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六 (2)
卷之六 (2)
1. 辨溫病風溫雜病脈證並治第九
如桂枝證。言大約似中風也。頭不痛。項不強。言太陽經中無外入之風邪。以明非中風也。寸候身半以上。微浮。邪自內出也。胸中痞硬痰涎塞膈也。氣上衝咽喉者。痰湧上逆。或謂喉中聲如曳鋸是也。寒以痰言。痰。內證也。內者為虛。故曰寒也。是病也想當先仲景命名時。
命名者。蓋不過按素問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而亦呼為中風。豈意後世足以奪本經之中風相亂而相誤哉。經革其名。而以病如桂枝證揭之。誠萬世辨明中風似是而非之至教也。易吐實風寒之梔子豉而以瓜蒂散者。瓜蒂苦寒。能吐頑痰而快膈。小豆酸平。善湧風涎而逐水。
香豉能起信而潮汐。故佐二物而主治。稀糜。則又承載三物者之舟航。此所以為吐虛風虛寒之對藥也。然而又曰虛家不可與何也。是又一說也。此風此寒。雖人身之虛象。而痰涎顧非胸中之實物邪。然則虛家者不言痰可乎。噫。本氣自病之。東垣不作。難乎可與同論此也。休哉。
(五)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有寒。承上文而言。復。反也。言誤也。誤汗則徒亡津液。胃中空虛。故曰冷也。胃虛則蛔失其所養而悖亂。故吐出可必。此乃申致上文不可發汗。以嚴戒慎之意。當作一條。舊本出在兩篇。數拘有定。今一之則目不合舊數。故但移就相次。存二以仍舊計。凡如此者。讀者自會可也。
(六)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似涉於厥陰傷寒也。乍。忽也。言非厥陰傷寒。乃虛寒之邪自內而作。故曰。邪結在胸中。邪亦以痰言。所以胸中滿而煩也。飢不能食者。痰涎湧上。逆而塞膈。氣窒而食不通也。病在胸中。乃承上起下之句。吐宜瓜蒂散。而與前條同者。虛風虛寒雖殊。而痰之所以為邪則一也。
然前條虛風生痰。即俚俗所謂中風。而此條虛寒痰症。即諸家方書。所謂四證類傷寒。而痰居其一者是也。經皆揭之而不明者。想當時皆不過以中風傷寒為通稱。經以虛風之風。非風寒之風也。故不曰風痰。而曰胸寒。寒。以虛寒之寒。與風寒之寒不同也。故不曰寒痰。而曰邪在胸中。
但詳其痰之狀而革其名。正其義。以出其治。其所以為曉寤天下後世也。亦已至矣。何天下後世卒深沉昏惑。而反多口於經。甚者則直詆桂枝湯為偶中。於今之末世。誣之為不可用。群然沒其所謂中風之病名。而懵其病於不知。顛倒其傷寒之經旨於分崩離析。使故習之弊今尚然。
噫。陋俗之難化。愚夫之難曉。一至是邪。宜乎後之人。年不古若。而日陷於促也。冤哉。
(七)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白話文:
如果像桂枝證那樣,說大約像是中風,頭不痛、脖子也不僵硬,這表示太陽經沒有外來的風邪入侵,可以證明不是中風。寸脈浮在身體上半部,微微上浮,是邪氣從內部發出的徵兆。胸中覺得悶脹、硬硬的,有痰堵住胸膈,氣往上衝到咽喉,這是痰液湧上來,或像喉嚨發出拉鋸聲一樣。這裡說的「寒」,是指痰造成的,痰是身體內部的問題,內部問題屬於虛,所以說是「寒」。這種病應該是張仲景命名時的命名方式。
命名的人,大概只是按照《素問》中把陽氣比作天地疾風來命名疾病,也稱之為中風。哪知道後世會把本經所說的中風概念混淆而誤解。所以改了名稱,用「像桂枝證」來揭示,這實在是辨明真假中風的萬世教誨。把原本用來吐風寒實邪的梔子豉湯,改用瓜蒂散,因為瓜蒂性味苦寒,能吐出頑痰,使胸膈暢通;小豆性味酸平,善於湧出風痰和排除水濕。
香豉能引導藥效,像潮汐一樣起作用,所以輔助這兩味藥來治療。稀粥,就像是承載這三味藥的船隻。這就是用來治療因虛風虛寒而生痰的藥物。然而又說「虛弱的人不能用」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另一種說法。這種風和寒,雖然是身體虛弱的表現,但是痰卻是胸中的實物啊!那麼,虛弱的人就不能說有痰嗎?唉,本氣自己生病,東垣李杲如果沒有創立補氣升陽學說,就很難和他討論這個問題了。算了吧!
(五)病人有寒證,又發汗,導致胃中發冷,必定會吐蛔蟲。
這裡的「有寒」,是承接上文來說的。 「復」是「反」,指的是錯誤。錯誤地發汗,只會使津液喪失,導致胃中空虛,所以說發冷。胃虛弱,蛔蟲就會失去養分而躁動,所以一定會吐出來。這段話是強調上文說的「不可發汗」,用來嚴格告誡要謹慎。應該單獨列為一條。舊版本放在兩篇中,條數有固定,現在把它放在一起,條數就與舊版本不同了,所以只是移動到相近的位置。保留兩條仍然按照舊的條數計算。凡是這種情況,讀者自己會理解的。
(六)病人手腳冰冷,脈象時而緊繃,是邪氣結在胸中,心中覺得脹滿而煩躁,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這是病在胸中,應該要用吐法治療,適合用瓜蒂散。
手腳冰冷,似乎涉及到厥陰傷寒。 「乍」是「忽然」,說明這不是厥陰傷寒,而是虛寒的邪氣從體內產生。所以說「邪結在胸中」,這個「邪」指的是痰,所以胸中覺得脹滿而煩躁。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是因為痰液湧上來,堵住胸膈,氣不通暢而無法進食。 「病在胸中」這句話是承接上文,並引起下文的。「吐宜瓜蒂散」與前一條相同,雖然虛風和虛寒不同,但它們產生痰的原因是一樣的。
前一條是虛風導致產生痰,也就是民間俗稱的「中風」;而這一條是虛寒引起的痰證,就是其他醫家所說的「四證類傷寒」中,痰證是其中之一。經文都揭示了這些,但沒有明說,可能是當時都把這些當成「中風」或「傷寒」的統稱。經文所說的「虛風」,不是風寒引起的風,所以不說是「風痰」,而說是「胸寒」。 「寒」指的是虛寒的寒,和風寒的寒不同,所以不說是「寒痰」,而說是「邪在胸中」。
只是詳細描述痰的狀況,並更改了名稱,端正了含義,指出了治療方法。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天下後世明白這些道理。這已經很透徹了。為什麼天下後世反而深陷迷惑,反而對經文說三道四?更甚者甚至直接批評桂枝湯只是偶爾有效,在這個末世,誣蔑桂枝湯不可用,大家都不用「中風」這個病名,對疾病懵懂無知,把傷寒的經義弄得支離破碎,使得過去的陋習現在依然存在。
唉,陋俗難以改變,愚昧的人難以開導,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嗎?難怪後人體質不如古人,而且每天都陷入衰敗。真冤枉啊!
(七)病人身體很熱,反而想要穿衣服,這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身體很冷,反而不想穿衣服,這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