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氏濟生方》~ 驚悸怔忡健忘門 (3)
驚悸怔忡健忘門 (3)
1. 虛煩論治
夫虛煩者,心虛煩悶是也。且人之有血氣,分為榮衛,別乎陰陽,榮衛通適,然後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攝養乖方,榮衛不調,使陰陽二氣有偏勝之患,或陰虛而陽盛,或陰盛而陽虛。素問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今虛損之病,陰虛生內熱所致也。
但虛煩有數證,不可不辨。傷寒大病不復,霍亂吐瀉之後,及婦人產後,皆使人心虛煩悶。又有虛火之人,心火內蒸,亦致心煩,治療之際,不可不詳審也。
白話文:
所謂的虛煩,指的是心臟虛弱而引起的煩躁鬱悶。人體有血和氣,分為營氣和衛氣,並區分陰陽。營氣和衛氣運行順暢,陰陽才能平衡協調,精神才會正常。如果攝取營養或調養身體的方式不恰當,導致營氣和衛氣失調,就會使陰陽二氣產生偏盛的狀況,有時是陰虛而陽盛,有時是陰盛而陽虛。《黃帝內經》說:「陽虛會感到體外寒冷,陰虛會感到體內燥熱,陽盛會感到體外發熱,陰盛會感到體內寒冷。」現在虛損的疾病,大多是陰虛產生內熱所導致的。
但是虛煩有許多不同的症狀,必須仔細辨別。像是得了傷寒等大病還沒完全恢復、霍亂吐瀉之後、以及婦女產後,都會使人感到心虛煩悶。另外,還有虛火體質的人,心火在體內蒸騰,也會導致心煩。在治療的時候,必須詳細審慎地診斷病情。
2. 竹葉湯
治傷寒大病後,及霍亂吐瀉後,心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葉,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去皮),小麥(炒),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此方劑用於治療大病(如傷寒)之後,或是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後,出現心虛煩悶、體內發熱不退的情況。
藥材組成:竹葉、麥門冬(去除中心)、人參、茯苓(去除外皮)、炒過的小麥、半夏(用湯浸泡七次,以上各一兩),以及炙甘草(半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入一盞半水,以及五片生薑,煎煮至剩八分,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服用時間。
3. 小草湯
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黃耆(去蘆),當歸(去蘆,酒浸),麥門冬(去心),石斛(去根),酸棗仁(炒,去殼。各一兩),人參,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小草湯
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過度勞累、思慮過多,導致遺精、小便混濁、虛煩不安等症狀的。
藥材組成:
小草(沒說明是哪種,可能是指某種草藥),黃耆(去除蘆頭),當歸(去除蘆頭,用酒浸泡),麥門冬(去除中心),石斛(去除根部),酸棗仁(炒過,去除外殼。以上各一兩),人參,甘草(炙烤過。以上各半兩)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入一碗半的水,放入五片生薑,煎煮到剩八分,去除藥渣,溫服。服用時間不拘。
4. 地仙散
治傷寒後,伏暑後,煩熱不安,及虛勞煩熱。(方見虛損門勞瘵論治)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癒後,或是伏暑病癒後,出現煩躁發熱、心神不寧,以及身體虛弱導致的煩熱等症狀。(藥方在虛損門的勞瘵論治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