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
(十六)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陰寒吐利。法當厥逆者。以無陽也。手足不逆冷。則陽自若而脾胃和。故以熱為反發者。婉詞也。然陽自若。則陰為有制。脾胃和。則五臟六腑皆得以受其氣而生也。灸之者。以其有可生之道。所以通其經以遂其生也。
(十七)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陰盛則陽竭。故曰不治。
(十八)少陰病。吐利。燥煩。四逆者。死。
陰寒吐利而至於燥煩。津液內亡。而成枯竭也。加之四肢厥逆。脾土敗絕也。
(十九)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頭眩。俗謂昏暈是也。諸陽在頭。然則下利止而頭眩者。津液內亡。而陰已虛竭。陽無依附。浮越於外。而神氣散亂。故時時自冒也。
(二十)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四肢溫和為順。故以厥冷為逆。不順也。踡。不伸也。陰主屈故也。諸證具見而脈又不至。則陽已先絕。可知矣。不煩而躁。孤陰亦欲自盡也。
(二十一)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呼吸氣也。嘆聲曰息。言嘆息之聲。高而散漫。無接續生息之意。蓋陽氣欲絕。故其聲息如此。
(二十二)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脈微沉細。但欲臥。少陰之本病也。汗出而不作煩熱。無陽也。欲吐。經中之邪不退也。自利。臟病進也。更復煩躁不得臥寐者。陽欲絕而擾亂不寧也。
(二十三)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無里證。謂不吐利燥煩嘔渴也。以無里證。而表又不見。故用附子以佐麻黃。雖曰微發汗。而用甘草以易細辛。蓋亦和解之意也。
(二十四)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本欲寐。反心中煩不得臥者。風邪客於裡。熱甚而里不和也。黃連黃芩。清膈。以除風擁之裡熱。雞黃阿膠。和血。以益不足之真陰。然阿膠者。黑驢皮之膏液也。故能逐陰經之邪風。雞黃者。巽木禽之誕卵也。故能定邪風於少陰。芍藥下氣以和陰。所以為少陰風熱之佐使也。
(二十五)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第七篇:辨別少陰病的脈象與症狀及治療方法
(十六)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腹瀉,但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的,不會死亡。如果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可以在少陰經的穴位灸七壯。
陰寒引起的嘔吐和腹瀉,按理說應該伴有四肢冰冷,這是因為陽氣不足。如果手腳不冷,說明陽氣還在,脾胃機能正常。因此,發熱反而是好現象,但這只是委婉的說法。陽氣充足,陰寒就能受到控制;脾胃調和,五臟六腑都能獲得營養而維持生命。進行灸法是為了幫助疏通經絡,促進生機。
(十七)少陰病患者,怕冷、身體蜷縮、腹瀉且手腳冰冷,情況危重難以治療。
陰寒極盛導致陽氣衰竭,因此無法治癒。
(十八)少陰病患者,嘔吐、腹瀉、煩躁不安且四肢冰冷的,預後不良。
陰寒引發嘔吐、腹瀉後,病情加劇到煩躁不安的地步,說明體內津液耗盡,身體機能枯竭。再加上四肢冰冷,代表脾臟功能完全衰竭。
(十九)少陰病患者,腹瀉停止但出現頭暈,並且時常感到昏沈的,預後不良。
頭暈就是俗稱的昏眩。人體的陽氣匯聚於頭部,因此腹瀉停止後反而頭暈,說明津液已經流失,陰氣虧虛,導致陽氣失去依附而浮散於外,神志不清,所以時常昏沈。
(二十)少陰病患者,四肢冰冷、怕冷、身體蜷縮,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且雖不煩躁但表現出躁動不安的,預後不良。
四肢本該溫暖才是正常,冰冷則屬於異常。身體蜷縮是陰寒主導的表現。如果所有這些症狀都出現,脈搏又消失,說明陽氣已經斷絕。不煩躁但躁動不安,代表僅存的陰氣也即將耗盡。
(二十一)少陰病患者,發病六七天後,如果呼吸短促且散亂,預後不良。
「息」指的是呼吸。《內經》說呼吸之氣發為聲音,如果喘息的聲音高而散亂,沒有連續的節奏,說明陽氣即將斷絕,因此呼吸呈現這種狀態。
(二十二)少陰病患者,脈象微弱、沈細,只想躺臥,出汗但不煩躁,自己感覺想吐,到了第五六天,又開始腹瀉、煩躁,甚至無法安睡的,預後不良。
脈象微弱沈細、嗜睡是少陰病的典型表現。出汗但不覺得煩熱,代表陽虛。想吐說明病邪仍在經絡中未消退。腹瀉意味著臟腑機能惡化,再加上煩躁失眠,說明陽氣即將耗盡,身體機能混亂不寧。
(二十三)少陰病患者,得病兩三天後,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因為這時期尚未出現內部症狀,因此適合輕微發汗。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黃一兩沸,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三升,濾去藥渣,溫服一升,一天三次。
「無裡證」指的是沒有嘔吐、腹瀉、煩躁、口渴等內部症狀。由於沒有內部症狀,且表症不明顯,所以用附子輔助麻黃,雖然說是輕微發汗,但用甘草代替細辛,也是為了達到調和的效果。
(二十四)少陰病患者,得病兩三天以上後,心中煩躁、無法入睡的,可以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蛋黃(二枚),阿膠(三兩)
將前五味藥材(除雞蛋黃和阿膠外)加入五升水,先煮成二升,濾去藥渣,加入阿膠使其融化,稍冷後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溫服七合,一天三次。
少陰病本應嗜睡,但反而心煩失眠,是因為風邪入侵體內,導致熱症加劇,體內失調。黃連、黃芩清熱,消除胸膈間的風熱;雞蛋黃、阿膠滋陰補血,補充體內不足的陰液。阿膠由黑驢皮製成,能驅散陰經的邪風;雞蛋黃屬木性,能安定少陰經的風邪;芍藥調和氣機,幫助治療少陰風熱症。
(二十五)少陰病患者,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脈象沈細的,可以用附子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