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氏濟生方》~ 鼻門 (1)
鼻門 (1)
1. 鼻門
2. 鼻論治
夫鼻者,肺之候。職欲常和,和則吸引香臭矣。若七情內郁,六淫外傷,飲食勞役,致鼻氣不得宣調,清道壅塞。其為病也,為衄、為癰、為息肉、為瘡瘍、為清涕、為窒塞不通、為濁膿,或不聞香臭。此皆肺臟不調,邪氣蘊積於鼻,清道壅塞而然也。治之之法,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塞則通之,壅則散之,無越於斯。
但時氣鼻衄不可遽止。如出三升以上,恐多者,方可斷之。活人書所謂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不可不知。
又論:夫鼻者,肺之所主,職司清化,調適得宜,則肺臟宣暢,清道自利;攝養乖方,則清道壅塞,故鼻為之病焉。蓋肺主於氣,肝藏於血,邪熱傷之則血熱,血熱則氣亦熱,血氣俱熱,隨氣上逆,故為鼻衄,甚則生瘡,風寒乘之,陽經不利,則為壅塞,或為清涕。蘊積不散,則不聞香臭。
或為鼻癰,或生息肉鼻痛之患矣。又有熱留膽腑,邪移於腦,遂致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也。所得作效之方,並載於後,以為備治之要。
白話文:
鼻子是肺的外在表現。它的功能應該保持協調,協調了才能正常分辨氣味的香臭。如果因為情緒內鬱、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飲食不當、過度勞累,導致鼻子的氣機無法順暢運行,清竅被阻塞,就會產生各種疾病。這些病症包括流鼻血、生鼻癰(鼻部膿瘡)、長息肉、生瘡瘍、流清鼻涕、鼻塞不通、流濁膿,甚至聞不到氣味。這些都是因為肺臟失調,邪氣積聚在鼻子,導致清竅阻塞造成的。治療的方法,寒證就用溫熱藥,熱證就用清涼藥,阻塞就疏通,壅塞就疏散,不出這幾個原則。
但如果是因為時氣(季節性或流行性疾病)引起的鼻出血,不可立即止血。如果出血量超過三升(約合現今600毫升),而且出血量還可能更多,才可以考慮止血。活人書上說,鼻出血是身體在排解過盛的陽氣,要知道這個道理。
再說,鼻子是肺所主管的,負責清化之氣。如果調養得當,肺氣就會通暢,清竅自然順利。如果攝生保養不當,清竅就會阻塞,鼻子就會生病。肺主氣,肝藏血,如果邪熱侵襲,就會導致血熱,血熱也會導致氣熱。血氣都熱,就會跟隨氣機上逆,導致鼻出血,嚴重的話還會生瘡。如果外感風寒,陽經受阻,就會導致鼻塞或流清鼻涕。邪氣積聚不散,就會聞不到氣味。
有時還會形成鼻癰,或長出息肉,引起鼻子疼痛。有時候熱邪會滯留在膽腑,然後轉移到腦部,導致鼻淵(鼻竇炎),鼻淵就是指流濁涕不止。如果進一步發展,可能會導致鼻出血、眼睛模糊,這是由於氣機逆亂造成的。治療的有效方法都記錄在後面,作為治療的參考。
3. 辛夷散
治肺虛,風寒濕熱之氣加之,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或氣息不通,或不聞香臭。
辛夷仁,細辛(洗去土葉),藁本(去蘆),升麻,川芎,木通(去節),防風(去蘆),羌活(去蘆),甘草(炙),白芷(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
白話文:
這個方劑[辛夷散],是用來治療肺部虛弱,又受到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導致鼻子內部堵塞,鼻涕流個不停,或者呼吸不順暢,甚至聞不到味道的情況。
藥材成分包含:辛夷仁、細辛(洗去泥土和葉子)、藁本(去除根莖)、升麻、川芎、木通(去除節點)、防風(去除根莖)、羌活(去除根莖)、炙甘草、白芷(每種藥材的份量都相同)。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在飯後用茶水調服。
4. 香膏
治鼻塞不利。
當歸(去蘆),木香(不見火),通草,細辛(洗),蕤仁(去殼),川芎,白芷(各三錢)
上七味,㕮咀,和羊髓,微火合煎三、五沸,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內鼻中。
白話文:
治療鼻塞不通。
當歸(去除根部),木香(不經過火烤),通草,細辛(洗過),蕤仁(去除外殼),川芎,白芷(各取三錢)
將以上七種藥材,稍微搗碎,和羊的骨髓混合,用小火煎煮三到五次沸騰,等到白芷變成黃色,藥膏就完成了,去除藥渣,取像小豆般大小的藥膏,塞入鼻孔中。
5. 龍骨散
治時氣鼻衄三升以上,恐多,宜此藥止。
龍骨(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用少許吹入鼻中。九竅出血者,皆用此藥吹之。
白話文:
治療因時疫引起的鼻出血,出血量達到三升以上,擔心出血過多時,可以用此藥止血。
龍骨(用量不限)
將龍骨研磨成細末,取少量吹入鼻孔中。對於全身九竅出血的情況,都可以用此藥吹入止血。
6. 通草膏
治癰鼻者,有息肉,不聞香臭。通草,附子(炮,去皮臍),細辛(洗)
上等分為細末,以蜜和,綿裹少許,納鼻中。
白話文:
治療鼻子生瘡的人,如果長了息肉,導致聞不到香味和臭味。使用通草、炮製過的附子(去除外皮和臍部)、洗過的細辛,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均勻,再用棉花包裹少量,塞入鼻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