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7)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7)
1.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豉。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及兩腳疼冷。(藥性論云。治時疾熱病發汗。)
粳米。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陶隱居云。此即人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異族四五種。同一類也。孟詵云。常食乾飯。令人熱中。唇口乾。不可和蒼耳食之。令人卒心痛。即急燒倉米灰。和蜜漿服之。不爾。即死。不可與馬肉同食之。發痼疾。衍義云。
附子。味辛甘。大熱。有大毒。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利赤白。堅肌骨。強陰墮胎。為百藥長。(陶隱居云。凡用三建。皆熱灰微炮。令拆。勿過焦。惟姜附湯生用。
俗方每用附子。皆須甘草人參生薑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衍義云。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依大小長短似像而名之。後世補虛寒則須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圓大。及半兩以上者。其力全不僣。風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熱性。
不肯就下。故取辛散也。此用烏頭附子之大略。餘三等則量其材而用之。)
白頭翁。味苦。溫。無毒。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蘇恭云。甚療毒。)
茯苓。味甘平。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口焦。舌乾。利小便。止消渴。大腹。淋漓。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藥性論云。忌米醋。)豬苓。味甘苦。平。無毒。主痎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藥性論云。解傷寒溫疫。
大熱發汗。主腫脹。腹滿。急痛。司馬彪云。治渴。衍義云。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巴豆。味辛。生溫。熟寒。有大毒。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爛胎。不利丈夫陰。殺斑蝥毒(藥性論云。忌蘆筍。醬豉。冷水。中巴豆毒。黃連汁。大豆汁解之。陶隱居云。最能瀉人。陳藏器云。主癥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赤小豆。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陶隱居云。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陳士良云。微寒。療水氣。解小麥熱毒。圖經云。甚療腳氣。)
麻子。味甘。平。無毒。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藥性論云。治大腸風熱結澀。及熱淋。日華子云。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髮。去皮膚頑痹。下水氣。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橫逆產。陳士良云。主肺氣。潤五臟。利大小便。疏風氣。不宜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氣。婦人多食髮帶疾。)
白話文:
附子:味道辛辣帶甘甜,屬性大熱,有劇毒。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疾病,像是咳嗽、氣逆、邪氣入侵等。能溫暖身體內部,也可用於治療金瘡(刀傷),能破除體內堅硬的腫塊、積聚、血瘀等問題,還能治療寒濕導致的肢體萎縮、抽筋、膝蓋疼痛、腳痛,以及因寒冷而導致的虛弱無力、無法行走、腰背部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腹瀉(赤白痢疾)。具有強健筋骨,增強男性功能,但也有墮胎的可能。被認為是藥中之王。(陶弘景說:一般使用附子,都要用熱灰稍微炮製,讓它稍微裂開,但不要烤焦。只有在姜附湯中才會直接使用生的附子。)
一般民間常用的附子,都必須搭配甘草、人參、生薑一起使用,這是為了制約附子的毒性。陳衍義說: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這五種其實都是同一種植物,只是因為大小、長短、形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後世用來補虛寒的附子,會選擇端正、圓大,並且重量達到半兩以上的,這樣藥效才不會打折扣。而治療風病,則多使用天雄,也會選擇大的,因為它尖端部分熱性更強,不向下走,所以會選擇辛散的。以上是使用烏頭、附子的大概原則,其他三種則要根據其材質而定。
白頭翁:味道苦,屬性溫和,無毒。主要治療瘧疾、精神失常、寒熱病、腫塊、積聚、癭氣(甲狀腺腫大),能驅逐瘀血,止痛。(蘇恭說:白頭翁很能解毒。)
茯苓:味道甘甜,屬性平和,無毒。主要治療胸脅氣逆、憂愁、驚嚇、心悸、心下結痛、口乾舌燥,能利尿、止消渴(糖尿病),治療大腹水腫、淋漓不盡、膈中痰水、水腫、淋巴結腫大,還能開通胸腹、調理臟腑、驅除腎邪。(《藥性論》說:服用茯苓要忌米醋。)豬苓:味道甘苦,屬性平和,無毒。主要治療瘧疾,能解毒、驅除蠱毒,利水道。(《藥性論》說:能解傷寒、溫疫、發大熱、發汗,治療腫脹、腹滿、急痛。司馬彪說:能治口渴。陳衍義說:豬苓利水作用很強,長期服用會損害腎氣,使人眼睛昏花。)
巴豆:味道辛辣,生用屬性溫熱,熟用則屬性寒冷,有劇毒。主要治療傷寒、溫瘧、寒熱病,能破除腫塊、積聚、堅硬的結塊、停滯的痰飲、大腹水腫,能疏通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除腐肉、爛胎,但不利於男性性功能,能殺死斑蝥毒。(《藥性論》說:服用巴豆要忌蘆筍、醬豉、冷水。若中毒,可用黃連汁、大豆汁解毒。陶弘景說:巴豆最能瀉人。陳藏器說:能治療癥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赤小豆:味道甘酸,屬性平和,無毒。主要用於利水消腫、排除癰腫膿血、治療寒熱病、熱病、消渴(糖尿病),能止瀉、利小便、治療嘔吐、腹瀉、腹脹。(陶弘景說:赤小豆的特性是會消耗津液,長期服用會使人乾枯。陳士良說:赤小豆屬性微寒,能治療水腫,解小麥的熱毒。《圖經》說:赤小豆很能治療腳氣病。)
麻子:味道甘甜,屬性平和,無毒。主要用於補中益氣、治療中風汗出,能利水、利小便、破積血、恢復血脈。(《藥性論》說:能治療大腸風熱結澀、熱淋。日華子說:能驅除一切風氣、增長肌肉、滋養毛髮、去除皮膚麻木、消退水腫、下乳汁、止消渴、催生、治療胎位不正。陳士良說:能調理肺氣、潤澤五臟、利大小便、疏散風氣。但不宜多食,會損傷血脈、滑精氣、使男性陽痿,婦女多食會導致婦科疾病。)
豆豉:味道苦,屬性寒涼,無毒。主要治療傷寒頭痛、寒熱病、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息以及兩腳疼痛冰冷。(《藥性論》說:能治療時疫熱病,發汗。)
粳米:味道甘苦,屬性平和,無毒。主要作用是益氣、止煩止瀉。(陶弘景說:這是人們日常食用的米,只是有白、紅、小、大等不同種類,都屬同一類。孟詵說:經常吃乾飯容易使人體內發熱,口唇乾燥,不能與蒼耳一起吃,會導致心痛,應急時要燒倉米灰,用蜜漿調服,否則會死亡。不能與馬肉一起吃,會引發舊疾。陳衍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