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4)

1. 辨溫病風溫雜病脈證並治第九

此與上條同。上以暫言,此以常者,謂無時不然也。上言臟,臟為陰而主裡;此言榮,榮亦陰而主裡;衛亦外,皆變文之互詞。蓋上條以暫言,故其詞略;此以常言,故其詞詳。兩相互發,義不殊也。然皆發汗,而此不言先其時者,以常故,無先後之可言也。

(十二)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數為客熱」以下,乃反覆詳明上文之義。客熱以邪氣言,虛冷以正氣言。

(十三)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微數,虛熱也。故戒慎不可灸。「逐」,亦追也。「實」,謂熱也。「血散脈中」,言追逐之餘,必至迫血;血為榮而行脈中,故謂散於脈中也。「火氣雖微」以下,甚言追逐之害大。蓋骨賴血以濡,既失其所濡,必枯而焦;筋賴血以榮,既亡以為榮,必衰而傷,殘伐其本源故也。以此示人,而近來人之以火灸陰虛發熱者,猶比比焉。

竊見其無有不焦骨傷筋而斃者。籲!是豈正命哉?可哀也已。

(十四)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煩熱」,太陽也,故脈浮虛而宜汗散。「如瘧狀」,謂熱之往來,猶瘧之作輟有時而不爽也。「晡」,日加申,陽明之王時也,故脈實而宜下解。

(十五)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此訣人推測病情之大法。

(十六)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謂凡有病之人;證犯有如此者,則皆當如此而治之之謂,非獨以風寒之病為言而已也。此訣人辨凡百胃實之大旨。

(十七)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小便不利,所以大便有乍難乍易也。時有微熱,陽明潮作也。喘冒不能臥,胃不和也。故曰有燥屎。方見陽明篇,下同。

(十八)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煩不解,則熱未退可知;腹滿痛,則胃實可診。故曰有燥屎。以上三條,皆訣人當下之大法。

(十九)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復」,與「覆」同,古字通用;「復」,亦「反」也,猶言「誤」也,與下文「反汗」之「反」同意。蓋兩比而互相發明,以訣人汗下之大法。

(二十)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白話文:

辨溫病風溫雜病脈證並治第九

這段內容與上一條相似。上一條是針對暫時性狀況,這裡則是指經常性狀況,表示無時不刻都如此。上一條提到「臟」,臟屬陰而主內;這裡提到「榮」,榮也屬陰而主內;「衛」則屬外,這些都是變換用詞來相互表達。上一條因講述暫時性症狀,所以用詞簡略;這條講述常態,所以用詞較詳細。兩條互相補充,意義並無不同。然而都提到發汗,這裡沒有特別強調時機,因為是常態,無須分先後。

(十二)病人脈象數。脈數代表有熱,按理應該容易消化食物且胃口好,卻反而嘔吐,這是因為發汗導致陽氣衰微,膈氣虛弱,脈才會數。這種「數」是假熱,無法消化食物,因胃中虛寒而嘔吐。

「數為客熱」以下的內容,是進一步解釋前文的意義。「客熱」指邪氣,「虛冷」指正氣衰弱。

(十三)若是微數的脈象,務必謹慎不可用灸法。因為火熱之邪會導致煩躁逆亂。若誤用灸法,會使虛者更虛、實者更實,導致血氣散亂於脈中。灸火看似微弱,但內攻的力道極強,會使骨髓焦枯、筋脈受傷,血氣難以恢復。

微數脈象代表虛熱,因此強調不可灸。「逐」與「追」同義;「實」指熱邪。「血散脈中」是指誤用灸法會迫血妄行;血屬榮氣而行於脈中,因此說是散於脈中。「火氣雖微」以下,極言誤灸的危害。骨骼依賴血濡養,若失養則會枯焦;筋脈依賴血滋榮,若失養則會受損,這是因為本源被削伐的緣故。以此警示世人,但近來仍常見以火灸治療陰虛發熱者。

我看到這些人無一不是骨髓焦枯、筋脈受傷而亡。唉!這豈是正常的命終方式?實在可悲!

(十四)病人煩熱,出汗後會緩解。若又出現像瘧疾一樣、傍晚定時發熱的症狀,這屬於陽明病。脈實者宜用瀉下法;脈浮虛者宜用發汗法。瀉下適合用大承氣湯,發汗適合用桂枝湯。

「煩熱」屬太陽病,因此脈浮虛而宜發汗。「如瘧狀」指熱症的往來如同瘧疾的間歇發作,規律明顯。「晡」指申時(下午三至五點),是陽明經旺盛的時間,因此脈實者宜瀉下。

(十五)醫師尚未診脈時,若見病人雙手交叉按壓心口,可先讓病人咳嗽測試。若病人不咳,表示他雙耳失聰。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虛弱所致。

這是教導醫師推測病情的基本方法。

(十六)病人若五六日不大便,臍周疼痛,煩躁且發作有規律,這是有燥屎阻塞,導致無法排便。

「病人」泛指任何患病者,只要出現此類症狀,都應如此治療,不限於風寒病症。這條是辨別胃實證的關鍵。

(十七)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時難時易,偶有輕微發熱,喘息眩暈無法躺臥者,表示有燥屎,宜用大承氣湯。

小便不利,所以大便時難時易;偶有微熱是陽明經熱潮的表現;喘悶無法躺臥,代表胃氣不和,因此判斷有燥屎。(大承氣湯見《陽明病篇》)

(十八)大瀉下後六七日仍不大便,煩熱未退,腹滿疼痛者,表示仍有燥屎,宜用大承氣湯。

煩熱未退,說明熱邪未除;腹滿疼痛,可確診為胃實。故判定有燥屎。以上三條,都是教導瀉下治則的要點。

(十九)本該發汗卻誤用瀉下,這是逆治;若先發汗,則治療無誤。本該先瀉下卻誤用發汗,這是逆治;若先瀉下,則治療無誤。

「復」與「覆」同義,古字通用;「復」也有「反」或「誤」之意,與下文「反汗」的「反」意思相同。這兩句互相對照,以說明汗法與下法的運用準則。

(二十)任何疾病,無論使用發汗、催吐、瀉下或津液受損,只要陰陽最終自行調和,就必能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