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用和

《嚴氏濟生方》~

回本書目錄

1. 腳氣門

2. 腳氣論治

千金言:腳氣皆由感風毒所致。又經云: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遂成腳氣。然古來無腳氣之說,黃帝時名為厥。兩漢之間,名曰緩風。宋齊之後,謂之腳氣。其名雖不同,其實一也。以此觀之,寒暑風濕,皆能致此,非特風毒而已矣。

腳氣之病,初得不覺,因他病乃始發動,或奄然大悶,經三、兩日方乃覺之,先從腳起,或緩弱疼痹,或行起忽倒,或兩脛腫滿,或足膝枯細,或心中忡悸,或小腹不仁,或舉體轉筋,或見食吐逆,惡聞食氣,或胸滿氣急,或遍體痠痛,此其候之不同也。大抵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所患必熱,誠哉斯言。

若論其脈浮而弦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風者汗而愈,濕者溫而愈,熱者下而愈,寒者熨而愈。凡得腳氣,速宜針灸之,唯用湯淋洗者,醫之大禁也。觀夫腳氣,皆由腎氣虛而生,然婦人亦有病腳氣者,必因血海既虛,宿懷嗔恚,復感悲傷,遂成斯疾。今婦人病此者甚眾,知婦人以血海虛而得之,與男子腎虛類矣。

治婦人之法與男子用藥固無異,但兼以治憂恚藥,無不效也。且補瀉之法,當順四時,春、秋二時,宜急補瀉,夏月疾盛,專須汗利,入冬以後,須量人之盛衰,微加滋補,不然則氣血日衰,必使年年遇蒸熱而作,理之必然也。治法大概無越於斯。又當於四時中,僅加調攝。

不得久坐久立冷濕之地,暑月亦不當露坐濕處,能慎於此,依法隨證治之,無不瘥矣。

又論:夫腳氣之病,昔人命名不一,今人謂之腳氣。男子得之,受病於腎,婦人得之,受病血海。寒暑風濕,嗔恚悲傷,皆能致此。腳氣之候,有輕有重,有干有濕,有陰有陽,有虛有實。治療之法,腳氣雖日壅疾無補法,惟當瀉之,理固然也。愚者之見,亦可補之,當順四時之序而補瀉之。

春夏宜汗利,秋冬乘疾小歇,微加滋補,不然則氣血日衰,必使年年遇蒸熱而疾作也。此外,更宜針之灸之,若用湯淋洗者,醫之大禁也。後方隨證參考用之,無不瘥者也。

白話文:

《千金方》說:腳氣病都是因為感受風邪毒氣所導致的。又有醫書說:地上的寒冷、暑熱、風、濕都會形成蒸氣,腳經常踩在上面,就會形成腳氣。然而古代沒有腳氣這個說法,黃帝時代稱之為「厥」,漢朝時叫做「緩風」,宋齊之後才稱為腳氣。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都是同一種病。由此看來,寒冷、暑熱、風、濕都能導致這種病,不單單只是風邪毒氣而已。

腳氣病,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沒有感覺,是因為其他疾病才引發出來的,有的會突然感到胸悶,過了三、兩天才發覺,最初從腳開始發病,可能出現腳部軟弱無力、疼痛麻木,或者走著走著突然跌倒,或者兩條小腿腫脹,或者腳踝膝蓋乾瘦,或者心中悸動不安,或者小腹麻木不仁,或者全身抽筋,或者看見食物就想吐,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或者胸悶氣短,或者全身痠痛,這些都是腳氣病不同的症狀。總的來說,寒邪侵入人體上三陽經脈,所患的病必定是冷的;暑邪侵入人體下三陰經脈,所患的病必定是熱的,這話說的實在是對。

如果診斷脈象,浮而弦的,是風邪引起的;濡而弱的,是濕邪引起的;洪而數的,是熱邪引起的;遲而澀的,是寒邪引起的。風邪引起的,發汗就會好;濕邪引起的,溫熱身體就會好;熱邪引起的,瀉下就會好;寒邪引起的,用熱敷就會好。凡是得了腳氣病,要趕快針灸治療,切記不能用湯水淋洗,這是醫治腳氣的大忌。觀察腳氣病,大多是由於腎氣虛弱而產生,然而婦女也會得腳氣病,必定是因為血海虧虛,加上長期懷有憤怒怨恨,又感受悲傷,就形成了這種病。現在婦女得這種病的很多,可知婦女是因為血海虧虛而得病,和男子因腎虛得病是類似的。

