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用和

《嚴氏濟生方》~ 五臟門 (6)

回本書目錄

五臟門 (6)

1. 補真丸

大抵不進飲食,以脾胃之藥治之多不效者,亦有謂焉。人之有生,不善攝養,房勞過度,真陽衰虛,坎火不溫,不能上蒸脾土,沖和失布,中州不運,是致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滿,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火衰虛,不能蒸蘊脾土而然。古人云:補腎不如補脾。

余謂:補脾不若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經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開能食矣。

葫蘆巴(炒),附子(炮,去皮臍),陽起石(煅),川烏(炮,去皮),菟絲子(淘淨酒蒸),沉香(不見火,別研),肉豆蔻(麵裹煨),肉蓯蓉(酒浸,焙)五味子(各半兩),鹿茸(去毛酒蒸,焙)川巴戟(去心),鍾乳粉(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羊腰子二對,治如食法,蔥、椒、酒煮爛,入少酒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鹽湯任下。

白話文:

大致上來說,那些吃不下東西,用調理脾胃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也是有原因的。人活著,如果不好好保養身體,縱慾過度,導致腎的陽氣衰弱,腎中的火不夠溫暖,無法向上蒸騰脾土,造成身體的協調失衡,中焦的運作不順暢,這才會導致吃不下東西、胸口悶脹、不吃東西就覺得脹滿,或是吃了東西卻無法消化,大便稀溏。這些都是因為腎的真火衰弱,無法溫養脾土所造成的。古人說:「補腎不如補脾」。

我認為:補脾不如補腎,如果腎氣強壯,丹田的火就能夠向上蒸騰脾土,脾土就會變得溫和,中焦自然就會運作順暢,膈膜開闊就能夠吃得下東西了。

藥材:葫蘆巴(炒過)、附子(炮製後去皮臍)、陽起石(煅燒過)、川烏(炮製後去皮)、菟絲子(洗淨後用酒蒸)、沉香(不經火,另外研磨)、肉豆蔻(用麵包裹煨過)、肉蓯蓉(用酒浸泡後烘乾)、五味子(各半兩),鹿茸(去除絨毛後用酒蒸,再烘乾)、川巴戟(去除心)、鍾乳粉(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羊腰子兩對,按照一般食用方法處理,用蔥、花椒、酒煮爛,加入少量酒一起搗成丸子,像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飯前用米湯或淡鹽水送服。

2. 瀉黃散

治脾胃壅實,口內生瘡,煩悶多渴,頰痛心煩,唇口乾燥,壅滯不食。

藿香葉(七錢),石膏(煅),縮砂仁,山梔子仁,甘草(炙。各半兩),防風(去蘆,四兩)

上銼碎,用蜜酒炒香,焙,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脾胃積熱、導致口瘡、煩悶口渴、臉頰疼痛、心煩、嘴唇乾燥、消化不良、不想吃東西的。

藥材包含:藿香葉(七錢)、煅石膏、縮砂仁、山梔子仁、炙甘草(各半兩)、防風(去掉蘆頭,四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蜜酒拌炒至香,烘乾,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杯水煎至剩七分,去除藥渣,溫服,服用時間不限。

3. 枳殼丸

治脾實心腹壅滯,四肢疼悶,兩脅脹滿,大小便不利。

皂角(一挺去黑皮,微炒,),枳殼(去瓤,麩炒),川大黃(二兩,銼,微炒),羌活(去蘆),木香(不見火),橘紅,桑白皮(蜜水炙),香白芷(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薑湯任下。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脾胃功能過於旺盛,導致胸腹部脹滿堵塞、四肢痠痛沉重、兩側脅肋脹滿、大小便不順暢的病症。

藥材包含:皂角(一條,去除黑皮,稍微炒過)、枳殼(去除內瓤,用麩皮炒過)、川大黃(二兩,切碎,稍微炒過)、羌活(去除蘆頭)、木香(不經過火)、橘紅、桑白皮(用蜜水炙烤)、香白芷(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七十顆,空腹時以米湯或薑湯送服。

4. 橘皮竹茹湯

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批杷葉(拭去毛),麥門冬(去心),青竹茹,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人參,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治療胃熱導致口渴、想吐且吃不下東西的症狀。

使用赤茯苓(去除外皮)、橘皮(去除白色內膜)、枇杷葉(擦拭去除絨毛)、麥門冬(去除中心)、青竹茹、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以上各一兩),再加上人參、甘草(烤過。以上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水一碗半,生薑五片,煎煮至剩八分滿,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不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