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或問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1)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問:經何十二? 曰:應十二辰數也。曰六而本之三陰三陽者,道生於三,一陰一陽之推也。是故,言六則十二在其中;言十二,則五臟六腑、四體百骸、周身內外所有,無一物不在其中矣。經在人身中,一定而不移,無時而不然。病發於人身,舍經何言哉?昧者不察,但醉生夢死於傷寒傳六經之一語。
六經豈獨傷寒之一病為然哉?病病皆然也。又若小智,則亦知一不知二,舍手而言足,愎彼而迷此;殊不知人身之陰陽,天地之陰陽也。陰陽之在天地,而於其升降往來進退消長之所以然者,可容以一毫智故言哉?手經之陰陽,居人身之半;足經之陰陽,亦居人身之半。若謂傳一半不傳一半,則是一身之中,當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
天下之病傷寒者,不為不多也;曾謂有人如此乎?有則是矣。如曰無之,則是自眯其目,而謂人不見、見不明;不亦大謬乎?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愚者之不及,則亦已矣;道固自若也。大智如舜,聞其好問而好察邇言,用其中於民矣;未聞何過也。
故惟小智,一或過之,非穿則鑿;一鑿與穿,百邪蜂起。道何如哉?雜矣!亂矣!晦塞矣!厄矣!道本乎天,而曰厄矣!天將謂之何?天下可言哉?後學君子,達而明之,上也;未至於達,不厭而勉焉,次也;勉而力不足,寧畫,可也。無若小智焉!不為斯道厄,道之幸也,天之慶也,天下之望,愚之日望也。
問:素靈之言六經,起於中焦手太陰肺、陽明大腸;次足陽明胃、太陰脾;次手少陰心、太陽小腸;次足太陽膀胱、少陰腎;次手厥陰心包、少陽三焦;次足少陽膽、厥陰肝。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傷寒論之言六經,起於太陽、次陽明、次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兩不相同,何也?
曰:六經之在人身,猶六合之在天地;本無終始之可言。素靈之起於手太陰肺,一陰而一陽,手而足,足而手,如此而終於厥陰肝,又復注肺者,蓋以血氣之在經道中,流行而循環,分拆不開,無起止可言;借肺以言始,平人之常也。傷寒論之起於太陽,遍三陽而後歷三陰者,蓋以風寒之中傷人,人是通身四面上下皆當之;其邪亦是如此而皆進。然其進也有漸。
故次第人身外體之軀殼為三重:第一薄外皮膚一重,太陽所主之部位也;第二肌肉一重,陽明之部位也;第三軀殼裡腑臟外匝空一重,少陽之部位也。如此一重一重逐漸而進,三陽主表之謂也。及其進里,裡面內臟亦第為三層;逐層亦是如此而漸上,三陰主裡是也。蓋經是各居其所的;其各該所轄部屬方位之處所,皆拱極而聽命的。
以邪之進也,不由經道而在部位方所上超直而徑進;故但提綱挈領,舉六該十二以為言。病情事實,文字之權宜也。二說之所以不同者,
白話文:
《傷寒論條辨或問》:
問:人體經脈為何分為十二條?
答:這是對應天地十二時辰的數理。而歸納為「六經」(三陰三陽),是因「道」生於三(天地人),再由一陰一陽推演而來。因此,說「六經」時,十二經已包含其中;論十二經,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全身內外所有部分,無一不在其範疇。經脈在人體中固定不移,無時無刻不發揮作用。疾病發生於人體,若不依經脈論述,還能如何解釋?愚昧者不深究,只盲目執著「傷寒傳變僅限六經」的片面之語。
難道只有傷寒病才涉及六經嗎?所有疾病皆然!另有些小聰明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談論手經便忽略足經,固執一端而混淆整體;殊不知人體陰陽即天地陰陽。天地陰陽的升降消長變化,豈能以淺薄見解妄斷?手經陰陽佔人體一半,足經陰陽亦佔一半。若說病邪只傳一半、不傳另一半,豈非意味著人會半身病、半身不病?
天下患傷寒者眾多,可曾見過這般「半病半不病」之人?若有,倒還罷了;若無,便是自欺欺人,如同蒙眼指責他人視而不見,豈非荒謬?孔子言:「道理不明,我知緣由:聰明者過度穿鑿,愚昧者未能領悟。」愚者不足為慮,因道理本自存在。如舜這般大智,尚勤於察納淺近之言以中庸治民,未聞其有過失。
唯獨小智之人,稍一過度,不是穿鑿附會,便是曲解原意;一旦如此,百弊叢生。天道如何?混雜!紊亂!晦暗!困厄!道本源自天,卻遭此扭曲,天意何為?天下還有何可論?後學之士,若能通達明理,最為上乘;若未臻此境,仍應勉力不懈,次之;若力有未逮,寧可止步,亦無不可。切勿效仿小智之人!唯有如此,醫道才不致困厄,此乃天道之幸、天下之福,亦是我這愚人所日夜期盼的。
問:《素問》《靈樞》論六經,始於中焦手太陰肺,依序為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太陰脾、手少陰心、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少陰腎、手厥陰心包、少陽三焦、足少陽膽、厥陰肝,最後由肝貫膈注肺,循環不息;《傷寒論》卻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為序,二者為何不同?
答:人體六經如同天地六合,本無始終之分。《素》《靈》從手太陰肺起,依陰陽手足交替,終至厥陰肝再注肺,意在強調血氣於經脈中循環無端,無起止可言;以肺為始,是平人氣血運行之常態。
《傷寒論》始於太陽,遍歷三陽再入三陰,是因風寒侵人時,邪氣由外而內漸進:人體外殼分三重——最外皮膚屬太陽,次層肌肉屬陽明,內層軀殼與臟腑間空隙屬少陽(三陽主表);邪入裡後,內臟亦分三層漸進(三陰主裡)。經脈各有定位,其統轄部位如眾星拱極,各司其職。
邪氣進犯時,不循經脈而直攻部位,故《傷寒論》提綱挈領,以六經概括十二經,乃因應病情與論述之便。兩者差異在於……(原文未盡,推測為闡述理論角度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