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六

(六)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於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三兩。隨前共六兩。余依桂枝湯法。

腹滿時痛者。脾受誤傷而失其職司。故曰屬太陰也。以本太陽病而反下也。故仍用桂枝以解之。以太陰之被傷而致痛也。故倍芍藥以和之。

(七)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一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承上條。而又以胃家本來實者言。本來實者。舊有宿食也。所以實易作而痛速。故不曰陽明而曰大實。例之變也。桂枝加大黃者。因變以制宜也。然曰桂枝加。則補方者。當一例如上文云云。不當載成方。且以本方加也。而用芍藥六兩。水七升。不合數。皆後人之苟用者。當斟酌焉。

(八)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利便。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此承上條。申致戒謹之意。

(九)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亥子醜。太陰所王之三時也。欲解者。正王則邪不勝也。

白話文:

(六)本來是太陽病的,醫生卻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結果導致肚子脹滿,而且會時不時疼痛,這種情況就屬於太陰病。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

桂枝加芍藥湯的配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另外加入芍藥三兩,連同原本的共六兩,其他藥材和桂枝湯的煎煮方法一樣。

肚子脹滿而且時常疼痛,是因為脾臟受到錯誤治療的傷害,失去了它原本的功能,所以說這是屬於太陰病。因為本來是太陽病,卻用了瀉下的方法治療,所以還是要用桂枝來解除太陽病的症狀,因為太陰的脾臟受到傷害導致疼痛,所以加倍用芍藥來調和。

(七)如果肚子脹滿且疼痛劇烈,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

桂枝加大黃湯的配方是: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一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過),生薑(二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擘開)。

將以上六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煎煮,煮到剩三升時,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天三次。

這條是承接上一條,說明是胃腸本來就比較實的情況。本來就比較實,是指腸胃裡原本就有宿食,所以容易脹滿,疼痛也來得快。因此不說這是陽明病,而是說「大實」,這是病情的變化。用桂枝加大黃,是根據病情變化來調整藥方。然而說「桂枝加」,是指在原方基礎上加藥,應該像前面所說的那樣,不應該直接列出整個配方,而且是以原方為基礎加藥。但是這裡用芍藥六兩,用水七升,這些數字不符合常理,都是後人隨意改動的,應該要仔細斟酌。

(八)太陰病發作時,脈搏會比較弱,病人會持續拉肚子。如果必須用到大黃和芍藥等瀉下藥,應該要減少用量,因為病人的胃氣虛弱,容易受到影響。

這條是承接上一條,再次強調要謹慎小心。

(九)太陰病想要好轉的時候,會從亥時到丑時這段時間開始。

亥時、子時、丑時,是太陰當令的三個時辰。說「欲解」,是因為當令時,正氣可以戰勝邪氣。

2.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

凡四十六條方十五

三陰先太陰者。太陰正位中宮。統倉廩也。少陰居下。而先於厥陰者。陰道逆。自下而上也。

(一)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去聲。下皆同。少陰。腎經也。脈微細者。少陰居於極下。其脈起於小趾之下也。靈樞曰是主所生病者。嗜臥。但欲寐。嗜臥也。蓋人肖天地。天地之氣。行於陽則闢而曉。行於陰則闔而夜。故人之氣。行於陽。則動而寤。行於陰。則靜而寐。然則病人但欲寐者。邪客於陰故也。

(二)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熱。邪在表也。脈沉。少陰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發熱。故曰反也。以邪在表不在裡。故用麻黃以發之。以其本陰而標寒。故用附子以溫之。細辛辛溫。通於少陰。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專經而嚮導也。

(三)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口中和。謂不燥不渴。里無熱也。少陰之脈。貫脊。脊。背呂也。背字從北從肉。北。天地之陰方也。北肉為背。人身背陰之處也。陽脈在背。根陰之義也。經傳謂背為陽者。其猶謂桂枝發汗。與夫歷家謂月行速之意歟。

腎居北方。其行屬水。生於天一。故曰少陰。然則陰寒湊於少陰。宜乎背惡寒而他處不惡也。灸之以火者。火能助陽而陰自消也。主之以附子者。附子溫經而寒自散也。人參甘寒。補其氣以扶陽於生。芍藥酸平。收其陰而為陽之附。茯苓甘淡。淡以利竅。逐水以消陰。甘以入心。

順火以從陽。術味甘苦。苦以燥濕。制水而燠土。甘以益脾。和中而固本也。

(四)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煩者。少陰之脈循喉嚨。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也。自利者。腎氣實。水無制也。虛故引水自救。釋上文之渴也。白。寒色也。病形悉具。以其本病之口燥舌乾言也。小便白者。至末。反覆申明上文。所以曉人。勿認煩渴為熱以致誤之意。

