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0)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
猶之反被胃家之約束。而受其制。故曰其脾為約也。麻子杏仁。能潤乾燥之堅。枳實厚朴。能導固結之滯。芍藥斂液以輔潤。大黃推陳以致新。脾雖為約。此之疏矣。
(六十二)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越。散也。頭汗。瘀熱。發黃。皆見太陽篇。茵陳逐濕鬱之黃。梔子除胃家之熱。大黃推壅塞之瘀。三物者苦以泄熱。熱泄則黃散也。
(六十三)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合。應也。赤。熱色也。陽明之脈起於鼻。胃熱上行。面應赤色。攻則亡津液。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
(六十四)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無汗。小便不利。則濕停。懊憹。濕停熱鬱也。所以知黃必發也。
(六十五)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之脈。循髮際。至額顱。故被火熱甚。汗出額上也。黃。火迫土也。
(六十六)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血室。頭汗。期門。皆見太陽篇。陽明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血室之脈。起於氣街。上行至胃中而散。所以婦人熱入血室。則似結胸而譫語。陽明熱入血室。則亦譫語下血。男順女逆。道則同也。故亦刺期門。
(六十七)陽明病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喜忘。好忘前言往事也。志傷則好忘。然心之所之謂志。志傷則心昏。心昏則血滯。所以知必有蓄血也。大便反易。血主滑利也。黑血色也。方見太陽上篇。
(六十八)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表謂無太陽。里謂胃不實。雖脈浮數。可下者久也。合熱。謂數陽不退。熱亦應未除也。善飢。猶言快飢也。不大便有瘀血。大意與血證反覆略同。此疑太陽篇錯簡。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抵當下之。數仍不退。熱未除也。利不止。所以知協熱必便膿血也。
(六十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潮熱。少陽陽明之涉疑也。大便溏。小便自可。胃不實也。胸脅滿不去。則潮熱仍屬少陽。明矣。故須仍從小柴胡。方見太陽上。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
胃的功能約束了脾,使脾受其控制,因此稱為「脾約」。麻子仁、杏仁能潤澤乾燥堅硬的腸道;枳實、厚朴能疏通固結的滯氣;白芍收斂津液以助滋潤,大黃則能排出陳舊物質、促進新陳代謝。脾雖受約束,但此方可疏解。
(六十二)患陽明病時,若發熱且出汗,表示熱邪已外散,不會發黃。但若只有頭部出汗,頸部以下無汗,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熱邪鬱結在體內,身體必定會發黃,可用「茵陳蒿湯」治療。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破開)、大黃(二兩)
將三味藥材加水一斗,先煮茵陳至水量減少六升,再加入梔子、大黃煮至剩三升,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服用後小便應會通暢,尿液呈深紅色如皂角汁,隔夜後腹部脹滿減輕,黃疸隨小便排出。
「熱越」指熱邪外散。「頭汗」「瘀熱」「發黃」等症狀在太陽篇也曾提及。茵陳能清除濕鬱所致的黃疸,梔子可祛除胃熱,大黃則能疏通壅塞的瘀滯。三者皆味苦而洩熱,熱邪消散則黃疸消退。
(六十三)陽明病患者,臉色發紅時不可用瀉下法,否則必定發熱、膚黃且小便不通。
「面合赤色」指臉色因熱而發紅。陽明經脈起於鼻,胃熱上行,面部會顯現紅色。若誤用攻下法,會使津液耗損,導致發熱、膚黃和小便不利。
(六十四)陽明病患者,若無汗且小便不通,心中煩悶不安,身體必會發黃。
無汗與小便不利代表濕邪停滯,煩悶不安則是濕熱鬱結的表現,因此可預見會出現黃疸。
(六十五)陽明病患者,若誤用火療法,致使額頭微微出汗且小便不通,必定發黃。
陽明經脈循行至額頭,火熱之邪逼迫津液上衝,故僅額頭出汗。黃疸是因火熱逼迫脾土(中焦濕熱)所導致。
(六十六)陽明病患者出現便血、胡言亂語,這是熱邪侵入血室的症狀。若僅頭部出汗,可針刺期門穴,根據實證瀉之,使全身微微汗出即能痊癒。
血室、頭汗、期門穴等概念皆見於太陽篇。陽明經脈下行至腹部,而血室之脈亦起於氣街(腹股溝部位),與胃氣相連。婦女熱入血室會出現類似結胸證的譫語,陽明熱入血室則有譫語和便血。雖男女病機順逆不同,但治療原則相同,故同樣針刺期門穴。
(六十七)陽明病患者若容易忘事,體內必有瘀血。這是因為長期瘀血阻滯,導致心神昏聵而健忘。雖然大便乾硬,卻反而容易排出,且顏色深黑,宜用「抵當湯」瀉下瘀血。
「喜忘」指經常忘記事情。心神受損則記憶力衰退,瘀血滯留會使心神昏沈。大便反易排出是因瘀血有潤滑作用,黑色則是瘀血的表現。此方見於太陽上篇。
(六十八)若患者無明顯表證或里證,發熱七八日後,即使脈象浮數,仍可用瀉下法。若瀉下後脈數不減,且合併內熱,則會食慾旺盛易飢。若六七日不大便,表示有瘀血,宜用「抵當湯」。
「無表裡證」指既無太陽表證,也無明顯胃實證。脈浮數且久病者可考慮瀉下。若瀉下後脈數未解,代表熱邪未除;食慾旺盛卻不大便,則為瘀血作祟。此條文可能為太陽篇誤入陽明篇。
若瀉下後脈數仍不解且腹瀉不止,勢必因熱邪而出現膿血便。
(六十九)陽明病患者若發潮熱,大便溏軟、小便正常,且胸脅滿悶未消,宜用「小柴胡湯」治療。
「潮熱」可能涉及少陽與陽明證的混淆。但大便溏軟、小便正常表示並非胃實證,胸脅持續脹滿則顯示潮熱仍屬少陽範疇,故仍應以小柴胡湯處理。此方見於太陽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