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1)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
(七十)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此承上條而言。即使不大便。而脅下硬滿在。若有嘔與舌苔。則少陽為多。亦當從小柴胡。上焦通。硬滿開也。津液下。大便行也。百體皆受氣於胃。故胃和則身和。汗出而病解。方見太陽上。
(七十一)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以太陽陽明言。謂須太陽罷。方可治陽明之意。
(七十二)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屬土。其主水穀。少陽屬木。其主風。風主飧泄。故知下利可必也。陽明脈大。少陽脈弦。不負。謂大而不弦。無相勝負而相得也。失。得之反也。謂弦則木剋土。不大則土受木賊。少陽勝而陽明負。為不相得。猶言不宜也。滑主食。數主熱。宿食可知也。大承氣湯者。陳宜推。所以通因通用也。
(七十三)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甚。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陽明主胃。胃主肌肉而通竅於口。不仁。胃不正而飲食不利便。無口之知覺也。然則腹滿身重。不仁譫語。陽明也。靈樞曰。足少陽之正。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故又曰。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垢亦塵也。遺尿。太陽膀胱不約也。
故曰三陽合病。五合之表裡俱傷也。發汗則偏攻太陽。邪並於陽明。而譫語益甚。下則偏攻陽明。不惟陰虛。而陽亦損。故手足逆冷。而額上生汗。生。不流也。是則汗下皆不可也。自汗者邪遍三陽。熱搏五合。衛疏而表不固。榮弱而里不守也。夫汗下既皆不可。和之於少陽。
則亦偏於一而非所宜。是故白虎者。能解秋而徹表裡之熱。所以又得為三陽通該之一解也。然病屬三陽。治又不從陽明。而類陽明篇者。一則陽明居多。二則陽明屬土。土者萬物之所歸。而病之吉凶生死機焉。所以歸重於陽明而入其類例。此又叔和之深意也。方見太陽下。
(七十四)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上為。去聲。此揭下文三條之總。濕以汗發不對言。詳見痙濕暍篇中。里以黃言。不可下者。里非表裡之裡也。寒濕中求之。以下文三條言也。
(七十五)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枚去皮尖),連軺(二兩連翹根也),大棗(十二枚劈),生薑(一兩切),甘草(一兩炙),生梓白皮(一升切)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
(七十)陽明病,若出現脅下硬滿、不大便且嘔吐、舌上有白苔的症狀,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因上焦氣機暢通後,津液得以下行,胃氣因而調和,身體會微微出汗而病解。
此承接上條,即使不大便,但脅下仍有硬滿,若同時伴隨嘔吐與舌苔,則多屬少陽病範疇,仍應以小柴胡湯治療。上焦通暢後,硬滿消除;津液下行,則大便通暢。全身機能皆依賴胃氣滋養,故胃氣調和則身體自然恢復,病邪隨汗出而解除。小柴胡湯方見前文太陽篇。
(七十一)太陽與陽明併病,若太陽病症狀已消退,僅剩潮熱、手足微微汗出、大便困難且譫語,應以大承氣湯攻下,即可痊癒。
此條強調須待太陽病症完全消退後,才能針對陽明病治療。
(七十二)陽明與少陽合病時,通常會出現下利症狀。若脈象未顯示陽明受剋(如陽明脈大而不見少陽脈弦),稱為「順」;反之若脈象顯示木剋土(如少陽脈弦而陽明脈弱),則為「負」,代表病情不利。若脈滑而數,表示體內有宿食積滯,應以大承氣湯攻下。
陽明屬土主水穀消化,少陽屬木主風氣。風氣易致腹瀉,故下利為合病典型症狀。「不負」指陽明脈大而無少陽脈弦,表示兩經並未相剋;「負」則指少陽脈弦過盛或陽明脈弱,象徵木剋土。脈滑數反映宿食化熱,故需用大承氣湯通腑瀉熱。
(七三)三陽合病時,症狀包括腹部脹滿、身體沈重難以翻身、口舌麻木、面色污垢、譫語遺尿。此時若發汗會加重譫語;若攻下則導致額頭冷汗、手足冰冷;若自汗不止,宜用白虎湯治療。
陽明主胃,胃氣失調則口舌無知覺;少陽經循行面部,故面垢為其症;遺尿屬太陽膀胱失約。三陽合病時,汗法偏攻太陽反使邪聚陽明,下法則損陰傷陽,唯自汗者為熱邪瀰漫三陽,需以白虎湯清熱。此條歸類於陽明篇,因陽明為病機關鍵,且土為萬物所歸,故治法雖涉三陽,仍以陽明為重。白虎湯方見太陽篇。
(七四)傷寒發汗後出現身目發黃,是因寒濕滯留體內未解。此時不可攻下,須從寒濕角度治療(詳見下文三條說明)。
此條為下文寒濕發黃的總綱,強調發黃非陽明裡實,故禁用下法,需針對寒濕調治。
(七五)傷寒熱邪瘀滯體內導致發黃,可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枚(去皮尖)、連軺二兩(即連翹根)、大棗十二枚(剖開)、生薑一兩(切)、甘草一兩(炙)、生梓白皮一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