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氏濟生方
《嚴氏濟生方》,此乃宋代名醫嚴用和所著之醫學巨擘。成書於寶元年間,集嚴氏數十年臨證經驗之大成,熔鑄古代醫學經典精髓,為各類病症提供系統化治療指引。嚴用和深知醫道非一成不變,力倡臨證時須細察「四診」(望、聞、問、切)所得,審度病患體質、所處氣候及地域之異,靈活變通古方,切忌膠柱鼓瑟、生搬硬套。此書不僅是對前人醫學智慧的繼承,更是嚴氏個人實踐與創新的結晶,旨在廣濟蒼生,踐行「濟生」之實意。
全書貫徹「辨證施治」之核心思想,對病因病機的分析極盡精微。嚴氏在序言中便強調,醫者當先洞悉「脈、病、證、治」之妙,從脈象、病史中探求病因,辨識證候,最終確立治法。他認為,「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識其證,既識其證,則可詳其所治」。這種對整體觀念與精細辨別的重視,正是中醫學術的基石。《濟生方》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冷之」等基本原則,然具體運用則隨證靈活調整,體現了醫學「生意」的靈動性,正如嚴氏所言「醫者意也」。這種對個體差異與環境變化的重視,正是中醫「天人合一」思想在臨床上的生動體現。
書中以五臟六腑為綱,對其病因病理及治療進行分門別類的論述,構成了全書的主體架構。嚴氏詳細闡述了各臟腑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表現,並根據虛實寒熱的不同證候,提供了具體且實用的方藥。
論肝膽病變,嚴氏指出肝為足厥陰之經,與足少陽膽相為表裡,其病變與情緒(謀慮、喜怒)、筋脈及目部症狀密切相關。肝氣虛寒者,可見脇下堅脹、寒熱、不食、悒悒不樂、目生黑花等症,治宜溫補肝氣,書中推薦柏子仁湯。對於肝氣實熱,則表現為心下堅滿、脇痛、善怒、頭暈目赤等,治宜清熱疏肝,善用柴胡散。嚴氏在此強調,肝病治療需細辨虛實寒熱,脈象沉細滑為虛寒,浮大數為實熱,診察入微方能得效。
論心小腸病,心為手少陰之經,主宰一身,統攝血脈。心病多因憂愁思慮過度損傷心血。心血虛寒者,可見恐畏、不樂、心痛、多驚、夢寐不寧等,治療以調攝心血、溫補心氣為主,書中介紹了補心丸,旨在改善心血虛寒導致的悸恐失眠等症。心火實熱則可見心煩口瘡、面赤身熱、汗出衄血等,治宜清心瀉火,如導赤散。心脈浮虛為虛寒,洪實為實熱,辨證清晰。
論脾胃病變,嚴用和將脾胃視為「後天之本」,認為其關乎全身氣血生化與臟腑功能。脾胃不和或虛弱,易影響氣血津液的生成與運輸,導致各種病症。治療脾胃的核心在於健脾和胃。對於脾胃不和導致的症狀,書中推薦六君子湯。而脾氣虛寒所致的腹脹、不食等,則可使用附子建中湯溫補脾陽。嚴氏深刻認識到脾胃功能對整體健康的決定性作用,故在治療多種疾病時,皆不忘調護脾胃。
論肺大腸病變,肺為華蓋,主氣司呼吸,與手陽明大腸相為表裡。肺氣虛弱則易咳嗽氣短、自汗,可用白石英湯等方溫補肺氣。若肺有實熱,則見胸悶、痰多、咳喘等,治宜清瀉肺火,如瀉白散。
論腎膀胱病變,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關乎生長發育與生殖。腎氣虛弱常見腰膝酸痛、小便失調、耳鳴等症,書中列舉十補丸等方以溫補腎氣。膀胱與腎相表裡,其病變如濕熱蘊結則可見小便不利、澀痛等,治宜清利膀胱濕熱,如葵子湯。
除了對五臟六腑疾病的深入剖析,《嚴氏濟生方》也詳細論述了多種外感及內因病症的治療。特別是對於「中風」,嚴氏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將中風細分為偏枯、痰厥等多種類型,並針對不同證候提供了小續命湯、八味順氣散等具有實效的方劑,顯示其對急性病症的應對經驗。對於感受暑熱、濕邪等外邪引起的疾病,書中亦有專門論述,如二氣丹治療暑濕交加之症,撫芎湯治療濕邪困阻關節。這些內容充分體現了嚴氏根據四時、地域特點靈活辨治的思想。
