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用和

《嚴氏濟生方》~ 大便門 (4)

回本書目錄

大便門 (4)

1. 黑丸子

治脾胃怯弱,飲食過傷,留滯不化,遂成痢下,宜速進此藥推導,更須斟酌受病深淺,增損丸數,還當逐盡積滯方佳。卻徐徐補養之。(方見宿食門)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飲食過量,食物停留在體內不消化,進而導致痢疾下痢時,應儘快服用此方藥物以幫助排出,但仍需要考慮患者病情深淺,增加或減少藥丸數量,並在排出所有積滯後,才能獲得最佳效果。之後再慢慢地補養身體。(具體的藥方請參閱宿食條目)

2. 四味阿膠丸

治協熱下利,其色黃,煩躁多渴,臍腹疼痛,小便不利。

黃連(去須,四兩),茯苓(去皮,二兩),赤芍藥(三兩),阿膠(蛤粉炒,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下。

白話文:

黃連(去掉鬚根,四兩),茯苓(去皮,二兩),赤芍藥(三兩),阿膠(與蛤粉炒過,一兩)

3. 駐車丸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者。

黃連(去須,六兩),阿膠(蛤粉炒),當歸(去蘆,焙,洗。各三兩),乾薑(炮,二兩)

白話文:

黃連(去除鬚根,六兩),阿膠(用蛤粉翻炒),當歸(去除蘆頭,烘烤,清洗,各三兩),乾薑(炮製,二兩)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醋煮好的米糊為丸,丸子的大小要和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五十粒,可以逐漸增加到七十粒,空腹服用,用米湯送服。

4.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臍腹虛滿,腸鳴㽲痛,及腸胃受濕,下如豆羹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並宜服之。(方見泄瀉門)

白話文:

治療風寒乘虛侵入腸胃,食物不能消化吸收,導致腹瀉不止,臍部和腹部虛滿,腸鳴腹痛,以及腸胃受濕,腹瀉物像豆羹汁,或有瘀血排出,日夜腹瀉不止。適用於上述情況的方劑,請參考腹瀉一節。

5. 烏梅丸

治熱留腸胃,下痢純血,臍腹㽲痛,或先經下痢未斷服熱藥,蘊毒伏熱,滲成血痢,皆治之。

白話文:

治療熱邪停留在腸胃所引起的病症,如下痢純血、肚臍周圍絞痛,或是先前已經有下痢症狀但未痊癒又服用了熱性藥物,導致毒素和潛藏的熱邪滲入血液形成血痢,這些情況都可以用此方法來治療。

烏梅肉(二兩),黃連(去須,三兩),當歸(去蘆),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白話文:

烏梅肉(二兩):烏梅是梅子經加工炮製後所得的藥材,具有酸澀味,歸肝、脾、肺經,具有止渴生津、斂肺益氣、固澀止瀉等功效。

黃連(去須,三兩):黃連是毛茛科植物黃連的根莖,具有苦寒味,歸心、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心除煩等功效。

當歸(去蘆):當歸是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具有甘辛溫味,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

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枳殼是芸香科植物枳樹的果實,具有苦辛寒味,歸肺、大腸經,具有理氣破氣、瀉火除煩、消積導滯等功效。

6. 當歸丸

治冷留腸胃,下痢純白,腹痛不止。

當歸(去蘆,酒洗),芍藥,附子(炮,去皮臍),白朮,乾薑(炮),厚朴(薑汁製),阿膠(蛤粉炒。各一兩),烏梅肉(二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白話文:

當歸(去除蘆頭,用酒清洗),芍藥,附子(烘烤過,去除皮和肚臍),白朮,乾薑(烘烤過),厚朴(用薑汁製備),阿膠(用蛤粉炒過。各一兩),烏梅肉(二兩)

7. 香茸丸

治下痢危困。

麝香(半錢,別研,臨時入),鹿茸(燎去皮毛,酥炙,一兩)

白話文:

麝香(半錢,另行研磨,在臨使用時加入),鹿茸(用火燎掉皮毛,用酥油輕微炙烤,一兩)

上鹿茸為細末,方入麝香,以燈心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送下。若每料添滴乳香半兩尤有效。

白話文:

將鹿茸磨成細末,再加入麝香,用燈芯煮棗肉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服用,用米湯送下。若每劑藥再加入半兩乳香,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