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或問 (11)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條辨或問 (11)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脾胃是也。脾主化輸。胃廩水穀。飧泄者。水穀利也。古人謂水飯曰飧。民間水飯用於夏。長夏土令行。木邪發而餐泄作者。物盛必衰。土敗木賊也。秋何不以涼言。曰。盛夏酷暑。爍石流金。人如坐甑中。得秋涼而解。且涼主收。彼方解而收。不傷人可知矣。故惟涼不傷人。

人故無涼病。濕者何。曰。黃梅雨節。五月則然。土潤溽暑。大雨時行。長夏之令也。於此不以濕言。乃於秋氣至。涼風生。暑毒退。水痕收。天氣清。地氣爽之時。而曰傷於濕者。人病不外則內。以人身中之自內出者言也。內出者何。曰萬物至秋成。物成人味厚。味厚則痰多。

痰。廣韻胸上水病。濕莫濕於水。水寒相搏。則咳。所以冬必咳嗽者。以歲言之。冬至子之半。水泉動也。若以日言。夜分亦子之半。亦水泉動也。故人之病咳嗽者。以歲計。則冬半發。以日計。則夜分發。應水泉之動而動也。不然。若以外入之濕言。病發則當為腫。為滿。

為脹。為痛。為痿。為痹。不當咳嗽也。嗚呼。道明必自物格始。傳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故又曰。誠則明矣。然不誠則無物。有何道可言哉。

問人皆曰醫者意也。意可以言醫乎。

曰。意可以入醫。亦足以亂醫。不可以言醫。何謂也。曰。醫有道。道本乎天。意由諸己。己則未免雜於妄。天則誠而已。故意正而誠。乃所以造道。邪而妄。適足以害道。不察害道之意。而直指意以言醫。是亦亂醫云爾。烏可以言醫乎。且意能害道。不獨醫為然。果齋李正叔曰。

自夫子設教洙泗。以博文約禮授學者。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相與共守之。未嘗失墜。其後正學失傳。士各以意為學。其務於該洽者。既以聞見積累自矜。而流於氾濫駁雜之歸。其溺於徑約者。又謂不立文字可以識心見性。而陷於曠蕩空虛之域。儒之以意害道。蓋聞其弊有如此矣。

醫自藥始於本草。理原於素靈。脈著於難經。中正之道成。乃剖腹則異於華。秘方又奇於倉。神農之家事蕪。帝伯之大道塞。人亦各皆以意為醫。其務於阿世媚俗。而以賈為事者。則藉口於調胃補虛以悅人。其好為索隱行怪而以詭炫售者。則又放言謂通仙如神以自誕。矜方玩法。

析治分科以相嫌隙。先正謂醫與相通道。而其所以壞。則又相符如此。儒尚且爾。醫何足怪哉。嗚呼。是皆道之厄也。儒之厄周程張子起而闢之於前。朱子統而正之於後。而後聖人之道如日中天。今則鬱郁乎盛矣。醫之厄。仲景起。方法一。道大備。論而正之。方甫定。仲景死。

其言未及韋而湮。不奈曲學喪心。懵經愎意。鑿道營私。論經則訛其傳而昧其轉。是非莫辨。致傷寒有七十二之妄言。久道則以子代父而占世。賢不肖。殽使救敲之不暇者。得以撒驕而自縱。厄則極矣。竊聞之物極則反。信斯言也。奚謂無挽邪。天將厭其極。則必有再闢者出。

白話文:

脾胃是人體消化吸收的關鍵。脾負責運化和輸送營養,胃負責儲存和消化食物。腹瀉,是因為水穀(食物)太快地被排泄出來。古人稱水泡飯為「飧」,民間夏天會吃水泡飯。在長夏這個土氣當令的時節,木氣過盛而導致腹瀉,是物極必反的現象,這是因為土氣衰敗而木氣乘虛而入。為什麼秋天不說會著涼呢?因為盛夏酷暑時,熱得像要把石頭都熔化,人就像坐在蒸籠裡一樣,到了秋天涼爽的天氣才得以解脫。而且秋天主收斂,身體剛從暑熱中解脫,馬上就能收斂,可知這時涼爽的氣候是不會傷害人的。所以只有涼爽的氣候不會傷人。

