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或問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條辨或問 (3)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問榮衛。

曰。榮衛者。三病始分之二道也。二道明。三方對。則三病無餘治。此仲景之所以聖也。二道迷。三方惑。則雖三百九十七。一百一十三。猶以為未之足。其鑿鑿之所以囂囂與。未及六七日而風寒有不救者。榮衛不明之罪也。

問傳轉。

曰。傳轉者。六經盈縮之璣衡也。六經明。則傳轉之機審。傳轉昏。則拘拘數日以論經。此風寒之所以有治不治之分也。已過十三日而有不愈者。傳轉不明之罪也。

問兩感。

曰。以虛者受病言之。風寒之病。表虛而病也。表虛則裡實。故曰熱雖甚不死。然則兩感於寒而病必不免於死者。蓋以表裡俱虛言也。惟其俱虛。故為不治。仲景亦付之不論。大羌活湯。要亦不過存此活人之心云耳則可。烏在能奈何兩感之萬一於可必哉。然亦智者過之之一事。

近世以其自謂能治兩感而不察。遂用之為通治風寒之套藥。是又焉得不謂之愚者不及知之一叕邪。

問醫有內外。

內者何。曰。人是也。外者何。曰。天是也。知人而不知天。知內不知外也。知天而不知人。知外而不知內也。知天知人。則知道矣。舍天人而言內外者。非道也。謬也。

問風寒必自太陽而中傷。而諸家乃有各經自中之說。其說何如。

曰。自中不在此中論。此書之論。論外入也。以論外入。故始太陽。太陽者。皮膚也。皮膚之固護人身。猶城郭之衛護治所。經絡臟腑者。譬如城中之百物耳。寇盜雖強。豈能不由城郭。騰空犯內而傷人害物哉。無是理也。今以太陽揭中傷而言傳。陽明更轉以互音義。少陽言陽去入陰。

通章之大旨而玩味之。則風寒浸進之實義。昭然甚明。又何必亂鑿叛經之剩說。然則各經無自中邪。曰。非謂無也。人病不外則內。以內出言。何可謂無。中經中絡。中腑中臟是也。此書無此。此義不明。則自誤矣。一有自誤。則必誤人。是故古之君子。為學必專務實。用其力於為已。

今人則不然。欲求無誤。難矣哉。

問條目中太陽中風。陽明中風。少陽中風。三陰亦如此而歷言。非各經自中之謂乎。

曰非也。蓋謂中風矣。初起證見太陽。則謂之太陽中風。明日又明日。證轉見陽明而少陽。則又謂之陽明中風。少陽中風。三陰亦如此。傷寒亦如此。蓋此書通篇大義。是自首貫串至尾。一氣說下來。脈絡分明。無有間斷。與諸家零零星星。一節一意。不相聯屬者不同。學者務要瞻前顧後。

徹首徹尾。反來復去。千遍熟讀。沉潛深思。則義理自見。自然有得。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思是聖學工夫。為學不可不思。

問說者皆在中傷感冒上認病辨輕重。諸說孰優。

曰。中傷是素靈互用之二字。兩感是熱論推病之轉語。冒是吳俗之常談。認病當如嘗酒。醇醨美惡。只可在水米麴櫱中理虛實。不當向醟篘漉上清滋味。

白話文:

關於營衛

有人問:「什麼是營衛?」

回答:「營衛是疾病開始區分陰陽兩大方向的關鍵。當陰陽兩條路徑搞清楚了,針對三種不同類型的疾病就能對症下藥,毫無遺漏,這就是張仲景醫術高明的地方。如果陰陽路徑搞不清楚,對三種病症的治療方向產生疑惑,即使有三百九十七條或一百一十三條(指《傷寒論》的條文),仍然會覺得不夠用,就像鑽牛角尖一樣,徒增紛擾。如果發病未滿六七天,就因為搞不清楚營衛的關係而導致病情惡化,無法救治,這是對營衛概念不清楚的過失。」

