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四 (14)
卷之四 (14)
1.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五
(七)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小,謂不弦也;已,愈也。
(八)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寅卯辰,少陽木王之時也。邪雖不勝正,解必在乎得其時。道固如此也。外道而言意,豈不謬哉?
(九)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燥煩者,此為陰去,入陽故也。
去,往也。言表邪往而入於裡,所以外無大熱,而內則燥煩也。愚按:太陽中傷,傳陽明,轉少陽,陽去入陰,乃風寒之病,入自表而漸里。通章之大義,斯道之自然,仲景吃緊為人之要旨也。讀者最宜精思熟玩。
白話文:
[辨少陽病脈證與治療第五]
(七)傷寒病症到第三日,若少陽脈變得細小,表示病情即將痊癒。
「細小」指脈象不再緊繃如弦;「痊癒」即病癒之意。
(八)少陽病症好轉的時機,通常在寅時到辰時之間(凌晨3點至上午9點)。
寅、卯、辰時是少陽經木氣旺盛的時段。邪氣雖無法完全壓制正氣,但病症的緩解必然順應天時規律。這是自然的法則。若偏離此理而妄加解釋,豈非謬誤?
(九)傷寒病症歷經六七日後,體表無顯著熱象,患者卻出現燥熱煩躁之症,此為病邪由陰轉入陽分的表現。
「轉入」指表邪深入體內,因此外表無大熱,內部卻顯現燥煩。按個人見解:太陽經受邪後,傳至陽明,再轉至少陽,最後由陽分深入陰分,正是風寒病症由表漸次入裏的過程。此為全篇核心,亦是醫道自然之理,仲景特別強調的關鍵。讀者務必深入思考、細細體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