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或問 (6)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條辨或問 (6)

1. 傷寒論條辨或問

曰。病在少陰。少陰綴脊而屬背也。以太陽之脈挾脊循背。則背似可以陽言。以腑為陽而居前。臟為陰而麗背。則背又不可以陽言矣。天地以北為背。北。天地之陰方也。故君主之位必南面。重向陽也。六書北肉為背。北肉則違陽矣。然則謂背為陽。為其違之訛邪。故曰經傳謂背為陽者。

其猶歷家謂日月為右旋之說與。謂日月為右旋之說者。有所取用而左其說也。此背之所以為陽而惡寒也。

問風寒之病。大勢未除。藥補太早。恐邪留不去。似非治法所宜。以五六日之間。邪屬半表半裡。往來寒熱正熾。方用人參三兩。其義何居。

曰。表裡者。人身之陰陽也。往來者。邪氣之出入也。故曰。入而並於陰則寒。出而並於陽則熱。人參何補邪。固氣之物也。是故。主之以柴胡。以其能除寒又除熱也。人參固其氣。不使其走進又走出也。謂人參補藥者。觀場之矮子。徒聞人參之補名。未見人參之補義也。

問陰陽易勞復孰輕重。

曰。事雖兩端。理則一致。皆死道也。易是不怕死。復是不顧死。無輕重可言。經雖有治。蓋欲令人於死中求活。期一二於千百之意耳。豈謂十全可必哉。孟子曰。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君子無輕生以自取可也。

問今人病風寒。每多食復。經何無食復。

曰。有食禁矣。又何復哉。不出復者。立法惟嚴。不可玩也。

問平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是何處見。行是如何行。至是如何至。

曰。一呼一吸。是以診家言。至是以尺寸言。一至再至。是以出入言。越人法也。先越人時。十二經之至皆用也。越人用。他皆不用矣。行是以經隧言。三寸六寸。是順循環而演推步也。應九九而成八百一十丈者。一晝夜五十度周身通該之具數也。理貴得中。過猶不及。此虛實盛衰壽夭死生。所以不能逃乎三指一按之下也。

問經隧與尺寸。

曰。脈者血之府。血之榮於人身。猶水之行地中。鑿地得泉。不可謂水專在是。血脈亦然。經隧猶原泉而江河。尺寸猶河之有洪。泉之有瀑。故在經隧。則流而不息。藏精而神不露。所以行而有常。在尺寸。則動而不靜。著靈而用以顯。故至而可診。然行者何常不至。特俱隱耳。

至者亦豈不行。但不兩見耳。一之則不明。二之則不是。蓋一而二。二而一。並行不悖。神化莫測。此之謂道也。

問來去二字。且如凡物之來也。必轉身回頭才好去。及其去也。亦必轉身回頭才好又來。脈之一來一去。可是如此否。

曰。不來不去。無以言至。來去者。所以明至也。至是個活字。來去極要看得活。脈道譬如江河。血譬如水。氣譬如風。來去至止譬如波浪。水淺風小則波。水深風大則浪。江河只是波浪。大海必定起濤。人大脈大。人小脈小。同此理也。腎脈重十五菽。亦濤也。人所同也。

白話文:

背部為何有時屬陽,有時屬陰?

有人說,少陰病的位置在脊椎,而脊椎屬於背部。太陽經脈沿著脊椎走在背部,這樣看來,背部似乎可以說是屬於陽。但如果以腑為陽且位於身體前方,臟為陰且位於背部來看,背部又不能說是屬於陽。天地以北方為背,北方是陰的一方。所以君主的位置必須向南,重視陽光。古文字中,背字以北和肉組成,北肉就違背了陽的概念。那麼,把背部說成是陽,是錯誤的說法嗎?所以說,經典中稱背部為陽,就像曆法學家說日月是右旋一樣,是為了方便取用而把本來的說法顛倒了。這就是背部屬於陽卻又怕冷的原因。

為何風寒未除,卻用人參補氣?

