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四 (9)
卷之四 (9)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
(五十二)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滿。胃實也。逆溢則喘。越出。謂枉道而出也。表虛。津液越出也。裡實。大便難也。
(五十三)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此疑三陰篇錯簡。
(五十四)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眩。風旋而目暈也。風。故不惡寒。能食。咳。逆氣。咽門。胃之系也。胃熱而氣逆攻咽則咳。痛。咽傷也。
(五十五)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法多汗。言陽明熱鬱肌肉。腠理反開。應當多汗。故謂無汗為反也。無汗則寒勝。而腠理反秘密。所以身如蟲行皮中狀也。久虛寒勝。則不能食。胃不實也。
(五十六)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此亦寒勝。故小便利。嘔。手足厥。手足為諸陽之本。三陽皆上頭。故手足厥者。必苦頭痛也。
(五十七)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下之。外有熱。外者外散也。故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者。雖不結胸。而膈中則鬱煩也。頭汗見太陽上。方見太陽中。
(五十八)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漱。音瘦。口為胃竅。胃熱則口燥。漱水不欲咽者。陽明血氣俱多。雖燥不渴也。衄者。以血氣俱多。而脈起於鼻。故熱甚則血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五十九)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浮。因於風也。風為陽。所以證如此也。
(六十)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芤。俗讀丘。浮為氣上行。故曰陽。芤為血肉損。故曰陰。胃中生熱者。陰不足以和陽。津液干而成枯燥也。陽絕即亡陽之互詞。此上二條疑錯簡。
(六十一)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為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麻仁丸方
麻子(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斤去皮),杏仁(一斤去皮尖熬研脂)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數。音朔。趺陽。胃脈也。其脈在足趺上動脈處。去陷谷三寸。又曰衝陽。一名會元。浮為盛陽。故主胃強。澀為陰虛。故小便數。約。約束也。胃為脾之合。脾主為胃以行其津液。胃強則脾弱。脾弱。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四布。使其得以偏滲於膀胱。為小便數。大便乾而胃實。
白話文:
**(五十二)**傷寒四五天,脈象沉而呼吸急促、胸悶脹滿。脈沉表示病邪在體內,反而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導致體內津液大量流失,造成大便困難,呈現表虛裡實的狀態。如果持續這種情況,久了就會出現胡言亂語。
脹滿,是胃裡實熱的表現。氣逆上衝就會引起喘。津液外流,是指不該從這個途徑出去卻流失了。表虛,是指津液外泄。裡實,是指大便困難。
**(五十三)**脈象浮而緩慢,表示體表有熱,體內有寒,出現腹瀉且瀉出未消化食物的情況,可以用四逆湯治療。如果胃中虛冷,不能吃東西,喝水就會想吐。
這條可能是三陰篇的錯簡。
**(五十四)**陽明病,只有頭暈而沒有怕冷的感覺,因此能吃東西並且會咳嗽。這種人一定會喉嚨痛;如果沒有咳嗽,就不會喉嚨痛。
眩,是指風邪導致頭暈眼花。因為是風邪,所以不會怕冷。能吃東西,咳嗽,是氣往上逆的表現。咽喉,是胃的通道。胃有熱,氣逆上衝到咽喉就會引起咳嗽,咽喉因此受傷就會疼痛。
**(五十五)**陽明病,按理說應該多汗,但反而沒有汗,身體感覺像有蟲子在皮膚下爬行一樣,這是因為身體長期虛弱的緣故。
按理說應該多汗,是指陽明熱邪鬱積在肌肉裡,毛孔應該打開並流汗。所以說沒汗反而不正常。沒汗表示寒邪勝過熱邪,毛孔反而閉合,所以身體才會感覺像有蟲子在皮膚下爬行。長期虛弱加上寒邪勝過熱邪,就會不能吃東西,導致胃氣不足。
**(五十六)**陽明病,反而沒有汗而且小便頻繁,兩三天後出現嘔吐、咳嗽、手腳冰涼的情況,一定會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腳冰涼,就不會頭痛。
這也是寒邪勝過熱邪的表現,所以小便頻繁。嘔吐,手腳冰涼,手腳是陽氣的根本,三陽經脈都上達頭部,所以手腳冰涼的人一定會頭痛。
**(五十七)**陽明病,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結果體表仍然有熱,手腳溫暖,沒有胸部結硬的情況,但是心中煩悶不安,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只有頭部出汗,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
瀉下治療後,體表仍有熱,是因為熱邪只是向外散開,所以手腳溫暖,沒有胸部結硬。心中煩悶,表示雖然沒有胸部結硬,但胸膈中還是鬱悶煩躁。頭汗出現在頭部,和太陽病位置不同。
**(五十八)**陽明病,口乾舌燥,只想漱口不想吞下去,這種情況一定會流鼻血。
漱,讀音同「瘦」。口是胃的開竅處。胃有熱就會口乾舌燥。只想漱口不想吞下去,是因為陽明經的氣血很旺盛,雖然口乾,但身體並不缺水。流鼻血,是因為氣血旺盛,而鼻子的脈絡又與氣血相連,所以熱盛就會導致血妄行,從鼻子流出來。
**(五十九)**脈象浮,發熱,口乾,鼻子乾燥,能吃東西,這種情況就會流鼻血。
脈浮,是因為風邪引起的。風邪屬於陽邪,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
**(六十)**脈象浮而中間空虛,浮表示陽,空虛表示陰。浮脈和空脈同時出現,表示胃中產生熱邪,但陽氣卻要衰竭了。
空脈,通俗讀法為「丘」。浮脈表示氣往上行,所以屬陽。空脈表示血肉損傷,所以屬陰。胃中產生熱邪,是因為陰液不足,無法調和陽氣,導致津液乾枯。陽氣衰竭,就是亡陽的另一種說法。這兩條(五十九、六十)可能是錯簡。
**(六十一)**足背上的脈象(趺陽脈)浮而澀,浮表示胃氣強盛,澀表示小便頻繁。浮脈和澀脈同時出現,表示大便困難,這是因為脾氣受到約束的緣故,可以用麻仁丸治療。
麻仁丸的配方:
麻子(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斤,去皮)、杏仁(一斤,去皮尖,熬過研成油脂狀)。
將以上六種藥材研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調成藥丸,如桐子大小。每次用開水送服十丸,一天三次,可以逐漸增加劑量,以身體能接受為度。
數,讀音同「朔」。趺陽脈,是胃的脈象。它的位置在腳背上的動脈處,距離陷谷穴三寸,也叫做衝陽,又名會元。浮脈表示陽氣旺盛,所以主胃氣強。澀脈表示陰虛,所以小便頻繁。約,是約束的意思。胃與脾相合。脾的功能是幫助胃將津液輸送到全身。胃氣強,脾就虛弱。脾虛弱,就不能幫助胃將津液輸送到全身,而使津液偏滲到膀胱,導致小便頻繁,大便乾燥,胃裡實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