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或問 (11)
傷寒論條辨或問 (11)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脾胃是也。脾主化輸。胃廩水穀。飧泄者,水穀利也。古人謂水飯曰飧。民間水飯用於夏。長夏土令行,木邪發而飧泄作者,物盛必衰,土敗木賊也。秋何不以涼言?曰:「盛夏酷暑,爍石流金,人如坐甑中,得秋涼而解。」且涼主收,彼方解而收,不傷人可知矣。故惟涼不傷人。人故無涼病。
濕者何?曰:「黃梅雨節,五月則然。」土潤溽暑,大雨時行,長夏之令也。於此不以濕言,乃於秋氣至,涼風生,暑毒退,水痕收,天氣清,地氣爽之時,而曰傷於濕者,人病不外則內,以人身中之自內出者言也。內出者何?曰:「萬物至秋成,物成人味厚,味厚則痰多。」痰,廣韻胸上水病。濕莫濕於水。水寒相搏,則咳。所以冬必咳嗽者,以歲言之,冬至子之半,水泉動也;若以日言,夜分亦子之半,亦水泉動也。故人之病咳嗽者,以歲計,則冬半發;以日計,則夜分發,應水泉之動而動也。不然,若以外入之濕言,病發則當為腫,為滿,為脹,為痛,為痿,為痹,不當咳嗽也。
嗚呼!道明必自物格始。傳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故又曰:「誠則明矣。」然不誠則無物,有何道可言哉?
問:「人皆曰醫者意也,意可以言醫乎?」曰:「意可以入醫,亦足以亂醫,不可以言醫。」何謂也?曰:「醫有道,道本乎天;意由諸己,己則未免雜於妄。天則誠而已。」故意正而誠,乃所以造道;邪而妄,適足以害道。不察害道之意,而直指意以言醫,是亦亂醫云爾。烏可以言醫乎?且意能害道,不獨醫為然。果齋李正叔曰:「自夫子設教洙泗,以博文約禮授學者,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相與共守之,未嘗失墜。」其後正學失傳,士各以意為學。其務於該洽者,既以聞見積累自矜,而流於氾濫駁雜之歸;其溺於徑約者,又謂不立文字可以識心見性,而陷於曠蕩空虛之域。儒之以意害道,蓋聞其弊有如此矣。
醫自藥始於本草,理原於素靈,脈著於難經,中正之道成。乃剖腹則異於華,秘方又奇於倉。神農之家事蕪,帝伯之大道塞。人亦各皆以意為醫。其務於阿世媚俗,而以賈為事者,則藉口於調胃補虛以悅人;其好為索隱行怪,而以詭炫售者,則又放言謂通仙如神以自誕。矜方玩法,析治分科以相嫌隙。先正謂醫與相通道,而其所以壞,則又相符如此。儒尚且爾,醫何足怪哉?
嗚呼!是皆道之厄也。儒之厄,周程張子起而闢之於前,朱子統而正之於後,而後聖人之道如日中天。今則鬱郁乎盛矣。醫之厄,仲景起,方法一,道大備。論而正之,方甫定,仲景死。其言未及韋而湮。不奈曲學喪心,懵經愎意,鑿道營私。論經則訛其傳而昧其轉,是非莫辨;致傷寒有七十二之妄言,久道則以子代父而占世。賢不肖,殽使救敲之不暇者,得以撒驕而自縱。厄則極矣。竊聞之:「物極則反。」信斯言也,奚謂無挽邪?天將厭其極,則必有再闢者出。
白話文:
《傷寒論條辨或問》:
脾胃的功能
脾胃負責消化運送養分。脾主運化輸布,胃則儲存水穀食物。「飧洩」是指水穀未消化就直接排出,古人稱稀飯為「飧」。民間夏季常吃稀飯,但長夏(夏秋之交)屬土氣旺盛的季節,此時若木氣(肝氣)過盛侵犯脾土,就會引發飧洩,這是因五行中「盛極必衰」,導致土虛木剋。
有人問:「秋天為何不說涼氣傷人?」
答:「盛夏酷熱難耐,人如同在蒸籠中,直到秋涼才緩解。涼氣主收斂,既能解暑又無害人身,因此秋天少有因涼致病的問題。」
濕氣的本質
問:「濕氣從何而來?」
答:「黃梅雨季(農曆五月)濕氣最重,長夏時地面潮濕悶熱,大雨頻繁。但人們卻常說『秋傷於濕』,這是因為秋天天氣轉涼、暑氣消退,濕氣轉而內生於人體。萬物成熟於秋,食物味道濃郁易生痰濕。痰濕屬水病,若與寒氣互結,便引發咳嗽。
冬季多咳嗽,是因自然節律中冬至為水氣旺盛之時;同理,夜半屬子時(水泉動),故咳嗽常在夜間發作。若濕氣從外侵入,症狀應是水腫、脹滿、痺痛等,而非咳嗽。」
論醫道與主觀臆斷
問:「有人說『醫者意也』,難道僅憑臆測就能行醫嗎?」
答:「主觀推測可輔助醫學,但濫用則會擾亂醫道。醫理根源於天道自然,而臆測易夾雜私心妄想。唯有正直誠懇的思辨方能契合醫道;反之,偏執妄念只會危害醫學。
儒學曾因後世學者以己意曲解經典而走入歧途,醫學亦如此:神農、黃帝奠定理法,後人卻標新立異,或迎合世俗濫用補藥,或誇大神奇自詡通仙。此般分化亂象,與儒學衰敗如出一轍。」
醫學的危機與轉機
儒學的危機曾由周敦頤、程頤、朱熹等先賢匡正;醫學則賴張仲景統合方論、確立正道。可惜仲景逝後,學說遭曲解,甚至出現『七十二種傷寒』等謬論,醫道淪喪。
但物極必反,天道厭惡極亂之時,必將再現明醫重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