有人問:風寒的病症還很嚴重,藥物太早補氣,恐怕會讓邪氣留在體內不散,這似乎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在五六天之間,病邪在半表半裡,忽冷忽熱正劇烈時,卻用人參三兩,這樣做的道理是什麼?

回答說:表裡是指人體的陰陽,來回是指邪氣的出入。所以說,邪氣進入陰分就會感到寒冷,邪氣外出到陽分就會感到發熱。人參並不是用來補邪氣的,它是固護正氣的藥物。因此,治療以柴胡為主,因為柴胡既能除寒又能除熱。人參則是穩固正氣,不讓正氣隨著邪氣外出或進入。說人參是補藥的人,就像是看戲的矮子,只聽說人參可以補氣,卻不了解人參補氣的真正意義。

陰陽易與勞復哪個嚴重?

有人問:陰陽易和勞復,哪個比較嚴重?

回答說:雖然是兩種情況,但道理是一樣的,都是走向死亡的路。陰陽易是不怕死,勞復是不顧死。無法比較哪個更嚴重。雖然經典中有相關的治療方法,但那是為了讓人能在死路中求生,希望能有千分之一二的機會,不是說一定能完全治好。孟子說,知道天命的人,不會站在危險的牆下。君子不應該輕生而自取禍。

為何現代人病後多食復,經典卻無此說?

有人問:現代人生病後,常常因為貪食而導致病情復發,經典中為何沒有提到食復?

回答說:經典裡已經禁止吃東西了,哪還有什麼食復呢?沒有提到食復,是因為立法的要求非常嚴格,不能隨便。

脈搏的呼吸、運行、至是如何體現的?

有人問:平常人呼吸一次,脈搏運行三寸,吸氣一次,脈搏運行三寸,呼吸定息時,脈搏運行六寸。呼氣時脈搏跳動兩次,吸氣時脈搏跳動兩次。呼吸、運行、跳動這些是從哪裡看出來的?運行是怎麼運行的?跳動又是怎麼跳動的?

回答說:一呼一吸是以診脈的人的說法而言。跳動是以寸關尺的位置來說。一跳再跳是以脈的進出來說。這是扁鵲診脈的方法。在扁鵲時代,十二經脈的跳動都用來診斷。扁鵲之後,就只用這種方法了。運行是指在經脈中流動。三寸六寸是按照循環的規律來推算的。一晝夜脈搏運行五十度周身,總共運行八百一十丈,這是按照九九歸一的規律得到的。診脈的道理是講求適中,過與不及都不好。虛實盛衰、壽夭生死,都無法逃過醫生在三指之下的診斷。

經脈與寸關尺的關係是什麼?

有人問:經脈與寸關尺是什麼關係?

回答說:脈是血的府邸。血在人體內的運行,就像水在地中流動一樣。挖井得到泉水,不能說水只在這口井裡。血脈也是這樣。經脈就像泉水的源頭和江河,寸關尺就像河水中的洪流和瀑布。在經脈中,血流動不息,蘊藏著精氣而不顯露,所以運行有規律。在寸關尺中,血是動而不靜的,表現出靈敏的作用,所以能通過脈搏診斷。其實運行的血一直都在跳動,只是都隱藏起來了。跳動的血也一直在運行,只是沒有同時顯現出來。只看到一方面的,就無法了解全部,看到兩方面,也不能說是全部。這就是一分為二,二合為一,相互配合,變化莫測的道理,這就叫道。

脈搏的來與去如何理解?

有人問:比如一般物體的來,必定要轉身回頭才能去;物體的去,也要轉身回頭才能來。脈搏的來和去,也是這樣嗎?

回答說:不來不去,就無法說明脈搏的跳動。來去是為了說明脈搏的跳動。跳動是個活的概念,來去都要活看。脈搏的運行就像江河,血液就像水,氣就像風。來去和停止就像波浪一樣。水淺風小就只有波紋,水深風大就會有波浪。江河只是波浪,大海必定會起濤。人體脈搏的大小也和這個道理一樣。腎脈沉取時感覺到十五菽的重量,也是一種濤。這是人人都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