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或問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條辨或問 (2)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各就事理以言其規則耳。非謂必如此以為始終之定體也。後人不肯以身體察,只管在紙筆上拗氣。譬如水底摸月,形影不知,空自紛紛鑿鑿。千五百年來,舉世若說夢,豈不大為可笑!大為可笑。

問:太陽有綱有紀有目,余皆不然,何也?

曰:經為綱,變為目,六經皆然也。太陽一經,緊關有始病榮衛之道二;所以風寒單合而為病三;三病之變證一百五十八。故分三病為三紀,以為各皆領其各該所有之眾目,以統屬於太陽。邪過太陽而交余經,則榮衛皆不在論矣。以榮衛自後皆不在論,故皆即病於經。但仍皆舉綱張目,而省紀不須。

問:經之為經,一也,太陽何獨分三治?

曰:太陽一經,猶邊疆也。風也,寒也,風寒俱有也。三病猶三寇。方其犯邊之初,南北東西,隨其所犯,御之當各明辨其方法。譬如陸之車馬,水之舟船,有所宜,有所不宜。是故,桂枝、麻黃,用之在各當其可。夫是之謂道也。余經猶服里。四夷入服,為寇則同,隨在執之是已,不在屑屑必以種類為別也。

問:太陽篇中之言傳,陽明、少陽篇中又皆言轉。夫傳則傳矣,而又曰轉,轉非迴轉之謂乎?

曰:非也。二字皆當音去聲而讀囀。傳是驛傳之傳,轉是輪轉之轉。傳轉無文,六書之轉註字。仲景之所以更互而迭用者,蓋以明其合為一音義,欲人思而得之之意也。蓋風寒遍歷人身之六經,正猶人行轉路而過處所耳。後人不思,只單讀傳為平聲如字,而置轉於不理會。此義不明,妄鑿傷寒傳六經之謬說,遂使雜亂紛然,蜂起而聚訟,卒致此書於閣置。孽由此作也。《論語》曰:「學而不思則罔。」注曰:「不求諸心,則昏而無得。」嗚呼!一人之昏,禍延天下,流毒至今。為學而至此,可不令人長嘆哉!

問:傳轉皆讀囀,此書之音義如此。然則七傳、間臟傳之傳,與此音義異同何如?

曰:不同。七傳、間臟傳是五臟自病,病自內出。蓋五臟有相生相剋之性能,故以夫婦之相剋而有七傳,母子之相生而有間臟傳。正得父子相代而相傳之天然,故曰傳,流傳之謂也。風寒本天之二氣,於人病為外邪。故其漸次經歷人身之六經,有如轉路行過方所之委曲。傳轉之謂如此。其義自別,何可以同言?

問:素靈之起太陰而經以十二言,固是言平人之常。傷寒論之起太陽而經以六言,則是言病時之變也。惟其常,故無議;以其變,故多口歟?

曰:《傷寒論》之書,本《素問‧熱論》之旨也。《熱論》略,《傷寒論》詳。以略而言,譬如八卦起艮之《連山》,起坤之《歸藏》也。以詳而言,譬如六十四卦起乾之《易》也。《孟子》曰:「前聖後聖,其揆一也。」有能繼之者,則《皇極經世》可得擬而有也。世無堯夫,故口多耳。以多口言之,譬如猩猩與鸚鵡,囂囂喋喋,安知其心不以為能出乎其類,而自諒哉?噫!可慨也已!

白話文:

《傷寒論條辨問答》:


這段文字是針對《傷寒論》中醫理的討論與澄清。古代醫家通過辯問形式,解釋太陽經的治療規範、六經傳變的觀念,以及文字音義背後的深意。

關於太陽經的治療分為三種方法(綱、紀、目),是因為太陽經像邊疆防線,風寒病邪侵犯時需依情況用不同療法(如桂枝湯、麻黃湯),如同抵禦不同方向的敵人。其他經則如同內地,病邪入侵後直接處理即可,無需細分。

「傳」與「轉」二字應讀作去聲「囀」,意為病邪在六經間流動,如同行人轉換路徑,非迴轉之意。後人誤解「傳」為平聲,導致傳經理論混亂,甚至荒廢此書宗旨。而五臟病變的「傳」是內在相生相剋的流傳,與外感風寒的「傳轉」意義不同。

《傷寒論》承襲《素問·熱論》但更詳盡,如同《易經》發展自《連山》《歸藏》。世人因不理解而妄加議論,如同猩猩鸚鵡般喧嘩,卻不自知其謬。作者感嘆:學而不思則迷惑,一人昏昧竟使醫道蒙塵,實為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