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或問 (6)
傷寒論條辨或問 (6)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曰:病在少陰,少陰綴脊而屬背也。以太陽之脈挾脊循背,則背似可以陽言;以腑為陽而居前,臟為陰而麗背,則背又不可以陽言矣。天地以北為背,北,天地之陰方也,故君主之位必南面,重向陽也。六書北肉為背,北肉則違陽矣。然則謂背為陽,為其違之訛邪?故曰:經傳謂背為陽者。
其猶歷家謂日月為右旋之說與?謂日月為右旋之說者,有所取用而左其說也。此背之所以為陽而惡寒也。
問:風寒之病,大勢未除,藥補太早,恐邪留不去,似非治法所宜。以五六日之間,邪屬半表半裡,往來寒熱正熾,方用人參三兩,其義何居?
曰:表裡者,人身之陰陽也;往來者,邪氣之出入也。故曰:入而並於陰則寒,出而並於陽則熱。人參何補邪?固氣之物也。是故,主之以柴胡,以其能除寒又除熱也;人參固其氣,不使其走進又走出也。謂人參補藥者,觀場之矮子,徒聞人參之補名,未見人參之補義也。
問:陰陽易勞復孰輕重?
曰:事雖兩端,理則一致,皆死道也。易是不怕死,復是不顧死,無輕重可言。經雖有治,蓋欲令人於死中求活,期一二於千百之意耳,豈謂十全可必哉?孟子曰:「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君子無輕生以自取可也。
問:今人病風寒,每多食復,經何無食復?
曰:有食禁矣,又何復哉?不出復者,立法惟嚴,不可玩也。
問:平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是何處見?行是如何行?至是如何至?
曰:一呼一吸,是以診家言;至,是以尺寸言;一至再至,是以出入言。越人法也。先越人時,十二經之至皆用也;越人用,他皆不用矣。行是以經隧言,三寸六寸,是順循環而演推步也。應九九而成八百一十丈者,一晝夜五十度周身通該之具數也。理貴得中,過猶不及,此虛實盛衰壽夭死生,所以不能逃乎三指一按之下也。
問:經隧與尺寸?
曰:脈者血之府,血之榮於人身,猶水之行地中,鑿地得泉,不可謂水專在是,血脈亦然。經隧猶原泉而江河;尺寸猶河之有洪,泉之有瀑。故在經隧,則流而不息,藏精而神不露,所以行而有常;在尺寸,則動而不靜,著靈而用以顯,故至而可診。然行者何常不至?特俱隱耳。至者亦豈不行?但不兩見耳。一之則不明,二之則不是。蓋一而二,二而一,並行不悖,神化莫測,此之謂道也。
問:來去二字。且如凡物之來也,必轉身回頭才好去;及其去也,亦必轉身回頭才好又來。脈之一來一去,可是如此否?
曰:不來不去,無以言至;來去者,所以明至也。至是個活字,來去極要看得活。脈道譬如江河,血譬如水,氣譬如風,來去至止譬如波浪。水淺風小則波,水深風大則浪。江河只是波浪,大海必定起濤。人大脈大,人小脈小,同此理也。腎脈重十五菽,亦濤也,人所同也。
白話文:
《傷寒論條辨問答》:
問: 少陰病位在背部,但少陰屬陰,為何背又被稱為「陽」?
少陰經依附脊椎,與背部相關。太陽經脈沿脊椎循行背部,看似可歸為陽;然而,腑屬陽居前,臟屬陰附背,背又不宜稱陽。天地以北方為背,北方屬陰,故君主面南而立以向陽。字義上,「北肉」組合為「背」,北代表遠離陽氣。古籍稱背為陽,可能類似曆法稱日月右旋的說法——為實用而調整理論。正因背遠離陽氣,才會畏寒。
問: 風寒未清就用人參補益,不怕留邪嗎?半表半裡寒熱交爭時,為何用三兩人參?
人體表裡如陰陽,邪氣出入導致寒熱交替。人參非直接補邪,而是固護正氣;柴胡主導寒熱調節,人參則穩定氣機,防正氣過度消耗。認為人參只能補虛的人,猶如看戲的矮子,只知名聲未見真義。
問: 陰陽易(性病傳染)與勞復(病後過勞復發)哪個更危險?
兩者本質皆凶險。陰陽易是「不怕死」,勞復是「不顧死」,無分輕重。經典雖載治法,僅是絕處求生之計,難保痊癒。孟子雲:「知命者不立危牆下。」智者當珍惜生命。
問: 古人風寒少見食復(飲食不當復發),為何?
因古代嚴格飲食禁忌,防範周全,自然不易復發。規範嚴謹,不可輕忽。
問: 脈搏運行說「一呼三寸,一吸三寸」,如何理解?
「呼吸」是醫師診脈時的觀察,「至」指寸關尺部位的搏動,「一至再至」描述氣血出入。扁鵲前用十二經診法,後世簡化。三寸六寸是循環推演,結合全身氣血總量,如晝夜周身循環八百一十丈。脈象虛實關乎生死,全在指下判斷。
問: 經脈與寸關尺脈象的關係?
血脈如地下水,經脈是源泉江河,寸關尺如河段瀑布。經脈恆動藏精,穩定運行;寸關尺顯現動態,供診斷。兩者一體兩面:經脈隱含至數,寸關尺顯露節律,互為表裡而不可分割。
問: 脈的「來去」是否像物體往復運動?
來去是為體會「至」的動態。脈如江河,血如水,氣如風,來去如波浪。水淺風小則微波,水深風大則巨浪;腎脈沈實如海濤,是常人共性。理解來去需靈活,不可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