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用和

《嚴氏濟生方》~ 眩暈門 (1)

回本書目錄

眩暈門 (1)

1. 眩暈論治

素問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則知肝風上攻,必致眩暈。所謂眩暈者,眼花屋轉,起則眩倒是也。由此觀之,六淫外感,七情內傷,皆能所致。當以外證與脈別之,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細,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有此為異耳。

與夫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瘡吐衄便利,及婦人崩中去血,皆令人眩暈,隨其所因治之,乃活法也。

白話文:

《素問》中說:各種風症引起的眩暈,都屬於肝臟。這說明肝風上攻,必定會導致眩暈。所謂眩暈,是指眼前發花、房屋旋轉,起身時感到頭暈目眩甚至摔倒。由此可知,六種外感邪氣和七情內傷都可以導致眩暈。應該以外在症狀和脈象來加以區分。如果是風邪引起的眩暈,脈象浮,有汗,項部僵硬、麻木不仁;如果是寒邪引起的眩暈,脈象緊,無汗,筋攣抽搐、疼痛;如果是暑熱引起的眩暈,脈象虛,煩悶;如果是濕邪引起的眩暈,脈象細,沉重,嘔吐、反胃。至於因七情所感引起的眩暈,會導致臟腑氣機不調,氣鬱化涎,凝結為飲,隨氣上逆,使人眩暈,眉稜骨疼痛,眼睛不能睜開,寸脈多沉,有這些表現就是異於常人了。這些是關於眩暈的一些理論

2. 羌附湯

治中風頭眩,惡風自汗,或身體不仁。(方見諸濕門中濕論治)

3. 三五七散

治陽虛,風寒入腦,頭痛,目眩暈轉,如在舟車之上,耳內蟬鳴,或如風雨之聲,應風寒濕痹,腳氣緩弱等疾,並皆治之。

白話文:

本方主治陽虛,風寒入腦所導致的頭痛、頭暈目眩,就像在船車上一樣,耳內有蟬鳴聲或像風雨聲,並伴隨風寒濕痹、腳氣緩弱等疾病。此方對上述症狀均有療效。

天雄(炮,去皮),細辛(洗去葉土。各三兩)乾薑(炮),山茱萸(取肉。各五兩),防風(去蘆),山藥(銼,炒。各七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溫酒調服,食前。

白話文:

天雄(炒熟後,去皮),細辛(洗去葉子上的泥土。各三兩),乾薑(炒熟),山茱萸(取肉。各五兩),防風(去蘆葦),山藥(切碎,炒熟。各七兩)

4. 加味香薷飲

治中暑眩暈,煩悶不蘇。(方見諸暑門中暑論治)

5. 芎術湯

治冒雨中濕,眩暈嘔逆,頭重不食。

川芎,半夏(湯泡七次),白朮(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川芎、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白朮(各一兩)、甘草(烤過的,半兩)

6. 玉液湯

治七情傷感,氣鬱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暈,心嘈忪悸,眉稜骨痛。

大半夏(洗淨,湯泡七次,切作片子)

白話文:

治療因情緒波動引起的傷感,氣鬱產生多痰,隨著氣往上逆行,造成頭暈眼花、心慌心跳加速、眉骨疼痛。

主要用藥為半夏(洗乾淨後,用熱水浸泡七次,然後切成片)。

上件,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七片,煎至七分,去滓,入沉香水一呷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上述藥方,每次服用四錢,加水兩盞,加上七片生薑,煎至七分,去除藥渣,加入少許沉香,溫服即可,不受時間限制。

7. 芎歸湯

治一切失血過多,眩暈不蘇。

芎藭,當歸(去蘆,酒浸)

上等分,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治療所有因失血過多導致的眩暈不醒。

取等量的芎藭和當歸(去掉根部,用酒浸泡)。

將藥材咀嚼或切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剩下七分,去渣後溫熱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8. 沉香磁石丸

治上盛下虛,頭目眩暈,耳鳴耳聾。

沉香(半兩,別研),磁石(火煅,醋淬七次,細研,水飛),葫蘆巴(炒),川巴戟(去心),陽起石(煅,研),附子(炮,去皮臍),椒紅(炒),山茱萸(取肉),山藥(炒。各一兩),青鹽(別研),甘菊花(去枝萼),蔓荊子(各半兩)

白話文:

  • 沉香(半兩,另行研磨)

  • 磁石(火煅,醋淬七次,研磨細膩,水飛)

  • 葫蘆巴(炒)

  • 川巴戟(去心)

  • 陽起石(煅,研磨)

  • 附子(炮製,去除皮臍)

  • 椒紅(炒)

  • 山茱萸(取果肉)

  • 山藥(炒製。各一兩)

  • 青鹽(另行研磨)

  • 甘菊花(去除枝葉和萼片)

  • 蔓荊子(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倉卒不能辦,此沉香湯送下養正丹(方見咳嗽痰飲門)亦可。

白話文:

將沉香木研磨成細粉,用米糊拌酒蒸煮成丸劑,丸子的體積如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七十丸,在空腹時以鹽水送服。如果臨時找不到沉香木,也可以用沉香湯送服養正丹(有關養正丹的配方請參閱咳嗽痰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