《嚴氏濟生方》的另一顯著特色是其高度的臨床實用性。書中所載方劑多達數百,皆為嚴氏多年臨證驗證之有效方(實證驗方),許多方劑至今仍廣泛應用或為後世方所借鑒。例如補真丸強調腎氣溫補對於改善全身虛弱狀態的效果,為臨床提供了重要參考。這種對實際療效的追求,使《濟生方》成為一部極具臨床價值的著作。同時,嚴氏在書中多次強調「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則,認識到氣候、地域差異以及病人體質稟賦對疾病發生發展和治療效果的影響,倡導醫生必須結合具體情況靈活用藥,這正是中醫「天人合一」整體觀念在臨床治療中的具體應用。
總而言之,《嚴氏濟生方》是一部內容廣泛、結構嚴謹且實用性極強的宋代醫學經典。它系統總結了嚴用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融合並發展了古代醫學理論,對五臟病機、外感內傷以及各類疑難雜症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辨析和治療指導。其對辨證施治原則的深入闡釋,對大量實效方劑的記錄與應用,以及對因時因地制宜思想的強調,都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源和臨床借鑒。此書不僅是嚴用和醫學思想的結晶,更是中國醫學史上一部重要的傳世名著,至今仍在中醫教學、研究及臨床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是中華醫藥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原序一
原序二
五臟門 (1)
五臟門 (2)
五臟門 (3)
五臟門 (4)
五臟門 (5)
五臟門 (6)
五臟門 (7)
五臟門 (8)
五臟門 (9)
五臟門 (10)
諸風門 (1)
諸風門 (2)
諸風門 (3)
諸風門 (4)
諸風門 (5)
諸寒門 (1)
諸暑門 (1)
諸濕門 (1)
痼冷積熱門 (1)
痼冷積熱門 (2)
諸虛門 (1)
諸虛門 (2)
諸虛門 (3)
諸虛門 (4)
諸虛門 (5)
諸虛門 (6)
諸虛門 (7)
諸痹門
血病門 (1)
血病門 (2)
血病門 (3)
心腹痛門 (1)
心腹痛門 (2)
心腹痛門 (3)
癥瘕積聚門 (1)
癥瘕積聚門 (2)
癥瘕積聚門 (3)
宿食門 (1)
脹滿門 (1)
脹滿門 (2)
水腫門 (1)
水腫門 (2)
水腫門 (3)
蠱毒門
黃疸門 (1)
黃疸門 (2)
咳喘痰飲門 (1)
咳喘痰飲門 (2)
咳喘痰飲門 (3)
咳喘痰飲門 (4)
咳喘痰飲門 (5)
諸瘧門 (1)
諸瘧門 (2)
大便門 (1)
大便門 (2)
大便門 (3)
小便門 (1)
小便門 (2)
霍亂門 (1)
嘔吐翻胃噎膈門 (1)
嘔吐翻胃噎膈門 (2)
嘔吐翻胃噎膈門 (3)
腳氣門 (1)
腳氣門 (2)
腳氣門 (3)
消渴門
諸疝門 (1)
諸疝門 (2)
諸疝門 (3)
眩暈門 (1)
驚悸怔忡健忘門 (1)
驚悸怔忡健忘門 (2)
癲癇門 (1)
癲癇門 (2)
諸汗門 (1)
諸汗門 (2)
眼門 (1)
眼門 (2)
眼門 (3)
咽喉門 (1)
咽喉門 (2)
口齒門 (1)
口齒門 (2)
口齒門 (3)
口齒門 (4)
耳門 (1)
耳門 (2)
鼻門 (1)
鼻門 (2)
頭面門 (1)
頭面門 (2)
頭面門 (3)
腰痛門 (1)
腰痛門 (2)
婦人門 (1)
- 婦人門
- 婦人論治
- 血氣論治
- 玄胡索湯
- 三神丸
- 抑氣散
- 崩漏論治
- 加減四物湯
- 帶下論治
- 白堊丸
- 滑胎論治
- 救生散
- 冬葵子散
- 驅邪散
- 平安散
- 消風散
- 固經丸
- 十灰丸
- 大岩蜜湯
- 產後雜病論治
- 黑龍丹
- 當歸羊肉湯
- 豬腰子粥
- 漏蘆散
- 鍾乳粉散
- 血瘕論治
- 琥珀丸
- 三稜煎丸
- 婦室搐搦論治
- 白薇丸
- 澤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