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4)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

(十六)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陰寒吐利。法當厥逆者。以無陽也。手足不逆冷。則陽自若而脾胃和。故以熱為反發者。婉詞也。然陽自若。則陰為有制。脾胃和。則五臟六腑皆得以受其氣而生也。灸之者。以其有可生之道。所以通其經以遂其生也。

(十七)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陰盛則陽竭。故曰不治。

(十八)少陰病。吐利。燥煩。四逆者。死。

陰寒吐利而至於燥煩。津液內亡。而成枯竭也。加之四肢厥逆。脾土敗絕也。

(十九)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頭眩。俗謂昏暈是也。諸陽在頭。然則下利止而頭眩者。津液內亡。而陰已虛竭。陽無依附。浮越於外。而神氣散亂。故時時自冒也。

(二十)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四肢溫和為順。故以厥冷為逆。不順也。踡。不伸也。陰主屈故也。諸證具見而脈又不至。則陽已先絕。可知矣。不煩而躁。孤陰亦欲自盡也。

(二十一)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呼吸氣也。嘆聲曰息。言嘆息之聲。高而散漫。無接續生息之意。蓋陽氣欲絕。故其聲息如此。

(二十二)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脈微沉細。但欲臥。少陰之本病也。汗出而不作煩熱。無陽也。欲吐。經中之邪不退也。自利。臟病進也。更復煩躁不得臥寐者。陽欲絕而擾亂不寧也。

(二十三)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無里證。謂不吐利燥煩嘔渴也。以無里證。而表又不見。故用附子以佐麻黃。雖曰微發汗。而用甘草以易細辛。蓋亦和解之意也。

(二十四)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本欲寐。反心中煩不得臥者。風邪客於裡。熱甚而里不和也。黃連黃芩。清膈。以除風擁之裡熱。雞黃阿膠。和血。以益不足之真陰。然阿膠者。黑驢皮之膏液也。故能逐陰經之邪風。雞黃者。巽木禽之誕卵也。故能定邪風於少陰。芍藥下氣以和陰。所以為少陰風熱之佐使也。

(二十五)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十六) 少陰病,病人有嘔吐、腹瀉,但手腳不是冰冷,反而發燒,這種情況不會死。如果把脈摸不到脈搏,就用艾灸在少陰穴位灸七壯。

嘔吐腹瀉,是因為陰寒太盛,照理來說應該會出現手腳冰冷的厥逆現象,這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的緣故。如果手腳不是冰冷,代表陽氣還算正常,脾胃功能也還協調。所以說發燒是「反發」,是一種婉轉的說法。但只要陽氣還算正常,陰氣就會受到控制;脾胃功能協調,五臟六腑就能得到滋養而維持生命。會用艾灸治療,是因為這種情況還有康復的可能,所以要疏通經絡,幫助身體恢復生機。

(十七) 少陰病,病人怕冷、身體蜷縮、腹瀉,而且手腳冰冷,這種情況就沒辦法醫治了。

這是因為陰氣太盛,陽氣衰竭,所以說無法醫治。

(十八) 少陰病,病人有嘔吐、腹瀉,而且煩躁不安、手腳冰冷,這種情況會死亡。

陰寒太盛導致嘔吐腹瀉,又進一步出現煩躁,這是因為體內津液嚴重流失,身體枯竭。再加上四肢冰冷,代表脾胃功能已經完全衰敗。

(十九) 少陰病,腹瀉停止後卻出現頭暈,而且常常覺得眼前昏暗,這種情況會死亡。

頭暈,也就是俗稱的昏暈。陽氣主要集中在頭部,如果腹瀉停止後反而出現頭暈,代表體內津液已經嚴重流失,陰液虛竭,陽氣沒有依附,就會浮越到體外,導致神氣渙散,所以會常常覺得眼前昏暗。

(二十) 少陰病,病人四肢冰冷、怕冷、身體蜷縮、脈搏摸不到,而且不煩躁卻躁動不安,這種情況會死亡。

四肢溫暖是正常的現象,手腳冰冷代表氣血不順。身體蜷縮,代表無法伸展,這是因為陰氣主收縮的緣故。各種症狀都出現了,而且脈搏也摸不到,代表陽氣已經衰竭。不覺得煩躁卻躁動不安,代表陰氣也要耗盡了。

(二十一) 少陰病,發病六七天,呼吸時氣息高亢,這種情況會死亡。

這裡的「息」指的是呼吸的氣息。如果呼吸聲高亢散漫,沒有綿延不絕的感覺,代表陽氣即將耗盡,所以呼吸才會這樣。

(二十二) 少陰病,脈搏微弱、沉細,只想躺著,而且會流汗、不煩躁、想吐,到了五六天又開始腹瀉,而且出現煩躁、無法入睡,這種情況會死亡。

脈搏微弱、沉細,只想躺著,這是少陰病的基本症狀。流汗卻不覺得煩熱,代表陽氣不足。想吐,代表體內的邪氣還沒有消退。開始腹瀉,代表病邪已經從經絡進入臟腑。如果又出現煩躁、無法入睡,代表陽氣即將耗盡,體內陰陽失調,無法安寧。

(二十三)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來微微發汗。因為發病兩三天,沒有出現腹瀉、嘔吐等裡證,所以可以用微發汗的方式治療。

麻黃附子甘草湯的配方是:麻黃二兩、炙甘草二兩、炮附子一枚(去皮)。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七升,先煮麻黃,煮開後去掉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至三升後去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這裡的「無里證」指的是沒有嘔吐、腹瀉、煩躁、口渴等症狀。因為沒有裡證,也沒有表證,所以用附子來輔助麻黃,雖然說是微微發汗,但用甘草來代替細辛,也有調和的意思。

(二十四)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以上,感覺心中煩悶、無法入睡,可以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

黃連阿膠湯的配方是: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蛋黃兩個、阿膠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五升,先煮黃連、黃芩、芍藥,煮至兩升後去渣,再放入阿膠,融化後稍冷,放入雞蛋黃攪拌均勻,溫服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少陰病本來應該是想睡覺的,反而心中煩悶、無法入睡,代表風邪侵入體內,熱邪太盛導致裡證不和。黃連、黃芩能夠清除胸膈的熱邪,去除體內的熱。雞蛋黃、阿膠能夠滋養血液,補充陰液的不足。阿膠是黑驢皮熬製的,能夠祛除陰經的邪風。雞蛋黃是巽木(風)所生的禽卵,能夠平定少陰經的邪風。芍藥能夠降氣,調和陰氣,所以是治療少陰風熱的輔助藥。

(二十五) 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脈搏沉伏,可以用附子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