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或問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條辨或問 (1)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問經何十二。

曰。應十二辰數也。曰六而本之三陰三陽者。道生於三。一陰一陽之推也。是故。言六。則十二在其中。言十二。則五臟六腑。四體百骸。周身內外所有。無一物不在其中矣。經在人身中。一定而不移。無時而不然。病發於人身。舍經何言哉。昧者不察。但醉生夢死於傷寒傳六經之一語。

六經豈獨傷寒之一病為然哉。病病皆然也。又若小智。則亦知一不知二。舍手而言足。愎彼而迷此。殊不知人身之陰陽。天地之陰陽也。陰陽之在天地。而於其升降往來進退消長之所以然者。可容以一毫智故言哉。手經之陰陽。居人身之半。足經之陰陽。亦居人身之半。若謂傳一半不傳一半。

則是一身之中。當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天下之病傷寒者。不為不多也。曾謂有人如此乎。有則是矣。如曰無之。則是自眯其目。而謂人不見。見不明。不亦大謬乎。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愚者之不及。則亦已矣。道固自若也。大智如舜。

聞其好問而好察邇言。用其中於民矣。未聞何過也。故惟小智。一或過之。非穿則鑿。一鑿與穿百邪蜂起。道何如哉。雜矣。亂矣。晦塞矣。厄矣。道本乎天。而曰厄矣。天將謂之何。天下可言哉。後學君子。達而明之。上也。未至於達。不厭而勉焉。次也。勉而力不足。寧畫。

可也。無若小智焉。不為斯道厄。道之幸也。天之慶也。天下之望。愚之日望也。

問素靈之言六經。起於中焦手太陰肺。陽明大腸。次足陽明胃。太陰脾。次手少陰心。太陽小腸。次足太陽膀胱。少陰腎。次手厥陰心包。少陽三焦。次足少陽膽。厥陰肝。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傷寒論之言六經。起於太陽。次陽明。次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兩不相同。何也。

曰。六經之在人身。猶六合之在天地。本無終始之可言。素靈之起於手太陰肺。一陰而一陽。手而足。足而手。如此而終於厥陰肝。又復注肺者。蓋以血氣之在經道中。流行而循環。分拆不開。無起止可言。借肺以言始。平人之常也。傷寒論之起於太陽。遍三陽而後歷三陰者。

蓋以風寒之中傷人。人是通身四面上下皆當之。其邪亦是如此而皆進。然其進也有漸。故次第人身外體之軀殼為三重。第一薄外皮膚一重。太陽所主之部位也。第二肌肉一重。陽明之部位也。第三軀殼裡腑臟外匝空一重。少陽之部位也。如此一重一重逐漸而進。三陽主表之謂也。

及其進里。裡面內臟。亦第為三層。逐層亦是如此而漸上。三陰主裡是也。蓋經是各居其所的。其各該所轄部屬方位之處所。皆拱極而聽命的。以邪之進也。不由經道而在部位方所上超直而徑進。故但提綱挈領。舉六該十二以為言。病情事實。文字之權宜也。二說之所以不同者。

白話文:

傷寒論條辨或問

問:經絡為何有十二條?

答:應合十二辰的數目。六經的根本在於三陰三陽,道生於三,一陰一陽的推演。所以說六經,則十二經脈包含其中;說十二經脈,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周身內外,沒有任何東西不在其中。經絡存在人體之中,位置固定不變,隨時都在運作。疾病發生在人體,豈能離開經絡來說明呢?愚昧的人不明白這道理,只沉迷於「傷寒傳六經」這句話。

六經豈止是傷寒一種病的說法?所有疾病都如此!有些人小聰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說手經而忽略足經,執著於此而迷惑於彼,殊不知人體的陰陽就是天地陰陽的反映。天地間的陰陽升降出入、消長盛衰的道理,豈是一點點小聰明就能說清楚的?手經的陰陽佔據人體的一半,足經的陰陽也佔據人體的一半,如果說只傳一半不傳一半,那豈不是說人體一半生病一半不生病?天下患傷寒的病人不少,難道有這種人嗎?如果說沒有,那就是自欺欺人,說別人看不見、看不明白,豈不是大錯特錯?孔子說:「道的不明,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超過它,愚笨的人達不到它。」愚笨的人達不到,也就算了,道依然如故。像舜這樣的大智者,聽聞他好問且善於觀察細微之言,將其用於治理百姓,也沒聽說有什麼過錯。所以只有小聰明的人,稍一超過,不是鑽牛角尖就是鑿壁偷光,一鑿一穿,百邪蜂起,道又如何呢?雜亂了,混亂了,晦澀阻塞了,困頓了。道源於天,卻說困頓了,天又要說什麼呢?天下還有話可說嗎?後學之士,能夠明白通達,是上等;未能通達,也不厭倦而努力,是中等;努力而力不從心,寧可停下來,也可以。不要像小聰明的人那樣,讓這道理受阻,這是道的幸運,也是天的慶幸,也是天下的期望,也是愚昧之人的期望。

問:素問中所說的六經,始於中焦手太陰肺,陽明大腸,次足陽明胃,太陰脾,次手少陰心,太陽小腸,次足太陽膀胱,少陰腎,次手厥陰心包,少陽三焦,次足少陽膽,厥陰肝,再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傷寒論中所說的六經,始於太陽,次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兩者不同,為何?

答:六經在人體,如同六合在天地,本無始終可言。素問從手太陰肺開始,一陰一陽,手足相間,最後到厥陰肝,又回到肺,這是因為氣血在經絡中運行循環,分不開,無始終可言,借肺來說明開始,是平常人的說法。傷寒論從太陽開始,遍歷三陽後再歷三陰,是因為風寒侵犯人體,人體全身上下都受到影響,邪氣也是如此而侵入,但侵入是有次序的,故而將人體外層分為三重:第一層是皮膚,太陽所主;第二層是肌肉,陽明所主;第三層是臟腑外圍,少陽所主。這樣一層層逐步深入,稱為三陽主表。

等到深入裡層,內臟也分為三層,也是逐步深入,稱為三陰主裡。經絡各有其所,各司其職,邪氣侵入,並不是直接通過經絡,而是超越經絡直接侵入部位,所以只提綱挈領,舉六經十二經脈來說明,這是文字上的權宜之計。兩種說法之所以不同,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