將「燥」誤解為「糙」,實屬荒謬。「燥」本指乾燥(音同「埽」),強解為粗糙,豈非淺陋?醫道日漸衰頹,有志之士應先匡正此風氣,方能談及其他。
論任用醫者
任用醫者如同選擇宰相。宰相受君主重託,掌管百姓生死,需把握大局而非糾結瑣事:選拔賢能、調和政務、平衡陰陽,關鍵在於公正舉薦人才,依其能力任職以造福天下。太平時修訂禮樂以安民心;動亂時整頓武力平定禍患。借鑒前制並加以調整,不標新立異擾亂太平,不貪婪卑鄙加劇危局。《論語》雲:「國家傾危而不扶持,要宰相何用?」不明此理者,不足以談論任醫之道。
論治病
治病如剿匪。匪患不除則禍亂不止。對宵小之輩或可速擊,但若敵眾據險稱王,豈是尋常兵力能平?需派精兵強將直搗巢穴,擒獲首惡方能定局。若只清剿小卒而留元兇,禍亂必再起。《易經·離卦》上九爻辭:「君王出征,斬獲首惡即止,不濫殺無辜,無過。」領悟此理,方可探討治病之術。
論用藥
用藥如用兵。兵器不可兒戲,和平時備戰方為上策。無故動武徒耗資源,更易招禍;迫不得已時出兵,需詳察敵情,分清虛實。切莫輕敵或貽誤戰機,順應天時地利,嚴明軍紀,謀定後動,方能取勝。《易經》言:「軍隊紀律嚴明則吉,否則凶。」不懂此理者,無資格論用藥之妙。
論藥方制定
制定藥方如建國。立國須有明君,混亂時若不確立國本,天下難安。君主須具真才實略,似是而非者無法勝任。得明君則事半功倍;失其真,徒勞無益。故有慧眼者皆知,沐猴而冠、井底之蛙不足以定亂。《傳》曰:「君主正直則國家安定。」明白此理,才能討論立方之法。
四時致病之疑
問:春夏秋冬本有溫暑涼寒之氣,《素問》卻稱「春傷風、夏傷暑、秋傷濕、冬傷寒」,為何春秋不提溫涼?
答:冬傷寒會致春病溫,溫既是病態,雖未言「傷」已含其意。且溫主生長,生長本無「傷」可言。四季雖皆有風,唯春風主動,促使蟲類滋生,故人易受風傷。至於夏因風致腹瀉?因風屬木,木盛克土(脾),人體之土(脾胃)故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