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用和

《嚴氏濟生方》~ 諸痹門 (1)

回本書目錄

諸痹門 (1)

1. 五痹論治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脾則逢寒急,逢熱則縱,此皆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大率痹病,總而言之,凡有五種:筋痹、脈痹、皮痹、骨痹、肌痹是也。

白話文:

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在一起,合起來致病便是痺病。都是因為體質虛弱,腠理空疏,被風寒濕邪氣侵襲而得的痺病。痺病的病理特點是:寒邪多疼痛就重;風邪多則肢體遊走不定;濕邪多則停着不動。在骨骼裡表現為沉重而舉不動;在脈絡裏表現為氣血凝結而不流通;在筋脈裏表現為屈伸不利;在肌肉裏表現為麻木不仁;在脾臟裏表現為畏寒,遇熱則疼痛加劇。這些都是根據受到的邪氣種類而產生的病症。總體來說,痺病可以分為五種:筋痺、脈痺、皮痺、骨痺、肌痺。

筋痹之為病,應乎肝,其狀夜臥則驚,飲食多,小便數;脈痹之為病,應乎心,其狀血脈不流,令人痿黃,心下鼓氣,卒然逆喘不通,嗌乾善噫;肌痹之為病,應乎脾,其狀四肢懈怠,發咳嘔吐;皮痹之為病,應乎肺,其狀皮膚無所知覺,氣奔喘滿;骨痹之為病,應乎腎,其狀骨重不可舉,不遂而痛且脹。診其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者亦為痹,脈澀而緊者亦為痹。

白話文:

筋痹的症狀是晚上睡覺容易驚醒,飲食多,小便頻繁;脈痹的症狀是血脈不流,讓人皮膚萎黃,心下鼓氣,突然呼吸不暢,喉嚨乾燥,喜歡嘆氣;肌痹的症狀是四肢懈怠,發咳嘔吐;皮痹的症狀是皮膚失去知覺,氣息奔馳,喘息,胸悶;骨痹的症狀是骨頭沉重,無法舉起,不能活動,並且疼痛和腫脹。診斷的方法是脈搏大而澀為痹,脈搏來得快也為痹,脈搏澀而緊也為痹。

又有風血痹,陰邪入於血經故也。外有支飲亦令人痹,當隨證施治。

2. 蠲痹湯

治身體煩疼,項背拘急,或痛或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當歸(去蘆,酒浸),赤茯苓黃耆(去蘆),片子薑黃羌活(各一兩半),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黨參(去蘆,用酒浸泡),赤茯苓,黃耆(去蘆),片子薑黃,羌活(各一兩半),甘草(烤炙過,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上藥放在藥壺中,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半的水,再放入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煮至剩下八分之一的水量,去渣取汁,趁溫熱時服用,不需要拘泥於服用的時間。

3. 黃耆酒

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燥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時覺不仁。

黃耆(去蘆),防風(去蘆),官桂(不見火),天麻萆薢石斛(去根),虎骨(酥炙),白芍藥,當歸(去蘆),雲母,粉,白朮茵芋葉,木香(不見火),仙靈脾,甘草,川續斷(各一兩)

白話文:

黃耆(去掉蘆頭)

防風(去掉蘆頭)

官桂(沒有見過火)

天麻

萆薢

石斛(去掉根部)

虎骨(經過酥炙處理)

白芍藥

當歸(去掉蘆頭)

雲母

白朮

茵芋葉

木香(沒有見過火)

仙靈脾

甘草

川續斷(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以生絹袋盛,以好酒一斗浸之,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每服一盞,溫服之,不拘時候,常令酒氣相續為佳。

白話文:

上等黨參切成如麻豆大小,用生絹袋盛裝,並以一斗好酒浸泡。浸泡時間視乎季節而定:春天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每次服用一盞(約10毫升),溫熱服用,服用的時間不受限制。但最好讓藥酒的藥氣在身體中持續不斷,效果才佳。

4. 茯苓湯

治支飲,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半夏(湯泡七次),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枳實(去瓤,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枳實(去瓤,用麩皮炒過),桔梗(去除莖葉),甘草(炙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