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11)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11)
1.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水蛭。味鹹苦。平。微寒。有毒。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又墮胎。 (陳藏器云:收干蛭當展其身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此物難死,雖加火炙,亦如魚子;煙燻經年,得水猶活。以為楚王之病也。蜀本云:採得用䈽竹筒盛,待乾,又米泔浸一宿後,曝乾,以冬豬脂煎令焦黃,然後用之,勿誤。日華子云:畏石灰。衍義云:畏鹽。)
牡蠣。味鹹平。微寒。無毒。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留熱在關節榮衛、去來不定、煩滿、止汗、止渴、除老血、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泄精、喉痹、咳嗽、心脅下痞熱。 (藥性論云:止盜汗,治溫瘧。)
土瓜根。 (本經王瓜。味苦寒。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別錄。一名土瓜。療諸邪氣熱結。衍義云:其根即土瓜根也。日華子云:土瓜根通血脈,治天行熱疾、酒黃病、壯熱心煩悶。)
漿水。味甘酸。微溫。無毒。主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泄利、消宿食、解煩、去睡、調理腑臟。粟米新熟白花者佳。煎令醋。止嘔噦。 (本經無。別錄鈔。)
甘瀾水;潦水。 (二種本草皆無。)
斗升合。 (律呂之管十二,皆徑三分有奇,空圍九分;而黃鐘長九寸。以之審量而量多少。則其容子谷秬黍千二百為龠,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斗為斛。)
銖分兩。 (以黃鐘之龠平衡而權輕重。則其所容千二百黍,其重十二銖。分其半六銖為分;兩龠二十四銖,計四分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銖則今之四分一釐六毫有奇;分則今之二錢半也。)
方寸匕。 (匕,匙也。古用竹木,今用銅。其制正方一寸。取抄散不落,可重一分。以為一服。寸則以一黍為一分,黃鐘長九十分分之十也。以之審度而度長短。則亦以黃鐘之寸生丈尺。此黃鐘所以為萬事根本。)
㕮咀。 (言搗令大小適中,其粒顆可以咀嚼之而有味也。嘉祐本草謂:凡酒湯膏藥,舊方皆云㕮咀者,謂稱畢搗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細末。此於事殊不允當。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稱兩則不復鈞平。今皆細切之,較略令如㕮咀者,乃得無末而又調和也。)
白話文:
水蛭:味道鹹苦,性平微寒,有毒。主要用於驅散惡血、瘀血,治療閉經,破除血瘕積聚,改善不孕,利於水道通暢,也有墮胎的效果。(陳藏器提到:採收乾燥水蛭時應將其身體伸展拉長,若有卵則須去除。這種生物不易死亡,即使火烤也如同魚卵般頑強;煙燻多年後遇水仍能復活。蜀本記載:採得後用竹筒盛裝,待乾燥後以米泔水浸泡一夜,曬乾後用冬豬油煎至焦黃,方可使用。日華子提到:畏懼石灰。衍義補充:畏鹽。)
牡蠣:味道鹹平,性微寒,無毒。主治傷寒寒熱交替、溫瘧發冷、驚怒氣鬱,清除關節和榮衛系統的滯留熱氣,緩解反覆發作的煩悶、止汗、止渴,清除陳舊血塊,收斂大小腸,止住大小便失禁,治療遺精、喉嚨腫痛、咳嗽以及心脅下的痞熱。(藥性論提到:能止盜汗,治溫瘧。)
土瓜根:(本經稱王瓜,味苦寒,主治消渴、內臟痹痛、瘀血、閉經、寒熱症狀。別錄中又名土瓜,治療各種邪氣熱結。衍義指出其根即土瓜根。日華子稱土瓜根能通血脈,治流行熱病、酒黃病、高熱心煩。)
漿水:味道甘酸,性微溫,無毒。主要調和中氣、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體力、開胃通關、止渴、治霍亂腹瀉、助消化、解煩躁、提神醒腦,調理內臟。以新鮮粟米白花者為佳,煎至發酸可止嘔吐。(本經未載,別錄鈔錄。)
甘瀾水與潦水:(兩種水均未收錄於本草中。)
鬥、升、合:(古代度量衡以十二律管為基準,每管直徑約三分,圓週九分;黃鐘管長九寸。容量單位以一千二百粒黍米為一龠,十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
銖、分、兩:(用黃鐘龠的容量平衡重量。一龠容一千二百粒黍米,重十二銖;六銖為一分,兩龠二十四銖即四分成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一銖約今之0.26克,一分約2.5克。)
方寸匕:(匕即匙,古代用竹木,後改銅製。規格為一寸見方,抄取藥粉不灑落時,重量約一分,為一劑量。長度以一黍為一分,黃鐘管的九十分之十為一寸,由此衍生丈尺單位,黃鐘為度量根本。)
㕮咀:(指將藥材搗至大小適中,顆粒可咀嚼出味道。嘉祐本草提到:古代酒湯膏藥方中的「㕮咀」是將藥材稱重後搗如大豆大小,並篩去細末。但此法不均,因藥材易碎程度不同。現改為切細,模擬㕮咀的顆粒,確保無細末且藥性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