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卷之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4)

1. 辨溫病風溫雜病脈證並治第九

此與上條同。上以暫言。此以常者。謂無時不然也。上言臟。臟為陰而主裡。此言榮。榮亦陰而主裡。衛亦外。皆變文之互詞。蓋上條以暫言。故其詞略。此以常言。故其詞詳。兩相互發。義不殊也。然皆發汗。而此不言先其時者。以常故。無先後之可言也。

(十二)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數為客熱以下。乃反覆詳明上文之義。客熱以邪氣言。虛冷以正氣言。

(十三)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微數。虛熱也。故戒慎不可灸。逐。亦追也。實。謂熱也。血散脈中。言追逐之餘。必至迫血。血為榮而行脈中。故謂散於脈中也。火氣雖微以下。甚言追逐之害大。蓋骨賴血以濡。既失其所濡必枯而焦。筋賴血以榮。既亡以為榮。必衰而傷。殘伐其本源故也。以此示人。而近來人之以火灸陰虛發熱者猶比比焉。

竊見其無有不焦骨傷筋而斃者。籲。是豈正命哉。可哀也已。

(十四)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煩熱。太陽也。故脈浮虛而宜汗散。如瘧狀。謂熱之往來。猶瘧之作輟有時而不爽也。晡。日加申。陽明之王時也。故脈實而宜下解。

(十五)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此訣人推測病情之大法。

(十六)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謂凡有病之人。證犯有如此者。則皆當如此而治之之謂。非獨以風寒之病為言而已也。此訣人辨凡百胃實之大旨。

(十七)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小便不利。所以大便有乍難乍易也。時有微熱。陽明潮作也。喘冒不能臥。胃不和也。故曰有燥屎。方見陽明篇。下同。

(十八)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煩不解。則熱未退可知。腹滿痛。則胃實可診。故曰有燥屎。以上三條。皆訣人當下之大法。

(十九)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復。與覆同。古字通用。復。亦反也。猶言誤也。與下文反汗之反同意。蓋兩比而互相發明。以訣人汗下之大法。

(二十)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白話文:

這段文字和上一段講的類似,上一段是講偶爾發生的情況,這段是講經常發生的情況,也就是說隨時都可能這樣。上一段講到「臟」,臟屬陰,主內;這段講到「榮」,榮也屬陰,主內;「衛」屬外,這些都是不同說法,意思相近。上一段是講偶爾發生的情況,所以講得比較簡略,這段講經常發生的情況,所以講得比較詳細。兩段相互呼應,意思其實一樣。都是講要發汗,但這段沒有提到要先抓住時機,因為這是常態,沒有先後順序可言。

(十二)病人脈搏跳得快,脈快表示有熱,應該會容易消化食物、想吃東西,反而卻吐了,這是因為發汗導致陽氣虛弱、膈氣虛,所以脈搏才跳得快。這種快是外來的熱,不能幫助消化食物,會吐是因為胃裡虛寒。

「脈快是外來的熱」這段,是為了更詳細地說明上面講的意思。外來的熱是指邪氣,虛寒是指正氣。

(十三)脈搏跳得微微快的人,絕對不能用艾灸,因為艾灸會導致火邪入體,讓人煩躁不安。這會讓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實熱更加旺盛,導致血脈散亂。火氣即使很小,內攻的力量也很強,會讓骨頭焦枯,筋脈受損,血脈難以恢復。

「微微快」是指虛熱,所以告誡千萬不要用艾灸。「逐」也是追趕的意思,「實」是指熱。「血散脈中」是說,追趕邪熱的結果,一定會迫使血液散亂,因為血液屬於榮,在脈絡中運行,所以說是散在脈中。「火氣雖微以下」這段話,是強調追趕邪熱的害處很大。骨頭要靠血液滋養,失去滋養就會枯萎焦損;筋脈要靠血液來使它強壯,失去血液,就會衰弱受損,這是損害了根本的原因。這段話是警告世人,但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用艾灸來治療陰虛發熱,非常普遍。

我看到這些人,沒有一個不是骨頭焦枯、筋脈受損而死的,唉!這怎麼能說是正常的壽命呢?真是可悲啊!

(十四)病人煩躁發熱,出汗就會好轉,又像是瘧疾一樣,每天下午發熱,這是屬於陽明經的病。脈搏強實的,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搏浮虛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瀉下要用大承氣湯,發汗要用桂枝湯。

煩躁發熱是太陽經的症狀,所以脈搏浮虛,適合用發汗的方法來散熱。像瘧疾一樣,是指發熱有規律,就像瘧疾發作一樣準時。下午是陽明經最旺盛的時候,所以脈搏強實,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十五)還沒把脈時,病人就用手捂著心口,醫生讓他咳嗽,但他卻咳不出來,這一定是兩耳都聽不見聲音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多次發汗導致身體虛弱。

這是判斷病情的重要方法。

(十六)病人五六天不大便,肚臍周圍疼痛,煩躁不安,發作有規律,這是因為腸道有燥屎,所以才無法大便。

「病人」指的是所有生病的人,只要有這種情況,就應該這樣治療,不只是針對風寒的病。這段是告訴我們辨別所有胃腸有實熱的主要原則。

(十七)病人小便不順暢,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時常感到微微發熱,呼吸急促不能躺下,這是因為腸道有燥屎,應該用大承氣湯。

小便不順暢,所以大便才會時而困難時而容易。時常微微發熱,是陽明經的熱潮。呼吸急促不能躺下,是胃氣不和。所以說腸道有燥屎。這種情況在陽明篇有詳細說明,以下幾段也是一樣。

(十八)大瀉之後,六七天沒有大便,煩躁不安沒有解除,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因為腸道有燥屎,應該用大承氣湯。

煩躁不安沒有解除,表示熱還沒退;腹部脹滿疼痛,表示胃腸有實熱,所以說腸道有燥屎。以上三條,都是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應該用瀉下的方法。

(十九)本來應該發汗卻反而用了瀉下的方法,這是錯誤的。如果先發汗,就不算錯誤。本來應該用瀉下卻反而用了發汗,這是錯誤的。如果先用瀉下的方法,就不算錯誤。

「復」和「覆」意思一樣,古時候通用。「復」也有「反」的意思,就像「錯誤」的意思,和下文「反汗」的「反」意思相同。這兩段相互對比,是告訴我們發汗和瀉下要怎麼正確使用。

(二十)凡是生病,如果經過發汗、嘔吐、瀉下或因為其他原因導致體液流失,只要陰陽能夠自我調和,就一定會自己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