治療婦女的方法和男子用藥原則上沒有不同,但可以兼顧使用治療憂愁憤怒的藥物,就沒有不見效的。而且補養和瀉下的方法,要順應四季變化,春、秋兩季,應該趕快補養或瀉下,夏季病情嚴重,應該專注於發汗和利尿,到了冬天以後,應該衡量人的體質強弱,稍微加一些滋補,不然的話,氣血就會日漸衰弱,必定會導致每年遇到濕熱天氣時病情復發,這是必然的道理。治療方法大概不超過這些原則。還要在一年四季中,謹慎地調養身體。

不要久坐、久站,不要待在寒冷潮濕的地方,夏天也不要露天坐在潮濕的地方,如果能夠謹慎地做到這些,並依照病症對症治療,沒有治不好的。

再說,腳氣病,古人命名不一,現代人稱之為腳氣。男子得了,是因為腎臟受病;婦女得了,是因為血海受病。寒冷、暑熱、風、濕,以及憤怒、悲傷,都能導致這種病。腳氣病的症狀,有輕有重,有乾燥的,有潮濕的,有屬陰的,有屬陽的,有虛證的,有實證的。治療的方法,腳氣病雖然日漸嚴重,但不能補養,只能瀉下,這是必然的道理。我認為,也可以補養,要順應四季的變化來補瀉。

春夏兩季適合發汗利尿,秋冬兩季趁著病情稍微緩和,稍微加一些滋補,不然的話,氣血就會日漸衰弱,必定會導致每年遇到濕熱天氣時病情復發。此外,更適合針灸治療,如果用湯水淋洗,這是醫治腳氣的大忌。後面的藥方可以根據不同症狀參考使用,沒有治不好的。

3. 獨活寄生湯

治肝腎虛弱,或久履濕冷之地,或足汗脫履,或洗足當風,為濕毒內攻,兩脛緩縱,攣痛痹弱,或皮肉紫破有瘡,足膝攣重。

川獨活(三兩),桑寄生(如無以續斷代),杜仲(炒,去絲),川牛膝(去蘆,酒浸),細辛(洗,去葉土),官桂(不見火),白茯苓(去皮),防風(去蘆),川芎,川當歸(去蘆),人參,熟地黃,芍藥,秦艽(去土。以上各二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氣虛下利或中脘不快者,除地黃,倍加生薑;婦人新產,患腹痛不可轉動,及腰部痛攣痹弱,不可屈伸者,亦宜服之。大能除風消血。

白話文:

治療肝腎虛弱,或者長期在潮濕寒冷的地方行走,或是腳汗濕了鞋襪,或是洗完腳後吹到風,導致濕毒侵入體內,造成兩條小腿肌肉鬆弛無力、抽筋疼痛、麻木虛弱,或者皮膚紫破長瘡,腳和膝蓋沉重且彎曲困難。

藥方組成: 川獨活(三兩),桑寄生(如果沒有就用續斷代替),杜仲(炒過,去除絲狀物),川牛膝(去除蘆頭,用酒浸泡),細辛(洗淨,去除葉子和泥土),官桂(不要經過火烤),白茯苓(去除外皮),防風(去除蘆頭),川芎,川當歸(去除蘆頭),人參,熟地黃,芍藥,秦艽(去除泥土。以上各二兩),甘草(炙烤過,半兩)。

使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碗半水,放入五片生薑,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時間不拘。如果氣虛導致腹瀉或感到胃部不舒服,就去除熟地黃,並加倍生薑的用量。婦女剛生產後,若出現腹痛不能轉動身體,以及腰部疼痛、抽筋、麻木虛弱、無法彎曲伸直的情況,也適合服用此藥方。此藥方能有效去除風邪,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