關於傳變

有人問:「什麼是傳變?」

回答:「傳變是六經(指中醫的六種經絡)陰陽消長的樞紐。如果六經的變化規律弄明白了,傳變的機制也就清楚了。如果傳變的規律搞不清楚,就會拘泥於幾天之間在哪條經絡發病,導致對疾病治療效果不佳,無法痊癒。如果發病超過十三天還不能痊癒,這就是沒有搞清楚傳變的過失。」

關於兩感

有人問:「什麼是兩感?」

回答:「以身體虛弱的情況來說,風寒的侵襲,是因為身體的表層虛弱而發病。表層虛弱,則體內會相對實熱,所以說即使發熱很嚴重也不會死。然而,同時感受寒邪而生病卻必然會死亡,這是因為表裡都虛弱的緣故。正因為表裡都虛弱,所以無法治療,張仲景也沒有著墨討論這個問題。使用大羌活湯,不過是想要挽救生命罷了,又怎麼能確保一定能治好兩感這種情況呢?這不過是有智慧的人嘗試盡力而為的一種做法而已。

現代人卻自以為能夠治療兩感,不仔細考察病因,就把它當作治療風寒的通用藥方。這不是愚笨到極點嗎?」

關於醫有內外

有人問:「醫學有內外之分,內是指什麼?外又是指什麼?」

回答:「內指的是人體自身,外指的是自然環境。了解人體卻不了解自然環境,是只知內而不知外;了解自然環境卻不了解人體,是只知外而不知內。只有既了解自然環境又了解人體,才能明白醫學的道理。只講內外,而不去探討自然與人體的關係,就不是醫學的真諦,而是謬論。」

關於風寒的傳入

有人問:「風寒一定會從太陽經開始侵入人體,但為什麼有些醫家認為各經絡都會直接受病?他們的說法是怎麼回事?」

回答:「所謂直接侵入,不在本書討論的範圍之內。本書討論的是外邪從體外侵入的情況,所以從太陽經開始講起。太陽經指的是皮膚,皮膚對於人體的保護,就像城牆對於都城的保護一樣。經絡臟腑就像城裡的各種東西,即使盜賊再強大,也不可能不通過城牆,直接飛到城裡去傷害人或毀壞東西。這是說不通的。本書以太陽經作為外邪侵入的開始,然後探討疾病如何傳變。陽明經和少陽經的名稱與陰陽變化的意義有關聯。

理解了整本書的中心思想,並仔細體會,風寒一步步侵入人體的實質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又何必執著於那些與經典相悖的說法呢?難道說各經就沒有直接受病的可能嗎?不是這樣的。人得病不外乎由內而外,或由外而內。如果從體內來講,當然可以說某經、某絡、某腑或某臟直接受到侵襲。本書沒有討論這種情況,如果不明瞭這個道理,就會導致誤解。一旦產生誤解,就必然會誤導他人。所以古代的君子,做學問一定要專注於實際,盡力提升自己。

現在的人不是這樣,想要不犯錯誤,實在太難了!」

關於條文中提到各經中風

有人問:「《傷寒論》條文中提到太陽中風、陽明中風、少陽中風,三陰經也是如此逐一列舉,難道不是指各經直接受病嗎?」

回答:「不是的。這是指感染風邪後,最初的症狀表現在太陽經,就稱為太陽中風。第二天或者再過幾天,症狀轉移到陽明經或者少陽經,就稱為陽明中風、少陽中風。三陰經的情況也是一樣。傷寒也是如此。這本書從頭到尾,一氣呵成,脈絡清晰,沒有間斷。不像其他醫家零零散散,每一節都表達不同的含義,彼此之間沒有聯繫。學者務必要瞻前顧後,仔細研讀,反覆推敲,熟讀上千遍,深入思考,這樣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然會有體會。就像《洪範》說的,要思考,要睿智,睿智才能成為聖人。思考是聖人學習的功夫,學習不可不思考。」

關於病情輕重

有人問:「眾多醫家都在外感風寒、中傷等病因上探討病情輕重,哪種說法更為恰當?」

回答:「中傷是《素問》和《靈樞》共同使用的兩個字。兩感是《熱論》中針對病情轉變而提出的說法。冒是吳地俗稱。診斷疾病應該像品嚐酒一樣,好壞美醜都從酒的原料中辨別虛實,不應該只在酒的成品上計較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