(五)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陰陽俱緊。傷寒也。傷寒不當有汗。故謂汗為反出。亡與無同。古字通用。無陽者。汗乃血之液。陰主血。寒為陰而傷血。陰邪湊於少陰。陰盛矣。故謂無陽以為之衛護。而汗所以反得自出也。咽痛者。少陰之脈循喉嚨也。其臟屬水。所以不惟咽痛。而復吐利。水無制也。

白話文:

凡四十六條方十五

少陰在三陰之中位居最下,卻能先於厥陰發病,這是陰氣逆行,由下向上侵犯的緣故。

(一)少陰病的症狀是脈象微細,只想睡覺。

少陰屬腎經,脈象微細是因為少陰經位於身體最下部,脈氣始於小趾之下。《靈樞》說,少陰經病變的人會嗜睡,只想睡覺。人體如同天地,天地之氣順應陽氣則開明活躍,順應陰氣則閉合沉靜。所以人體之氣順應陽氣則活動清醒,順應陰氣則靜止睡眠。因此病人只想睡覺,是陰邪侵犯人體陰氣的緣故。

(二)少陰病初期,反而發熱,脈象沉細,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麻黃附子細辛湯組成: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

用法: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先煎麻黃,煎至減去二升,去上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發熱是邪氣在表,脈沉是少陰經位於身體內部。邪氣在表卻發熱,所以說是「反」。因為邪氣在表不在裡,所以用麻黃發散邪氣;因為少陰屬陰且寒,所以用附子溫煦陽氣;細辛辛溫,能通達少陰經,用它來輔助主藥,是因為它專走少陰經,可以引導藥力。

(三)少陰病,發病一到兩天,口中不幹不渴,背部惡寒,應該灸治,用附子湯治療。

附子湯組成:附子(二枚,去皮切成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用法:以上五味藥,用水八升,煎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口中不幹不渴,是指不乾燥不口渴,表示內部沒有熱邪。少陰經的經脈貫穿脊椎,脊椎就是背部。背部屬陰,人體背部是陰氣聚集的地方。陽脈在背,這是陰陽相根相生的道理。經書上說背部屬陽,這就像桂枝發汗,以及歷法家認為月亮運行很快的意思一樣(比喻用詞,並非嚴格的醫學解釋)。

腎臟位於北方,五行屬水,生於天一(指一元之始),所以稱為少陰。因此陰寒之邪聚集在少陰經,所以背部惡寒而其他部位不惡寒。用灸法治療,是因為火能助陽氣,陰邪自然消退;用附子治療,是因為附子能溫通經脈,寒邪自然散去。人參甘寒,補益元氣以扶助陽氣;芍藥酸平,收斂陰氣,輔助陽氣;茯苓甘淡,淡能利竅,排除水濕以消散陰邪,甘能入心,順應火性以助陽氣;白朮味甘苦,苦能燥濕,控制水濕以溫暖脾土,甘能益脾,和中氣以固本。

(四)少陰病,想吐但吐不出來,心煩,只想睡覺,五到六天,大便溏瀉而且口渴,這是屬於少陰病,因為虛弱所以身體自行引水來救急。如果小便顏色發白,少陰病的症狀就都齊全了。小便發白,是因為下焦虛寒,不能控制水液,所以小便顏色發白。

想吐但吐不出來、心煩,是因為少陰經脈循行於喉嚨,它的分支從肺臟出來絡於心臟,注入胸中。大便溏瀉,是因為腎氣充盛,水液失控。虛弱所以自行引水來救急,解釋了口渴的原因。白色是寒邪的顏色。病症齊全,是指它具有口乾舌燥等本病的症狀。小便發白,在文章最後反覆強調前面內容,目的是讓讀者明白,不要誤把煩渴當作熱證而導致治療錯誤。

(五)病人脈象陰陽俱緊,反而出汗,這是陽氣虛脫,屬於少陰病,通常會伴隨咽喉疼痛,而且嘔吐腹瀉。

陰陽俱緊,是傷寒的表現。傷寒不應該出汗,所以說汗出是反常的。亡與無同義,古字通用。陽氣虛脫,汗液是血液的精華,陰主血,寒邪屬陰,傷及血液,陰邪聚集在少陰,陰盛了,所以說陽氣虛脫,以至於汗液反而能自行排出。咽喉疼痛,是因為少陰經脈循行於喉嚨,少陰屬水,所以不只咽喉疼痛,而且嘔吐腹瀉,因為水液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