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五 (1)
卷之五 (1)
1. 卷之五
2.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六
凡九條 方二
陰經皆屬臟,臟病不易治。雖然,治之得其道,則反易愈,由其不似陽經之數於變也。(數,音速。)三陰惟太陰之條目少者,孤臟也。然以大概言之,首尾只病三陽而病者極多。蓋太陽主表,先太陽而病者,常也。天人之自然也。各經之自中鑿說也,無此事理也。且三陽當病之時,得治則愈。又況一入陽明,則不復轉。所以病陰證而病者絕少。臨病切要仔細端詳,不可苟且忽略。謠俗專以交口陰陽,偶爾中傷,執為陰證。下醫又快售,乃習迷而同醉,遂致普通大謬。
(夫以病在三陽,而謂之陽證;病在三陰,而謂之陰證。非甚高遠難知也,而徇俗者,乃膠固執迷而不醒。道之不明有以夫。)
(一)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太陰,脾經也。其脈起於大趾之端,上循膝股內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靈樞曰:是動,則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蓋脾為胃之合。自利益甚者:脾苦濕,病而不能為胃以行其津液,水穀不分也。時腹自痛者:靈樞曰: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入絡腸胃,實則腸中切痛是也。胸下結硬者: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故誤下,則邪反聚其別也。
(二)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四肢,四末也。脾主四末。素問曰:風淫末疾是也。陽微,陽經無邪也。陰澀:太陰統血,血凝氣滯也。長,陽氣勝也。陽主發生,故邪自退,而病欲愈也。
(三)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浮為在表。太陰之脈尺寸俱沉細。今見浮,則邪見還表可知。然浮為風,宜桂枝湯者,以太陰之中風言也。方見太陽上篇。
(四)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自利不渴,濕勝也。太陰濕土,故曰有寒。四逆之輩,皆能燠土以燥濕,故曰溫之也。
(五)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穢腐當去故也。
此條二節:自不能發黃以上,與陽明第四十一條上節同。下節相反。蓋同感異變,而各成一家之證也。然彼以至七八日,反大便硬,為轉陽明。此以至七八日,暴下利,穢腐當去,為脾家實。何也?蓋脾主為胃以行其津液。暴下利則脾得以為胃行其津液矣。所以脾為實,而證為猶系太陰也。彼大便硬者:由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反為約。所以為轉陽明也。然則一脾胃也,而反覆之變不同有如此者。醫之為道,豈可以易易言哉!
白話文:
凡九條方二
陰經都屬於臟腑,臟腑的病不容易治,雖然如此,但如果治療方法得當,反而容易治癒。這是因為陰經不像陽經那樣變化多端。三陰經中,太陰經的病症記載最少,因為脾臟是孤獨的臟腑。但總體來說,大多數病人都是先患三陽經的疾病。這是因為太陽經主司人體外表的衛氣,先從太陽經生病是很常見的,這是天地自然的法則,也是各經脈自身運行的規律,沒有什麼特殊的道理。而且,如果三陽經生病,及時治療就能痊癒。
況且,一旦病邪侵入陽明經,就不會再轉移到其他經脈。所以,單純因為陰證而生病的病人很少。臨病診斷時,一定要仔細觀察,不能馬虎粗心。一些江湖郎中,只憑經驗斷定是陰陽交感受傷,就認為是陰證,一些庸醫也急於求成,於是大家就都迷信這種說法,以至於造成普遍性的錯誤。 (「數」讀作「速」。用病在三陽就說是陽證,病在三陰就說是陰證,這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道理,但那些盲目跟風的人,卻固執己見,冥頑不靈,不肯醒悟,這都是因為醫道不明造成的。)
(一)太陰經生病,會出現腹脹、嘔吐、吃不下東西、腹瀉,而且腹瀉得很厲害,有時腹部會自發性疼痛。如果用瀉下方法治療,腹部下面就會結塊變硬。
太陰經,也就是脾經,其經脈起於大腳趾的末端,向上沿著膝蓋內側、大腿內側,進入腹部,屬於脾臟,絡於胃,上達膈肌,沿著咽喉,連接舌根。靈樞經說:「脾經活動就會舌根強硬,吃東西就嘔吐,胃脘部疼痛,腹部脹滿,全身沉重。」這就是脾臟生病的表現,舌根疼痛,身體不能動彈,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脾臟與胃臟相互配合,腹瀉很厲害,是因為脾臟受困於濕邪,生病了,不能幫助胃臟運行津液,導致水穀不能正常消化吸收。有時腹部自發性疼痛,是因為靈樞經說:「足太陰經的分支,叫做公孫穴,在內踝骨後方一寸處,分支聯繫陽明經,這個分支又絡於腸胃。如果這個部位實證,就會腸道劇烈疼痛。」腹部下面結塊變硬,是因為足太陰經的分支從胃部向上通達膈肌,注入心中,所以錯誤地使用瀉下方法,邪氣就會聚集在這個分支。
(二)太陰經中風,四肢煩躁疼痛,陽氣虛弱,陰氣鬱滯而脈象沉長,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
四肢指四個肢體末端。脾臟主司四肢末端。素問經說:「風邪侵襲肢體末端會導致疾病。」這是指風邪引起的疾病。陽氣虛弱,是指陽經沒有邪氣。陰氣鬱滯,是指太陰經統攝血液,血液凝滯,氣機阻礙。脈象沉長,是指陽氣有回升的趨勢。陽氣主司生髮,所以邪氣自然消退,疾病就會痊癒。
(三)太陰經生病,脈象浮的,可以發汗治療,可以用桂枝湯。
脈象浮,表示邪氣在表。太陰經的脈象通常是沉細的,現在脈象浮,就表示邪氣又回到表層。但浮脈也代表風邪,所以要用桂枝湯,是針對太陰經中風而言。桂枝湯的方劑在太陽經那一篇有記載。
(四)腹瀉但不渴,屬於太陰經證,因為臟腑有寒邪,應該溫補,宜服用四逆湯類藥物。
腹瀉但不渴,表示濕邪較盛。太陰經屬濕土,所以說有寒邪。四逆湯類藥物都能溫暖脾土,乾燥濕邪,所以說應該溫補。
(五)傷寒,脈象浮而緩,手足溫暖,屬於太陰經證。太陰經病邪會導致發黃,如果小便通利,就不會發黃。到了七八天,即使出現暴躁煩熱,腹瀉每天十多次,也會自行停止,因為脾臟實證,穢濁之物應該排出。
這一條分為兩節,從「自不能發黃」以上,與陽明經第四十一條上節相同,下節相反。這是因為感受相同的邪氣,但變化卻不一樣,各自形成了獨特的病證。那裡說到七八天,大便反而堅硬,這是轉入陽明經的表現;這裡說到七八天,暴瀉不止,穢濁之物應該排出,這是脾家實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脾臟主司幫助胃臟運行津液,暴瀉之後,脾臟就能幫助胃臟運行津液了,所以脾臟是實證,但證候還屬於太陰經。
那裡大便堅硬,是因為脾臟不能幫助胃臟運行津液,反而造成便秘,所以轉入陽明經。那麼,同是脾胃,卻有如此不同的反覆變化,醫道豈能輕易而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