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用和

《嚴氏濟生方》~

回本書目錄

1. 黃疸門

2. 五疸論治

古方論:有黃疸、有疸病,命名不同,其實一也。詳觀他書,黃有三十六種,疸有五種。三十六種黃者,聖惠方載之備矣。五疸之證,感之者多,不容不詳。其五疸者,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是也。黃汗之狀,身體俱腫,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染衣,黃如櫱汁,其脈自沉,此由脾胃有熱,汗出入水浴,水入汗空中,故汗黃也。

黃疸之狀,食己即飢,身體、面目、爪甲、牙齒及小便悉黃,欲安臥,或身體多赤多青皆見者,必發寒熱,此由酒食過度,臟腑熱極,水穀相併,積於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結滯不散,熱氣鬱蒸所為也。大抵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必振寒而發熱。谷疸之狀,食畢即頭眩,心中怫鬱不安而發黃,此由大飢大食,胃氣衝蒸所致也。

酒疸之狀,身目發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此由飲酒多,進谷少,胃內生熱,因大醉當風入水所致也。女疸之狀,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不利,此由大勞大熱,不能保攝,房後入水所致也,其間多渴而腹脹者,其病難療。又有時氣傷風、傷寒、伏暑,亦令人發黃。

五疸口淡怔忡,耳鳴腳弱,微寒發熱,小便白濁,當作虛證治,不可妄投涼劑,愈傷血氣。臨病之際,不可不辨明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醫書說:有黃疸,有疸病,名稱雖然不同,其實指的是同一種病。仔細看其他的醫書,黃有三十六種,疸有五種。三十六種黃的症狀,在《聖惠方》這本書裡記載得很詳細了。而五種疸病,是人們容易得的,不能不詳細說明。這五種疸病是:黃汗、黃疸、穀疸、酒疸、女勞疸。

黃汗的症狀是:全身都腫,出汗但不覺得口渴,狀況像風濕病一樣。汗液會把衣服染黃,黃得像麥芽汁,脈象是沉的。這是因為脾胃有熱,出汗後又去洗冷水澡,水氣進入毛孔,所以汗液才會變黃。

黃疸的症狀是:吃完飯很快就覺得餓,身體、臉、指甲、牙齒和小便都發黃,想躺著休息,或者身體出現很多紅色或青色的斑點,而且一定會發冷發熱。這是因為喝酒吃肉過度,導致內臟熱到極點,水和食物積在脾胃,又被風濕侵襲,結成團塊散不開,熱氣鬱積蒸發所造成的。大抵來說,如果病發在陰部,人一定會嘔吐;如果病發在陽部,一定會發冷發抖然後發熱。穀疸的症狀是:吃完飯就頭暈,心裡煩悶不安,然後發黃,這是因為太餓又吃太飽,導致胃氣衝上來所造成的。

酒疸的症狀是:身體和眼睛都發黃,心裡煩悶疼痛,腿腳腫脹,小便黃,臉上出現紅色斑點。這是因為喝太多酒,吃太少飯,胃裡產生熱氣,又因為喝醉後吹風或泡冷水澡所導致的。女勞疸的症狀是:身體和眼睛都發黃,發熱又怕冷,小腹脹滿而且很急,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過度勞累、身體過熱,沒有好好保養,性行為後又去泡冷水澡所導致的。其中,如果又口渴又腹脹,這個病就很難治了。還有,因為季節性的風寒感冒、或暑氣潛伏體內,也會讓人發黃。

五種疸病,都會有口淡、心悸、耳鳴、腳軟無力、稍微怕冷發熱、小便混濁的症狀,應該當作虛證來治療,不能亂用寒涼的藥,以免更傷氣血。在看病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辨別清楚。

3. 黃耆散

治黃汗。

黃耆(去蘆,蜜水炙),赤芍藥,茵陳(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心),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治療黃汗的藥方。

黃耆(去除蘆頭,用蜂蜜水浸泡後烤過),赤芍藥,茵陳(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除心),豆豉(各一兩),甘草(烤過,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五片,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溫服,不拘時間。

4. 茵陳散

治黃疸。

茵陳,木通,梔子仁(各一兩),大黃(炒,一兩),瓜蔞(一個),石膏(二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一莖,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黃疸的。

藥材包含:茵陳、木通、梔子仁(各一兩)、炒過的大黃(一兩)、瓜蔞(一個)、石膏(二兩)、炙甘草(半兩)。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四錢,加入一碗半的水,以及五片生薑、一根蔥白,一起煎煮到剩八分左右,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5. 谷疸丸

治谷疸。

苦參(三兩),龍膽草(一兩),牛膽(一枚)

上為細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熟水或生薑甘草湯送下。紅丸子亦可服,(方載和劑局方中)

白話文:

谷疸丸

此藥方用來治療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黃疸病。

藥材包含:苦參(三兩)、龍膽草(一兩)、牛膽(一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再加入少許煉製過的蜂蜜和牛膽汁,混合製成如同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在空腹、吃飯前,用溫開水或生薑甘草湯送服。也可以服用紅色的藥丸。(此藥方記載於《和劑局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