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4)

1.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五

(七)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小。謂不弦也。已。愈也。

(八)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寅卯辰。少陽木王之時也。邪雖不勝正。解必在乎得其時。道固如此也。外道而言意。豈不謬哉。

(九)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燥煩者。此為陰去。入陽故也。

去。往也。言表邪往而入於裡。所以外無大熱。而內則燥煩也。愚按太陽中傷。傳陽明。轉少陽。陽去入陰。乃風寒之病。入自表而漸里。通章之大義。斯道之自然。仲景吃緊為人之要旨也。讀者最宜精思熟玩。

白話文:

(七)如果傷寒病發作三天,少陽脈象變小,這表示病快要好了。

所謂「小」,是指脈象不再像琴弦一樣繃緊。而「已」,就是痊癒的意思。

(八)少陽病想要好轉的時候,通常是在寅時到辰時這段時間。(也就是早上三點到九點之間)

寅時、卯時、辰時,是少陽之木氣最旺盛的時候。雖然邪氣不一定能戰勝正氣,但病要好轉,必定要配合這個時機。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卻從其他角度來解釋,那不是太荒謬了嗎?

(九)傷寒病發作六、七天,沒有明顯的發高燒,但病人感到乾燥煩躁,這表示體內的陰氣已經衰退,邪氣轉而侵入陽氣的範疇。

「去」是往的意思,這裡指表面的邪氣往身體裡面跑。所以表面沒有發高燒,但內裡卻感到乾燥煩躁。我認為,太陽經受傷後,會傳到陽明經,接著轉入少陽經。陽氣從表面往內進入陰的領域,這是風寒疾病從體表逐漸向內部發展的過程。這是整章的主要含義,也是自然的道理。仲景先生緊抓為人治病的要點,讀者應該仔細思考並反覆玩味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