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或問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條辨或問 (3)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問榮衛。

曰:榮衛者,三病始分之二道也。二道明,三方對,則三病無餘治。此仲景之所以聖也。二道迷,三方惑,則雖三百九十七,一百一十三,猶以為未之足。其鑿鑿之所以囂囂與?未及六七日而風寒有不救者,榮衛不明之罪也。

問傳轉。

曰:傳轉者,六經盈縮之璣衡也。六經明,則傳轉之機審。傳轉昏,則拘拘數日以論經。此風寒之所以有治不治之分也。已過十三日而有不愈者,傳轉不明之罪也。

問兩感。

曰:以虛者受病言之,風寒之病,表虛而病也。表虛則裡實,故曰:熱雖甚不死。然則兩感於寒而病必不免於死者,蓋以表裡俱虛言也。惟其俱虛,故為不治。仲景亦付之不論;大羌活湯,要亦不過存此活人之心云耳則可。烏在能奈何兩感之萬一於可必哉?然亦智者過之之一事。

近世以其自謂能治兩感而不察,遂用之為通治風寒之套藥。是又焉得不謂之愚者不及知之一叕邪!

問醫有內外。

內者何?曰:人是也。外者何?曰:天是也。知人而不知天,知內不知外也。知天而不知人,知外不知內也。知天知人,則知道矣。舍天人而言內外者,非道也,謬也。

問風寒必自太陽而中傷,而諸家乃有各經自中之說,其說何如?

曰:自中不在此中論。此書之論,論外入也。以論外入,故始太陽。太陽者,皮膚也。皮膚之固護人身,猶城郭之衛護治所。經絡臟腑者,譬如城中之百物耳。寇盜雖強,豈能不由城郭,騰空犯內而傷人害物哉?無是理也。今以太陽揭中傷而言傳,陽明更轉以互音義,少陽言陽去入陰。

通章之大旨而玩味之,則風寒浸進之實義,昭然甚明。又何必亂鑿叛經之剩說?然則各經無自中邪?曰:非謂無也。人病不外則內;以內出言,何可謂無?中經中絡,中腑中臟是也。此書無此。此義不明,則自誤矣。一有自誤,則必誤人。是故古之君子,為學必專務實,用其力於為已。

今人則不然。欲求無誤,難矣哉!

問條目中太陽中風、陽明中風、少陽中風,三陰亦如此而歷言,非各經自中之謂乎?

曰:非也。蓋謂中風矣,初起證見太陽,則謂之太陽中風。明日又明日,證轉見陽明而少陽,則又謂之陽明中風、少陽中風。三陰亦如此,傷寒亦如此。蓋此書通篇大義,是自首貫串至尾,一氣說下來,脈絡分明,無有間斷。與諸家零零星星,一節一意,不相聯屬者不同。學者務要瞻前顧後,

徹首徹尾,反來復去,千遍熟讀,沉潛深思,則義理自見,自然有得。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思是聖學工夫。為學不可不思。

問說者皆在中傷感冒上認病辨輕重,諸說孰優?

曰:中傷是素靈互用之二字。兩感是熱論推病之轉語。冒是吳俗之常談。認病當如嘗酒,醇醨美惡,只可在水米麴櫱中理虛實;不當向醟篘漉上清滋味。

白話文:

傷寒論條辨問答

問榮衛

答:榮衛是三種疾病開始區分的兩大途徑。這兩條途徑明確,三方對應,那麼三種疾病就能完全治療。這就是張仲景被尊為聖人的原因。如果這兩條途徑混淆,三方困惑,那麼即使有三百九十七條、一百一十三條方劑,仍然覺得不夠。那些固執己見的人為何如此喧嚷?風寒病在不到六七日內就有不治的情況,這是因為榮衛不明確的緣故。

問傳轉

答:傳轉是六經盛衰變化的關鍵。六經明確,則傳轉的機制就能準確把握;傳轉混亂,則只能拘泥於天數來論述經絡。這就是風寒病有可治與不可治之分的原因。已經過了十三天還未痊癒的,是傳轉不明確的過錯。

問兩感

答:從體虛者受病的角度來說,風寒病是表虛而發病。表虛則裡實,所以說熱勢雖盛也不會致命。然而兩感於寒而病情最終不免死亡的,是因為表裡俱虛的緣故。正因為俱虛,所以無法治療。張仲景也不討論這種情況;大羌活湯的作用,不過是表達一種救人的心意罷了,怎麼可能確保兩感病萬無一失呢?這也反映出智者可能過於自信的一種情況。

近世有人自稱能治療兩感病而不加審察,就將其作為通用的風寒病治療方劑。這怎能不說是愚昧者的無知之舉呢?

問醫有內外之分

答:內是什麼?指的是人。外是什麼?指的是天。知道人而不知道天,是知內不知外;知道天而不知道人,是知外不知內。既知天又知人,就掌握了道。拋開天人來談內外,那不是道,是錯誤的。

問風寒必從太陽經開始侵襲,但各家學說認為各經絡可自行受邪,這種說法如何?

答:自行受邪不在這裡討論。這本書談的是外邪入侵,所以從太陽經開始。太陽經相當於皮膚,皮膚保護人體,就像城牆保護城池。經絡臟腑則如同城中的萬物。寇盜再強大,怎麼可能不經過城牆就直接從空中入侵傷人毀物?沒有這樣的道理。

現在以太陽經為切入點討論外邪入侵和傳變,陽明經進一步轉化並互相影響,少陽經則討論陽氣離開進入陰分。通讀全篇,細細品味,風寒病逐步深入的實際意義就非常清楚了。何必還要去糾結那些違背經典的殘餘學說?

那麼各經絡沒有自行受邪的情況嗎?答:不是說沒有。人的疾病不外乎內因或外因;從內因來說,怎麼能說沒有呢?中經、中絡、中腑、中臟都屬於這種情況。這本書不討論這些。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就會自誤;一旦自誤,必會誤人。所以古代的君子專注於實學,致力於自身修養。

現在的人卻不這樣。想要避免錯誤,太難了!

問條目中提到的太陽中風、陽明中風、少陽中風,三陰經也有類似的論述,這不就是各經自行受邪的意思嗎?

答:不是的。這是指中風病初起時症狀見於太陽經,就稱為太陽中風;過了一兩天,症狀轉變為陽明或少陽經的表現時,就稱為陽明中風或少陽中風。三陰經和傷寒病也是同樣的道理。這本書的整體論述從頭到尾貫穿一氣,脈絡分明,不像其他學說零零散散,前後不連貫。學習者必須前後參照,反覆熟讀,深入思考,才能領會其中的道理。

《洪範》說:「思考使人睿智,睿智使人聖明。」思考是聖學的方法,學習不可不思考。

問各家學說都在「中傷」「感冒」上辨別病情輕重,哪些說法更好?

答:「中傷」是《素問》《靈樞》中互相通用的兩個字。「兩感」是《熱論》推導病情變化的說法。「冒」是吳地俗語的常用詞。辨別病情應當像品酒一樣,醇厚與淡薄、好壞只需從水、米、麴、櫱中分析虛實;不該在酒器的濾網上分辨滋味清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