人本來就不會有受涼而得的病。那什麼是「濕」呢?是黃梅雨季,尤其是在農曆五月的時候。那時土壤濕潤,天氣悶熱,大雨時常發生,這是長夏時節的氣候特徵。這個時候不說濕,反而等到秋天氣候來臨,涼風吹起,暑熱消退,水氣收斂,天氣清爽,地氣清明的時候,卻說是「傷於濕」,這是因為人體內部的病變所導致。那麼人體內部的病變是什麼呢?這是因為秋天是萬物成熟的季節,食物成熟後味道濃重,味道濃重就會產生較多的痰。

「痰」在廣韻中是指胸部以上的水病,濕氣最甚於水。水寒相搏,就會咳嗽。所以冬天一定會咳嗽,如果以一年的時間來說,冬至是子時的中點,地下水泉會開始活動;如果以一天的時間來說,夜半也是子時的中點,地下水泉也會開始活動。所以人的咳嗽疾病,如果以一年來看,會在冬天的一半時間發作;如果以一天來看,會在半夜時分發作,這是因為和地下水泉活動的規律相應。不然,如果說是外部的濕氣入侵而造成的病,那應該會出現腫脹、腹滿、脹氣、疼痛、痿軟、麻痹等症狀,不應該是咳嗽。唉!要明白道理,一定要從認識事物開始。《大學》裡說:「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所以又說「誠則明矣」。如果心不誠,就無法認識事物,那還能說什麼道理呢?

有人問,大家都說醫學是靠醫生自己的判斷。憑自己的判斷就可以行醫嗎?

答:個人的判斷可以進入醫學,但也足以擾亂醫學,不能憑個人判斷就說可以行醫。為什麼呢?因為醫學有其自身的規律,規律來源於自然,個人的判斷則來自於自身。而自身難免會夾雜著虛妄的念頭,自然規律才是真實的。所以只有當判斷純正而真誠時,才能遵循醫學的規律。如果判斷不正邪妄,反而會妨礙醫學的發展。不了解判斷錯誤會妨礙醫學發展,而直接用判斷來談醫學,這也是擾亂醫學。怎麼能憑判斷就說可以行醫呢?而且個人的判斷不僅會妨礙醫學,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果齋李正叔說:

自從孔子在洙水、泗水邊設學堂,用廣泛學習、約束自己來教導學生,顏回、曾參、子思、孟子都共同遵守,從來沒有失誤。之後,正統的學問失傳,讀書人各自憑著自己的想法來學習。那些致力於廣泛涉獵的,就因為知道得多而自誇,最終流於雜亂無章。那些喜歡簡略的,又說不必執著於文字也能夠明心見性,而陷入虛無縹緲的境地。儒家學說因為個人判斷而受到損害,弊端大概就是這樣。

醫學從藥物開始於《本草》,理論來源於《素問》、《靈樞》,脈學記述於《難經》,然後中正的醫學之道才得以形成。但剖腹術卻有別於華佗的醫術,秘方又奇特於倉公,神農的醫學典籍已經荒廢,黃帝和伯高的醫學大道也被堵塞。人們也各自憑著自己的想法來行醫,那些致力於迎合世俗,把行醫當作生意來經營的人,就藉口調養脾胃、補虛來取悅病人。那些喜歡探求隱秘、行為怪異,以奇特來炫耀自己的人,就妄言自己通仙入神,自吹自擂。他們還誇耀方劑,鑽研醫術,分科分治,互相排斥。前輩認為醫學與道相通,但它之所以被損害,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儒家尚且如此,醫學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唉!這些都是醫學發展的障礙。儒學的障礙,由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在前面加以批判,由朱熹在後面加以統整和修正,之後聖人的學說才像太陽在天空一樣光輝燦爛,如今儒學已經非常興盛了。醫學的障礙,由張仲景興起,統一了方法,醫學之道才得到完備,他寫出《傷寒論》來修正醫學。方子剛剛確定下來,張仲景就去世了。

他的學說還沒有來得及廣泛傳播就被埋沒,那些歪曲學說、喪失良心的人,不明白經文的含義卻固執己見,曲解醫學之道來謀取私利,他們研究經文,就歪曲傳播的內容,模糊轉述的含義,讓人難以辨別是非,導致出現傷寒有七十二種錯誤說法。他們長期行醫,就讓兒子繼承父親的事業,佔據著醫學的地位,不論賢能與否,他們都混在一起,使那些想要救人的人都來不及診治,讓他們可以放縱自己的驕傲和任性,障礙已經到了極點。我聽說物極必反,相信這句話。這難道不是可以挽回錯誤嗎?上天將要厭惡這種極端的狀況,就一定會有重新開闢新道路的人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