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氏濟生方》~ 痼冷積熱門 (1)
痼冷積熱門 (1)
1. 痼冷積熱論治
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夫人一身,不外乎陰陽氣血相與流通焉耳。如陰陽得其平,則疾不生,陰陽偏勝,則為痼冷積熱之患也。所謂痼冷者,陰毒沉涸而不解也;積熱者,陽毒蘊積而不散也。故陰偏勝則偏而為痼冷,陽偏勝則偏而為積熱。古賢云:偏勝則有偏害,偏害則致偏絕,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陰」和「陽」是構成天地的兩種基本力量,萬物的生成和演變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當陰陽平衡時,人體就會健康;當陰陽偏勝時,人體就會生病。
所謂「偏陰偏陽」是指陰氣或陽氣過盛,這種情況下,陰氣或陽氣就會侵害人體,從而導致疾病的產生。
「痼冷」是指人體陰氣過盛,導致身體出現寒涼、畏寒、怕冷、手腳冰涼、關節疼痛等症狀。
「積熱」是指人體陽氣過盛,導致身體出現發熱、口渴、心煩、失眠、便祕等症狀。
偏陰偏陽之謂疾,就是指陰陽平衡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
「古賢雲:偏勝則有偏害,偏害則致偏絕,不可不察也」,這句話是指,陰陽偏勝會導致偏害,偏害會導致偏絕,所以我們必須要時刻注意陰陽的平衡,避免陰陽偏勝。
大抵真陽既弱,胃氣不溫,復啖生冷、冰雪,以益其寒,陰冱於內,陽不能勝,遂致嘔吐涎沫,畏冷憎寒,手足厥逆,飲食不化,大腑洞泄,小便頻數,此皆陰偏勝而為痼冷之證也。
白話文:
通常是體內的真陽氣虛弱,胃裏的氣不溫暖,又吃生冷或冰雪一樣的寒冷食物,使體內寒氣增加,陰邪蓄積在體內,陽氣不能戰勝陰邪,於是出現嘔吐涎沫、畏寒怕冷、手腳冰涼、飲食不消化、大便溏稀、小便頻繁,這些都是由於陰氣太過而形成的長期虛寒症狀。
其或陰血既衰,三焦已燥,復餌酒、炙、丹石,以助其熱,陽熾於內,陰不能制,遂致口苦咽乾,涎稠目澀,膈熱口瘡,心煩喜冷,大便閉結,小便赤淋,此皆陽偏勝而為積熱之證也。施治之法,冷者熱之,熱者冷之,痼者解之,積者散之,使陰陽各得其平,則二者無偏勝之患矣!
白話文:
假如陰血已經衰竭,三焦已經燥熱,再服用酒、炙、丹石等辛熱藥物,以助其熱,陽氣在體內熾盛,陰氣不能制約,於是導致口苦咽乾,唾液稠厚眼睛乾澀,膈熱口瘡,心煩喜冷,大便閉結,小便赤痛,這些都是陽偏勝而為積熱的證狀。治療的方法是,寒者溫之,熱者寒之,痼疾者解除之,積滯者散之,使陰陽各得其平衡,那麼陰陽兩者就沒有偏勝的病患了!
2. 洞陽丹
治陽虛陰盛,手足厥冷,暴吐大下,脈細,羸瘦,傷寒陰證,悉皆治之。
白話文:
治療陽氣虛弱而陰氣過盛的情況,對於手腳冰冷、突然嘔吐或嚴重腹瀉、脈象細弱、身體瘦弱以及傷寒所引起的陰性症狀,都能進行治療。
附子(炮,去皮臍),鍾乳粉(各二兩),天雄(炮,去皮,三兩),川烏(炮,去皮,四兩),陽起石(火煅,一兩),硃砂(一兩別研細)
白話文:
附子(經過炮製,去除皮和臍),鍾乳粉(各二兩),天雄(經過炮製,去除皮,三兩),川烏(經過炮製,去除皮,四兩),陽起石(經過火煅,一兩),硃砂(一兩另研磨至細)
上為細末,酒煮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白話文:
磨成細末,用酒煮熟的神麯糊作丸劑,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服用,用溫過的酒或鹽水送服。
3. 豆附丸
治久虛下寒,泄瀉不止,腸滑不禁,日夜無度,全不進食,一切虛實泄瀉困乏,並皆治之。
白話文:
治療長期體虛、下腹部寒冷,持續腹瀉,腸道滑洩難以控制,日夜頻繁無度,完全無法進食,所有因虛弱或實證引起的腹瀉和疲倦乏力的症狀都能得到治療。
肉豆蔻(麵裹煨),附子(炮,去皮臍),良薑(銼,炒),訶子(麵裹煨),乾薑(炮),赤石脂(火煅),陽起石(火煅),龍骨(生用),白礬(枯。各二兩),白茯苓(去皮),桂心(不見火)細辛(洗。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白話文:
-
肉豆蔻(裹上麵粉後煨熟)
-
附子(火烤過,去皮和臍)
-
良薑(切碎,炒熟)
-
訶子(裹上麵粉後煨熟)
-
乾薑(火烤過)
-
赤石脂(火煅過)
-
陽起石(火煅過)
-
龍骨(直接服用)
-
白礬(乾燥,每種2兩)
-
白茯苓(去皮)
-
桂心(沒有經過火烤)
-
細辛(清洗,每種1兩)
4. 利膈湯
治上膈壅熱,口苦咽乾,痰唾稠黏,心煩喜冷,咽喉生瘡疼痛,但是一切上壅之證,皆可服之。
白話文:
治療上焦堵塞引起的熱症,如口苦、咽喉乾燥、痰多且黏稠、心煩喜歡冷飲、咽喉生瘡疼痛等症狀,所有上焦堵塞的病症都可以服用。
防風(去蘆),雞蘇葉,桔梗(去蘆),牛蒡子,荊芥穗(各一兩),川升麻,人參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防風(去掉蘆頭),雞蘇葉,桔梗(去掉蘆頭),牛蒡子,荊芥穗(各一兩),川升麻,人參、甘草(炙。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