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四 (13)
卷之四 (13)
1.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五
凡九條方無。
少陽主半表半裡。半,不也。不表不里者,隙地也。夫以表實則可汗,裡實則可下,上實則可吐;隙無實可言,故汗下吐皆無其法。而其合併之病,又皆已雜出於太陽、陽明篇中,所以本篇條目少,無可攻之道也。無可攻者,一則界限也;故表裡分先後,自此而終始。然則隙地反當要衝,無治最有關係。謂小柴胡湯為通行套藥,不擇地而可施,豈不悖哉?
(一)少陽之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少,去聲,下皆同。之下,當有「為」字。少陽者,膽經也。其脈起於目銳眥。《靈樞》曰:「足少陽之正,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故又曰:「是動則病口苦。」苦,膽之味也;咽,膽之使也。口苦、咽乾,熱聚於膽也。眩,目旋轉而昏暈也。少陽屬木,木生火而主風,風火扇搖而燔灼,所以然也。
(二)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首句以「攢名」,揭總舉大綱言。三陰篇中如此云云者,皆然。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其支者下胸中,貫膈。肝主目,膽為之合。風為陽而主氣。耳無聞者,風塞則氣塞也;目赤者,風熱則氣昏也;胸滿而煩者,風鬱則膈熱也。少陽本無吐下法,其經又多氣少血;吐下復傷其經,則血愈少而虛;血虛則心虛,所以神識昏亂,怔忡而驚也。
(三)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少陽屬木,故其脈弦;細則欲入里也。譫語者,奪其血液而胃干,故心荒而亂也。胃和,以未至實言;不和,言實也。然上條以風言,風主氣,故禁吐下;此以寒言,寒主血,故禁汗,對舉以示教也。
(四)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少陽之脈:其支者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故病則硬滿,嘔不能食也。往來寒熱,見《太陽上篇》。浮緊為弦;沉緊者,得之寒因也。方見《太陽上》。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此承上文,復以亂治不對,而致變劇者言。與《太陽上篇》第五十二條意同。「以法」即「隨證」之互詞。
(五)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太陽脈浮,陽明脈大;關上乃少陽之部位,故曰三陽合病。但欲眠睡者,熱聚於膽也。目合則汗出者,少陽少血,虛則不與陽和;寐屬陰,故盜出也。
(六)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陽以表言,陰以裡言。能食,真陽勝而表邪散也;不嘔,裡氣和而胃氣回也。陰不受邪可知也。
白話文:
少陽病症脈象和治療方法
少陽病位居半表半裡之間,既非純表,也非純裡,而是介於表裡之間的空隙。如果表證實則可發汗,裡證實則可下瀉,上焦實則可催吐,但此處並無實證可言,故汗、下、吐三法皆無效。而少陽與其他經絡的合併症狀,大多已在太陽、陽明篇中敘述,因此本篇條目較少,缺乏可直接攻治的方法。所謂「無可攻治」,是因為少陽病的界限模糊,表裡症狀先後出現的順序難以界定,故而看似無關緊要的空隙之地,反而成為治療的關鍵。因此,小柴胡湯作為通行套藥,不論病位在哪裡皆可使用,似乎有些矛盾。
(一)少陽病的症狀:口苦、咽乾、目眩。
少陽屬膽經,其經脈起於目外眥(眼角)。《靈樞》記載,足少陽經循行向上至肝,貫通心臟以上部位,沿咽喉至下頷。因此,少陽經氣動則會出現口苦的症狀。「苦」是膽的特性;咽喉是膽經循行的部位。口苦、咽乾,是熱邪聚集於膽經的表現。目眩是指眼睛旋轉而昏暈,因為少陽屬木,木生火而主風,風火相煽則會出現燔灼之症。
(二)少陽中風,兩耳聽不見聲音,眼睛發紅,胸部滿悶煩躁,不可催吐或下瀉,否則會心悸驚恐。
少陽經脈上達頭角,下行至耳後,其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另一支脈下行至胸中,貫穿膈肌。肝主目,膽與肝相合。風屬陽而主氣。耳聾是因為風邪阻塞氣機;目赤是因為風熱導致氣血昏滯;胸悶煩躁是因為風邪鬱結導致膈肌熱盛。少陽本身就沒有催吐下瀉的療法,而且少陽經氣多血少,催吐下瀉會進一步損傷經氣,導致血虛,心氣不足,神志昏亂,心悸驚恐。
(三)傷寒,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可發汗,發汗則會神志不清(譫語),這屬於胃氣失調。胃氣調和則病癒,胃氣不和則煩躁心悸。
少陽屬木,故脈象弦;脈細則表示邪氣欲入裡。譫語是因為血液被奪走,胃氣虛損,導致心神失常。胃氣調和是指病情尚未嚴重到實證,不和則表示已經成實證。上一條以風邪論治,風主氣,故禁吐下;此條以寒邪論治,寒主血,故禁發汗。兩條相對比照,以示教學。
(四)本為太陽病,未能痊癒而轉入少陽,症狀為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進食、往來寒熱,尚未催吐下瀉,脈象沉緊,宜服小柴胡湯。
少陽經脈的支脈下行至胸中,貫穿膈肌,絡屬肝臟和膽經,循行於脅肋部位。其直行部分從鎖骨下、腋下,沿胸部、經過肋骨下緣,故此部位病變會出現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進食的症狀。往來寒熱的症狀在太陽篇中已有論述。脈象浮緊為弦脈,沉緊則為寒邪所致。方劑見太陽篇。
如果已經催吐、下瀉、發汗、針灸,仍出現神志不清,而小柴胡湯的證候也消失了,這就屬於病情惡化,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施治。
此節承接上文,說明治療不當而導致病情加重。與太陽篇第五十二條意思相同,「以法」即指根據具體證候用藥。
(五)三陽(太陽、陽明、少陽)合病,脈象浮大,脈搏在關上(少陽經脈循行部位),患者只想睡覺,閉眼則出汗。
太陽脈浮,陽明脈大,關上是少陽的部位,故稱為三陽合病。只想睡覺是熱邪聚集於膽的表現。閉眼則出汗是少陽氣血不足,陰氣盛則陽氣不能溫煦,睡眠屬陰,故汗液盜出。
(六)傷寒三日,三陽經氣已盡,三陰經將受邪,但患者反而能進食,不嘔吐,這是因為三陰經沒有受邪。
陽指表證,陰指裡證。能進食是因為正氣勝過邪氣,表邪已散;不嘔吐是因為裡氣和順,胃氣恢復正常。因此可以判斷三陰沒有受邪。
(七)傷寒三日,少陽脈細弱,預示病情將要痊癒。
脈細弱指脈象不弦,已表示疾病將要痊癒。
(八)少陽病,將要痊癒時,在寅時至辰時(凌晨3點到上午9點)之間。
寅、卯、辰時是少陽(木)當令的時辰。即使邪氣未被完全清除,痊癒也必然在這個時間段發生,這是自然規律。
(九)傷寒六七日,沒有高熱,但患者煩躁,這是因為表邪已去,入裡造成的。
「去」指表邪已轉移。表示表邪已轉入裡,因此外無高熱,內則煩躁。總而言之,太陽經受邪,傳至陽明,再轉入少陽,陽邪轉入陰,這是風寒之邪,由表而入裡,這是全篇的大意,也是自然規律,也是張仲景臨床經驗的精髓,讀者應該仔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