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用和

《嚴氏濟生方》~ 諸痹門

回本書目錄

諸痹門

1. 諸痹門

2. 五痹論治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脾則逢寒急,逢熱則縱,此皆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大率痹病,總而言之,凡有五種:筋痹、脈痹、皮痹、骨痹、肌痹是也。

筋痹之為病,應乎肝,其狀夜臥則驚,飲食多,小便數;脈痹之為病,應乎心,其狀血脈不流,令人痿黃,心下鼓氣,卒然逆喘不通,嗌乾善噫;肌痹之為病,應乎脾,其狀四肢懈怠,發咳嘔吐;皮痹之為病,應乎肺,其狀皮膚無所知覺,氣奔喘滿;骨痹之為病,應乎腎,其狀骨重不可舉,不遂而痛且脹。診其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者亦為痹,脈澀而緊者亦為痹。

又有風血痹,陰邪入於血經故也。外有支飲亦令人痹,當隨證施治。

白話文:

風、寒、濕這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症。會產生痹症,都是因為身體虛弱、皮膚毛孔鬆散,容易受到風、寒、濕邪入侵的緣故。痹症這種疾病,寒邪較重時會引起疼痛;風邪較重時會使病症游走不定;濕邪較重時會使病症固定在某處。病在骨頭,會感到沉重難以舉起;病在血脈,會導致血液凝滯不通;病在筋,會導致彎曲難以伸直;病在肌肉,會感到麻木沒有知覺;病在脾,遇到寒冷會加重,遇到熱則會鬆弛。這些都是隨著所受邪氣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症狀。總的來說,痹症大致分為五種:筋痹、脈痹、皮痹、骨痹、肌痹。

筋痹這種疾病,與肝有關,症狀是晚上睡覺容易驚醒,食量增大,小便頻繁;脈痹這種疾病,與心有關,症狀是血脈運行不暢,使人臉色萎黃,胸口感到脹氣,突然呼吸急促不暢,喉嚨乾燥、喜歡打嗝;肌痹這種疾病,與脾有關,症狀是四肢無力,容易咳嗽、嘔吐;皮痹這種疾病,與肺有關,症狀是皮膚感覺麻木,呼吸急促、胸悶;骨痹這種疾病,與腎有關,症狀是骨頭沉重難以舉起,活動不靈活、疼痛且脹。診斷時,脈象粗大而澀是痹症,脈象來得急促也是痹症,脈象澀而又緊也是痹症。

還有因為陰邪侵入血脈所導致的風血痹。另外,體內有支飲(停留在體內的痰飲)也會導致痹症,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來進行治療。

3. 蠲痹湯

治身體煩疼,項背拘急,或痛或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當歸(去蘆,酒浸),赤茯苓,黃耆(去蘆),片子薑黃,羌活(各一兩半),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此方劑能治療身體煩躁疼痛,脖子和背部僵硬緊繃,有時疼痛有時感覺沉重,活動困難,以及手腳冰冷麻木,腰部腿部沉重,筋骨脈絡無力的症狀。

藥材組成:當歸(去除根部蘆頭,用酒浸泡),赤茯苓,黃耆(去除根部蘆頭),片子薑黃,羌活(各一兩半),甘草(用火烤過,半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入一碗半的水,放入五片生薑,一顆紅棗,煎煮至剩八分水量,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不拘泥於特定時間。

4. 黃耆酒

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燥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時覺不仁。

黃耆(去蘆),防風(去蘆),官桂(不見火),天麻,萆薢,石斛(去根),虎骨(酥炙),白芍藥,當歸(去蘆),雲母,粉,白朮,茵芋葉,木香(不見火),仙靈脾,甘草,川續斷(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以生絹袋盛,以好酒一斗浸之,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每服一盞,溫服之,不拘時候,常令酒氣相續為佳。

白話文:

黃耆酒

這個藥酒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身體麻木僵硬,皮膚乾燥發癢,筋脈抽搐痙攣,說話不清楚,手腳活動不靈活,以及時常感覺麻木等症狀。

藥材包含:黃耆(去除蘆頭),防風(去除蘆頭),肉桂(避免火烤),天麻,萆薢,石斛(去除根部),虎骨(用酥油炙烤過),白芍藥,當歸(去除蘆頭),雲母粉,白朮,茵芋葉,木香(避免火烤),仙靈脾,甘草,川續斷(以上各藥材皆取一兩)。

將上述藥材切成如麻豆般大小的碎塊,用生絹布袋裝好,放入一斗好酒中浸泡。春天浸泡五天,夏天浸泡三天,秋天浸泡七天,冬天浸泡十天。每次服用一小杯,溫熱服用,服用時間不拘,最好能讓體內保持酒氣持續不斷。

5. 防風湯

6. 茯苓湯

治支飲,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半夏(湯泡七次),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枳實(去瓤,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支飲,症狀有手腳麻木、嗜睡和頭暈。

藥材包括: 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紅色的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枳實(去除內膜,用麩皮炒過),桔梗(去除蘆頭),甘草(炙烤過。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碗半的水,以及七片生薑,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