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用和

《嚴氏濟生方》~ 諸暑門

回本書目錄

諸暑門

1. 中暑論治

夫中暑所以脈虛者,蓋熱傷氣而不傷形也。且暑者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是以暑氣傷心,令人身熱頭痛,狀類傷寒,但背寒面垢,此為異耳,甚則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煩渴口燥,或吐或瀉,或喘或滿,此皆暑氣之所為也。大抵中暑悶亂,切不可便與冷水及臥冷濕地,得冷則死。

白話文:

中暑脈虛,是因為熱傷氣而沒有傷形。此外,暑氣在天上是熱,在地是火,在人體臟腑是心臟。所以暑氣會損傷心臟,使人感到身體發熱、頭痛,症狀類似感冒,但後背卻感覺冰涼,臉色暗淡,這就是不同的症狀。嚴重的中暑會昏迷不醒,四肢冰涼、口渴、嘴乾,甚至會出現嘔吐、腹瀉、喘息、胸悶等症狀。這些都是暑氣造成的。一般來說,中暑悶亂時,絕對不能立刻喝冷水,也不能臥在潮濕的地方,一旦受寒就會死亡。

唯溫養,用布衣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或掬熱土圈臍心,乃更溺之,候漸甦醒,以米湯徐徐灌之,然後隨證調治。近來江浙之間中暑,多有搐搦不省人事者,屢見之矣。醫經所載,診其脈浮而虛,蓋浮則為風,虛則為暑,此中暑而又傷風,故有是證,俗命名謂之暑風,若作驚癇治之,多致不救。

白話文:

只要溫養,用布巾浸泡熱湯,熨貼肚臍和氣海穴,或用熱土環繞肚臍,然後用尿液浸泡,等待病人逐漸甦醒,再慢慢地灌入米湯,然後根據病人的情況進行治療。最近江浙一帶中暑,很多人抽搐、神志不清,我已經見過很多次了。醫書記載,診斷這種病人的脈象是浮而虛的,浮是風,虛是暑,這是中暑又傷了風,所以出現了這種病症,民間稱之為暑風。如果把它當作驚癇來治療,很多人都會因此而死。

倉卒之際,宜以溫熱水化蘇合香丸灌之,候期稍蘇,卻以黃連香薷散羌活煎服,作效者多矣。

白話文:

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用溫熱水融化蘇合香丸灌服,等候病情稍有緩解,再服用黃連香薷散加羌活煎服,有不少案例因此治癒。

2. 二氣丹

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並皆治之。

硝石,硫黃(等分)

上為末,於銀石器內,文武火上,炒令鵝黃色,再研細,用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送下,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放在銀製或者石製的器皿中,用文火和武火同時加熱,炒到藥粉變成鵝黃色後再研磨成更細的粉末。然後再用糯米糊把藥粉做成丸劑,丸劑的大小如同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四十丸,用剛取來的清水送服,不受服藥時間的限制。

3. 水浸丹

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口乾煩渴。

黃丹(一兩一分),巴豆(二十五枚,去皮心)

上同研勻,用黃蠟拌作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冷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

白話文:

以上藥材研磨均勻,用黃蠟拌和成糊,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丸,以冷水浸泡一會兒,然後用剛從井裡打出來的新水吞服。

4. 冷香飲子

治老人虛人,伏暑煩躁,引飲無度,噁心疲倦,服涼藥不得者。

草果仁(三兩),附子(炮,去皮臍),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草果仁(150 公克),附子(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肚臍),橘紅(各 60 公克),甘草(炙甘草,30 公克)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碗,生薑十片,煎至半碗,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時候。

5. 加味香薷飲

治伏暑傷冷,霍亂轉筋,煩渴,心腹撮痛,吐利交作,四肢厥冷。

香薷(半斤)扁豆(四兩),厚朴(薑製炒,六兩),檳榔(二兩),黃連(去須,三兩)

白話文:

香薷(半斤)、扁豆(四兩)、厚朴(薑製炒,六兩)、檳榔(二兩)、黃連(去須,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用酒半盞,煎至八分,去滓,沉冷服,不拘時候。