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用和

《嚴氏濟生方》~ 大便門 (1)

回本書目錄

大便門 (1)

1. 泄瀉論治

素問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泄,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此由榮衛不足,腠理空疏,春傷於風,邪氣留連於肌肉之內,後因腸胃虛怯,以乘襲之,遂成泄瀉。又云:濕勝則濡瀉。寒甚為泄,暑熱乘之亦為泄,至於七情傷感,藏氣不平,亦致溏泄,邪氣久客腸胃,則為不禁之患矣。醫療之法,寒則溫之,風則散之,熱則清之,濕則分利之,此不易之法。

白話文:

《素問》中說:春天的風邪會使人表虛,夏天就容易患泄瀉,邪氣長期停留體內,就會導致洩瀉。這是由於氣血不足,皮毛疏鬆,春天感染風邪,邪氣停留在肌肉內部,後來因為腸胃虛弱,又被邪氣所乘,於是形成了泄瀉。另外,濕邪盛會導致水液泄瀉。寒邪過盛,會導致泄瀉,暑熱之邪也會導致泄瀉,七情過度,導致臟腑氣血不調,也會導致溏泄,邪氣長期停留在腸胃中,就會出現腹瀉不止。治療腹瀉的方法,寒症就要溫熱治療,風症就要宣散治療,熱症就要清熱治療,濕症就要利濕治療,這是不可改變的原則。

其如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而成泄瀉者,乃由中州不運,脾胃有傷也。但停滯泄瀉一證,直須積滯已消,然後用以斷下藥。今人往往便固止之,蘊積於中,而成痢疾者多有之。其如七情傷感所致,兼以調氣藥,隨證主治,則不失其機要矣。大抵滑泄一證,最忌五虛,五虛者,脈細、皮寒、少氣、前後泄利、飲食不入,得此必死。

其有生者,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誠哉斯言也。

白話文:

如果飲食不節制,過量食用生冷的食物而導致腹瀉,這是由於腸胃運作不正常,脾胃受損所致。但對於停滯泄瀉的症狀,必須等到積滯消除了,纔可以服用下藥來治療。現在有些人往往直接使用固澀藥物來止瀉,這樣把積滯留存在體內,很容易轉變成痢疾。如果因七情所傷而引起的腹瀉,則應該根據證狀服用調理氣血的藥物,這樣才能掌握治療的關鍵。總之,對於滑泄症狀,最忌諱出現五虛症狀,五虛是指脈搏細弱、皮膚寒冷、氣短、前後泄瀉不止、飲食不吃,出現這種情況必死無疑。

又論:夫瀉痢兩證,皆因腸胃先虛,虛則六淫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內傷,至於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多飲寒漿,洞擾腸胃,則成注下,注下不已,余積不消,則成滯下,前論所載,可謂詳盡。

白話文:

再討論:瀉痢這兩種證候,都是由於腸胃虛弱引起的,虛弱則六種外邪得以從外侵入,七種情志得以在內傷害,至於飲食不節制,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多飲寒涼飲料,損傷腸胃,就會造成急性腹瀉。急性腹瀉不止,餘積不消,就會變成慢性腹瀉。前面所論述的,可以說非常詳細。

治瀉之法,先當分利水穀,車前子煎湯調五苓散是也,次則理正中焦,理中湯及治中湯是也,理中不效,方可斷下,乳豆丸、固腸丸是也;或尚腹痛,未宜斷下,斷下太早,必成痢疾矣,惟當調中化積,痛輕者宜服治中湯、蘇合香丸,腹痛更甚者,必然成痢,醫經所謂腹痛甚者,必下痢也,宜進靈砂丹,以逐其積,此丹用之屢驗,瀉者止,痢者斷,疼者愈,有積者內化,且不動臟腑。

白話文:

治療腹瀉的方法,首先應當分清水瀉和穀瀉。車前子煎湯調五苓散適用於水瀉,理中湯和治中湯適用於穀瀉。如果理中湯效果不好,則可以考慮使用止瀉藥,如乳豆丸和固腸丸。如果患者還有腹痛的症狀,則不宜過早使用止瀉藥,否則很容易演變成痢疾。此時,應當調理腸胃、化積消滯。腹痛較輕的患者可以服用治中湯或蘇合香丸。如果腹痛加劇,則很可能演變成痢疾。醫經中說:「腹痛劇烈者,必定會腹瀉。」此時,應當服用靈砂丹,以驅逐積滯。此藥屢試不爽,能止瀉、斷痢、止痛,還能化解體內的積滯,而且不會損傷臟腑。

大凡痢疼,不先去其積,雖獲暫安,後必為害,或陰陽相搏,冷熱不調而成瀉利者,當進香連丸,湯使具後,更有脾腎頓虛,腹脅膨痮,飲食不化而泄瀉者,宜溫助脾腎,棗肉丸是也,今之人,久瀉不止,多投來復丹,誤矣。蓋來復丹內用硝石硫黃,皆有利性,青皮、陳皮又有導性,豈宜服之?如夏月曝下,乃可服也,更當審詳。

白話文:

對於所有的痢疾,如果不首先消除積滯,儘管暫時安穩,但肯定還會後患無窮,或者是陰陽相搏擊,冷熱不調而形成瀉利,應該服用香連丸。服用香連丸以後,出現脾腎虛弱、腹脅脹痛、飲食不消化而瀉泄的,應該溫助脾腎,棗肉丸就是這種情況。現在的人,瀉泄不止,大多服用來復丹,這是錯誤的。因為來復丹內含硝石硫磺,都有瀉下的作用,青皮、陳皮又有引導的作用,怎麼可以服用呢?只有在夏季暴曬的情況下,才能服用,也需要仔細考慮。

胃風湯,治腸胃不足,風冷乘之,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中虛滿,及腸胃受濕,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並宜服之。

白話文:

胃風湯,用於治療腸胃功能不足,因受風寒侵襲,導致消化不良、腹瀉、腹中虛滿,或因腸胃受濕,排便如豆汁狀,或排出瘀血,日夜不斷,皆適用此方。

人參,白茯苓,芎藭,桂心(不見火),當歸(去蘆),白芍藥,白朮,甘草

白話文:

  • 人參:補氣健脾,增強體力。

  • 白茯苓:健脾祛濕,寧心安神。

  • 芎藭:活血化瘀,宣通氣血。

  • 桂心(不見火):溫補心陽,益氣活血。

  • 當歸(去蘆):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白芍藥:養血柔肝,緩解疼痛。

  • 白朮:健脾益氣,祛濕止瀉。

  • 甘草:補氣益中,調和諸藥。

上等分,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粟米百餘粒,煎至七分,去滓,空心稍熱服。

白話文:

上等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半的水,和一百多粒粟米一起煮,煮到水剩七分之一,去渣,空腹時稍微加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