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2)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此條互上條之文以出治。並下二條乃三目也。麻黃甘草杏仁。利氣以散寒。麻黃湯中之選要也。連軺小豆梓皮。行濕以退熱。去瘀散黃之領袖也。薑棗益土為剋制。潦水無力不助濕,軺。本草作翹。翹本鳥尾。以草子析開。其間片片相比如翹得名。軺本使者小車乘馬者。無義。疑誤。
(七十六)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此與上略同而較重。橘子色。言黃之鮮明也。腹微滿。濕不行也。方見前。
(七十七)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十五枚擘),甘草(一兩炙),黃柏(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此承上三條而以發熱出治。然熱既發於外。則里證較輕可知。故解之以梔子柏皮。而和之以甘草。以為退之之輕劑。所謂於寒濕中求之者。蓋亦參酌乎上三條而近取云也。以上四條疑太陽中篇錯簡。當移。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
以上八味藥,用雨水一斗,先煮沸麻黃兩次,去掉浮沫,加入其餘藥材,煎煮至三升藥液,分三次溫服,半天內服完。
這段文字與上一條相互對照以說明治療方法,並接下來的兩條形成三個條目。麻黃、甘草、杏仁能理氣散寒,是麻黃湯中的重要藥物;連翹、赤小豆、梓皮能祛濕退熱,是消除瘀血和黃疸的主要藥材。生薑、大棗健脾以調和藥性,雨水性質輕浮不會助長濕氣。「軺」在本草中寫作「翹」,翹本指鳥尾,因草籽裂開後片片相連如鳥尾而得名,「軺」原指使者的小車,無實際意義,可能是誤寫。
(七十六)傷寒七八天後,皮膚黃如橘子色,小便不通暢,腹部稍感脹滿的,用茵陳蒿湯治療。
此條與上條相似但病情較重。「橘子色」形容黃色鮮明,「腹微滿」是因濕氣停滯。方劑見前文。
(七十七)傷寒患者皮膚發黃且發熱的,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十五枚,掰開)、甘草(一兩,炙)、黃柏(一兩)
以上三味藥,用四升水煮至一升半,去渣後分兩次溫服。
此條承接前面三條,針對發熱症狀提出治療方法。既然熱症表現於外,可知內證較輕,因此用梔子、黃柏清熱,並以甘草調和,作為退熱的輕劑。所謂「從寒濕中求治法」,也是參考前三條的內容而擬定的。
以上四條疑似是《傷寒論》太陽中篇的錯簡,應當調整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